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也有“两股道”了吗?

        很久以来,企业工程师越来越有困境。企业工程师原来属于国家干部,人事档案和调令都归人事局。不知何时····自从人事档案和调令不再归人事部门管理之后一直到退休形成了一个“空壳工种:“企业职工”但是原来的工资序列没有变化,更没有当下有关部门所说的·签订“技术岗位”合同和工资。就算是改革,企业和企业工程师也改知道相关规定以及变更或签订合同不是吗?全国几百万工程师也该有个起码的知情权不是吗:毕竟改革不是地下工作。

       退休十多年了,最近才看到一点有关解释。特别是最近报道的一位老大学生由于专业不对口没结过婚,学水声专业(潜艇水下通信技术),由于分配到西部矿山工作,由于专业不对口所以技术职称也没有,像个临时工一样劳作待退休。而水声专业和军工密切相关,而且那时国内水声专业人才奇缺为什么如此分配大学生?其实上世纪69-70年我毕业分配也是像下饺子:论堆分配工作,所以就是个工人。一直到83年全国落实毕业生政策,于是明确了国家干部身份,到2009年退休和其他职工一样离职退休。我退休前,算是中层干部搞技术管理。但是企业进口设备坏了,技改项目攻······领导就想起了“人尽其才”。实际上我这工程师就是个“杂家”——就该是个“螺丝钉——放到哪里哪里亮”。而高工这些事都做不了因为他们只是专业对口,而我再文革期间自誉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其实就是专业专业由学校到实习接触的比较多(尤其是在基层锻炼比较多而已)。不过是在企业经过实操和多岗位实践中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多,所以知识域比高工宽。算是企业的“万金油”人物。

       所以对工程师的体会较多:

      1、除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任务之外8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QC)”成了新任务——质量计量数据的真实性和管理效应要从工序流程的“关键节点(工序)”做出动态分析来判明生产流程基本状态。以系统思维和数理统计技术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QC)的“四全”即全面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全要素的管理就是基于系统思想和数理统计+技术经验这样一个体系中,工程师的作用就像机械中的“万向节”——承上启下,实现企业技术管理的有序联动机制。

      所以对于工程师来讲首先与教育,学术研究和高级工程师的作用不一样:离了总工企业未必停产,离了工程师,连续生产没有保证,落后的设备改造能力也就没有。

      2、根据以上汇总分析研究机器效率中的滞后因素实施技术改进增效(保障)计划。这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口号“向科学要效率”,“向技术改造要效益”。

      3、学者可以想象——“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但是工程师可以直接否定:牛顿力学找不到这样一个支点。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设计如果没有工程师的“制造工艺体系”做支撑,那必然的结果就是“没有支点的撬动”。工程师不是教书先生(尽管他是最有效的老师),但是就制造业来讲,与工人技术大师有明显的不同:前者是靠经验积累,后者则是笃信这样一条信念:所有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理论的支持——只不过是没有归纳整理形成书面材料而已。

      4、学者教授是专家(或是砖家),而工程师大多是“杂家”。学者满腹经纶可以指点江山、也可以梦中拿出妙计(比如清华的杨燕绥曰:企业职工推迟2年退休之后才拿到退休金,这两年去浇浇花草或者做个义工,这是多美好的情境呀)。可是所有的工程师都懂——只有人力、物力而没有技术能力,强国之梦不过是“黄粱之梦”也。也就是说,林毅夫在其《新结构经济学》里强调的“企业的禀赋和内生动力没有技术的支撑是不可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复杂大系统里所有问题都是多因素问题——比如数控机床当然是由驱动软件控制运行的:比如一个角度加工如果用2进制数码进行“分度(即最小刻度)”,那么只要2进制代码实现数位总数(即最小刻度)从而提高程序的控制精度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这个最小分度对于机床刀具的最小进刀量——进刀精度,那还得靠机械本身的机械精度才可以实现数控机床的精加工。也就是说,软件指令一个分度是0.01mm,那么机床刀架可以进刀最大误差不能大于0.035mm,也就是计量技术专业通常估算的机床进刀“误差不能大于3分之一原理”。

       5、现场工程师,或者制造工艺工程师首先就要落实的就是从制造工艺学角度“如何满足”设计要求不超过“一个分度是0.01mm”的设计要求。这里面就至少牵涉到钢材的物理性能、刀具的韧性、刀具支架与传动系统的“公差配合”以及加工环境温度等等问题(还有量具的精度等级以及加工者的经验等等要求),简单的讲,这就是钱学森回国之初就强调“要用系统的视角看问题,要用系统思想考虑系统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和抗干扰、金属冶炼加工和生物和化工配料及化学反应流程过程中相关的工艺技术条件如何满足等等问题。

       由此也就是说,设计师只是提出设计要求,而工程师则是关乎设计的产品如何从制造工艺学的角度保证产品最终全面达到设计要求。所以制造行业里有句俗语:“”设计师画一个圆,工程师把‘眼睛’神态要求确定下来,技师点上一个点。那么这只眼睛的神态就看技师的造化了。”

      也就是说,制造业的这架马车必须有两个密切配合、联系的轮子——缺一不可。不信,你就就试试看。

      6、2个例子:一是单位的德国进口的“罐蒸机”趴窝一周无法启动。车间从计量处把我找来说“一启动就关机了,每次都这样”。我看了一下图纸有一个舌簧继电器的回路是断开的,于是判断大致是启动条件不满足于是问了一下动力车间的蒸汽温度如何,的到的答复就是蒸汽温度偏低。于是就想到这台设备启动之前会有一个信号检索,既然如此说明“罐蒸机”启动之前需要判断温度信号过来是否达标才行,所以操作时操作人员要检查蒸汽温度如何才行。所以工程师考虑问题不是单调的,而是要先看设备的开机前对系统是否符合启动条件。另一个例子就是设计者不了解设备同步运行时接触臂自身有弹性,接触微动开关时受力回弹形成的微抖动,造成“多次触动微动开关”造成整机的同步状态失控——这是设计师的问题,只要在接触臂加一个缓冲弹簧,问题就解决了抖动的问题。

      7、所以说有些部门根本就不了解企业工程师是干什么的,还严格执行“学历对应”的职称审查,实在是荒唐至极。不过从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来说,中国理工科高校只有极少数学校还考虑制造工艺学课程和教材,现在很多高校教师是从校门出来又进校门,没学过工艺学,他就就不懂制造工艺学。学生没进过工厂,哪里晓得制造工艺学?这样的学生你就是博硕连读,企业也未必欢迎你。

      8、 读书郎朗,不知社会的需求,总归将来会有麻烦。另外我的看法是:中国的腾飞在教育;实业发展靠技术禀赋。《山坳上的中国》一书有句话说的不错:“决策者的决策是从学者那里讨来的,学者的理论这是从想象中蒸腾出来的”。钱学森当年在美国“吗哈顿工程”的首席专家组时,他不是以教授身份出现,而是以工程师的身份参与接收审和查德国V-1导弹和核计化研究情况。在一般行政部门落实工程师职称,远不如促进实体企业工程师人才的发展。老话题: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没错。同室学子们也要清楚:老人常谈的“一招鲜,吃遍天”是绝对有道理的。如果把一个学生物的弄在街道办事处,是古人所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吗?

     到现在,人事方面的“两股道”的问题依旧存在,庶民很难理解,在北京公园里偶遇,碰到一位德国退休企业家,他说在德国工程师和技师还有职业教育,社会和政府都是很重视的。

     剧本再好也得看观众如何评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