双十一还没结束,知名品牌陆续塌了

作者 | 小在

来源 | 她刊

500

双11购物节办得如火如荼,消费者的心却凉了半截。

起因是一件保暖衣。

有网友买了多件蕉内保暖内衣后,发现有且仅有女款“货不对板”。

女款的实物成分与商品详情页的描述不符,同时购入的同型号男款却毫无问题。

这不是偶发事件。放眼望去,女款羽绒服的充绒量更少,女袜的羊毛含量更低,女士秋裤短得盖不住脚踝……同价不同质的情况,遍及服装行业的各个角落,并在这个提前到来的冬天,陆续被曝出。

眼见用来御寒的贴身衣物缺斤少两,消费者们愤怒且疑惑:

为什么花了一样的钱,买到的女装就注定更差一些?我们到底还要被糊弄多久?

500

服装行业,大型诈骗现场

女装材质的缺斤少两,已经堂而皇之地写在衣服的成分表上了。

10月底,一位眼尖的网友指出,蕉内的保暖内衣欺骗女性消费者,涉嫌虚假宣传。

此前,她或许是该品牌的忠实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了4套蕉内“302++”款保暖内衣,3套女装,1套男装。

收货后,她很快发现了问题。

保暖衣的实物成分,与商品详情页的标注不一致。

500

图源:@深冬姑娘

商品页标注,“302++”款保暖衣中的粘纤含量,是45%。

而该网友收到的衣物,印刷在内侧的文字显示,其主面料为“47%粘纤、23%腈纶、22%棉、8%氨纶”。这些面料成分的参数所对应的,是价格更低的“301+”款保暖衣,它比“302++”款便宜了50元。

500

302款(下)的原始价格比301款(上)高50元

更令人愤怒的是,4套同款保暖衣,货不对板的情况,唯独发生在3套女款身上。唯一的男款内衣,成分完全达标。

这条帖子一语惊醒梦中人,购买了同款保暖衣的消费者们,纷纷掀开衣物的一角,并大失所望——

她们的保暖衣上面,齐刷刷地印着另一款保暖衣的面料配比。

而这只是服装行业“双标”现象的冰山一角。

在商家眼中,女性或许是天生更抗冻的存在。

许多品牌的女款睡裤、秋裤,都默契地缩短一截,仿佛默认了女性的脚踝会自发热。

500

图源:@我脸1点也不圆

因为裤腿太短、裤脚太容易往上跑,有人想买条拥有束脚的打底裤,随即发现,束脚设计并非消失了,它依旧是男款秋裤的常见设计,唯独在女款秋裤中,难寻踪迹。

500

图源:@点点丶点心

有棵树的情侣保暖套装,为男款配置了远红外性能、胶原蛋白和护膝羊绒贴片,舒适、保暖、修身三者兼备,而女款的最大亮点,是“添加了润肤椰油”。

500

图源:@momo(追boom上头版)

以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著称的胖东来,推出男女同款羊毛袜,价格相同,而男款的绵羊毛含量,比女款高出10%。

500

图源:@嘻哈

一款标价1999元的羽绒服,女款最大码,在肩宽、胸围、衣长、袖长均大于男款最小码的情况下,充绒量仍然比后者低了近30克。

500

图源:@momo

除了“同价不同质”的潜规则,服装行业中,还流行着另一种更加明目张胆的区别对待——

款式、材质一模一样的无印良品纽扣领衬衫,男款售价128元,女款却毫无道理地贵了30元。

500

图源:@日常垃圾站

相同货号的羽绒内胆,女款在充绒量较低的同时,价格却比男款高出四分之一。

500

图源:@momo

“女性要花更多钱”的问题,几乎不分品牌、不分档次。

男女同款的服装摆在一起时,很容易就能猜出它们的真实身份。领口、肩线、袖口、下摆……做工更敷衍的那一件,大概率就是女装。

500

图源:@红薯侠

从百来块的保暖衣,到上千元的羽绒服,女装都可能成为“被区别对待”的那一方。

这不仅是质量问题,而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感受——

作为消费者,我们没有被认真对待。


500

凭什么更贵?

女装普遍的低质量,往往被归因于商业上的“风险对冲”。

女装的退货率居高不下,这使商家不得不在单品质量上作出退让,用从面料中省下的钱,去贴补因大量退货而不断提高的运营成本。

简而言之,女装质量差,是因为退货率太高。

这套说辞,是典型的倒果为因。

退货率高,恰恰是因为女装做工不佳、质量不好、尺码不对。

500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当服装行业习惯性地用“差一点没关系”来对待女性消费者时,退货率高,就是必然产生的结果。

然而,退货率越高,商家就越需要控制成本,服装质量就越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

循环的开端,可以追溯至男女服装不同的功能定位。

在购物平台的商品关键字中,男装常用“基础”“简约”等功能导向的词汇,而女装的形容词通常更抽象,例如“纯欲”“甜辣”。

500

图源:@你的扣肉超

关键字的差异,指明了男女装的不同面向。

男装的重点在于功能性,它要耐穿、实用,最好还能防水、挡风。

而对女装来说,厚度、质量都无关紧要,“好看”才是最终目的。

这种“好看大于一切”的逻辑,建立在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之上。

在传统的服装叙事中,女性被塑造成“被观看”的存在。她们身着的服装,不是抵御寒冷、便利生活的工具,而是“外貌”的某种延伸。

女装的观赏性价值一再被捧高和强调,于是我们看见,原本用来装东西的口袋,变得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羽绒服牺牲了充绒量,仅仅为了使版型变得更加修身、显瘦……

500

对“好看”的过分强调,同时也是对“功能”的严重削弱。

“舒适”不断让位于“装饰”,直到有一天,就连主打功能性的保暖衣,也开始变得没那么暖。

而在这套商业体系中,女性不仅没有被充分考虑,甚至还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

无论是蕉内保暖衣的“同价不同质”,还是无印良品衬衫的“同质不同价”,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结果。

在购买与男款功能相同、甚至质量更差的女款商品时,消费者往往要花更多的钱。

这一现象,被称为“粉红税”(Pink Tax)。

500

电视剧《破产姐妹》

“粉红税”在服装行业中尤为常见。《FASHION》杂志研究了20个大众时尚品牌,发现零售商们在定价相同的情况下,男款T恤通常是100%纯棉,而女款的面料则混合了其他材料。

《FASHION》研究的样本中,多数全棉材质的女款服装,会对“全棉”这一卖点进行浓墨重彩的宣传。男款则鲜少强调,因为它太过常见,甚至不值一提——选取的20款男款T恤中,有17款是全棉材质,其中只有3件,在宣传中提到这一点。

在显而易见的“潜规则”下,女性消费者们为同样的质量付出更多的价格,在同样的温度下,忍耐着更冷的空气。

一次次被轻视的经历背后,不仅仅是一件衣服的问题。

这一回,我们不想忍了。


500

把尊重还给她们

面对“挂羊头卖狗肉”的争议,蕉内官方旗舰店的客服,不慎发出了未经删减的“解释话术”。

500

图源:@CC

品牌方搬出了国家标准,将“货不对板”解释为“合理误差”。

看似有理有据,却丝毫不能平息消费者的怒火。

国标的确有规定,服装面料含有两种及以上成分时,允许存在5%以内的误差。

但蕉内此次的问题,并不是面料含量上的“误差”,而是“虚标”——把标注着“301”成分的衣物,当成“302”来卖。而且,为什么同时下单同型号的衣服,偏偏只有女装虚标,且每一件都如此?

当所谓的难以避免的“误差”只冲着女性来的时候,人们感受到的敷衍与糊弄,就变得更明显。

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行动:有人申请退款,有人要求品牌方正面回应,有人拿出电子秤、自发检测衣物的克重……

维权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

早先发帖揭露此事的网友,申请退款遭拒,客服已读不回,只能来来回回地与平台方、品牌方拉扯,最后打开淘宝一看,“商家申请与您协商,退款1元”。

和她一样艰难维权的人,还有许多。她们一遍遍地召唤“人工”,申请平台介入,再到消费者服务平台陈述购物经过、举证商家过失,要求得到赔偿。

500

“黑猫投诉”上的消费者发言

这场声势浩大的维权行动,最终以商家为每套衣物赔付30元现金红包收尾。

被多方踢皮球的消费者,已经身心俱疲,无力去计较“差价50元,却只得到30元赔偿”这件事。

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发生。

2022年,服装品牌李维斯销售的女士牛仔裤,被检测出实际棉成分与标注不符,并因虚假宣传受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处罚。

今年年初,央视曝光多个宣传“百分百羊绒女装”的直播间,其售卖的实物,甚至没有一点羊绒成分……

以次充好的现象频发,一些被女装伤透了心的人们,开始涌入更加实惠、良心的男装市场。

可男装再好,终究不是为自己的身形特点而设计的,多少会有些不合适。

500

况且,购买男装的“曲线救国”,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并不会真正改变服装行业对女性的区别对待。

对消费者来说,买到一件称心如意、物美价廉的衣服,当然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商家的一视同仁。

毕竟,作为消费者,我们理应在这个冬天获得同样的衣服和温暖。

500

500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