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捐肾救儿!湘雅医院完成全球罕见手术

  在跨越了80岁高龄、基础疾病、血型不相容等诸多挑战后,湘雅医院完成了一台超高难度的肾移植术。

  这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也为学界拓展活体供肾的年龄上限积累了宝贵的临床循证依据。

  撰文 | 凌骏

  今年9月底,48岁的郑先生和他80岁的父亲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出院。在经历了一台生死攸关的器官移植术后,郑先生自此用上了父亲的肾脏。

  为了这台手术,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前后筹备了近1年,医生们跨越了ABO血型不相容、供体高龄且有基础疾病等众多挑战。

  “这是我们接诊过年龄最大的肾移植供者,再加上父子间ABO血型不相容,放眼全球都十分罕见。”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丁翔告诉“医学界”。

  在供体器官严重短缺的现状下,老年捐献者的活体供肾肾移植(LDKT)正逐渐增多,但捐献者年龄多数集中在60至70岁之间。而在70岁以上的器官捐献志愿者中,实际能够成功完成活体器官捐献的比例较低,长期预后和疗效的相关系统性研究仍较为有限。

  因此,湘雅医院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突破了活体肾移植捐献者的年龄和血型限制,也为系统评估高龄供肾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循证依据。

500

  父子二人顺利完成手术/受访者供图

  80岁父亲执意捐肾

  因长期高血压继发肾脏疾病,郑先生于2023年被确诊为尿毒症,自此开始定期接受透析治疗。

  然而,透析严重影响了郑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不仅是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其长期健康情况也不容乐观。

  根据中国肾脏数据系统(CNRDS)截至2024年底的统计,我国在透析的肾功能衰竭患者总数已超过118万人,其中血液透析患者约102.7万。而血透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3.4%。

  丁翔对“医学界”表示,透析病人的长期生存率与其基础健康状况、治疗依从性及地区医疗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但对时年48岁的郑先生而言,他更希望能回归正常生活,摆脱每周往返医院的束缚。而实现这一愿望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肾移植。

  于是,在2024年底,郑先生和父亲来到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咨询肾移植的可能。

  丁翔告诉“医学界”,根据团队的初步评估,“郑先生的病情符合肾移植标准,唯一的问题是肾源短缺。目前,我们中心有超过1000人在排队等待肾源,但每年仅能完成约100台肾移植手术,其中约40%-50%是来自亲属捐肾的活体肾移植。”

  在配型环节,郑先生的父亲提出,只要条件允许,他希望能捐出自己的肾脏。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慎重的评估了他捐献肾脏的可行性。

  丁翔告诉“医学界”,除了80岁高龄,郑先生的父亲还有近10年的高血压病史,也曾因颈椎损伤接受手术。

500

  图中左1为丁翔医生

  “来到我们医院后,他又被查出患有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更关键的是,郑先生父亲的血型为A型,郑先生为O型,ABO血型不相容。”丁翔告诉“医学界”,“虽然随着技术发展,如今这些已不是肾移植的绝对禁忌,但多重因素叠加,也极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在与父子俩详细沟通,明确告知利弊和手术风险后,团队首先联合了心内科、血管外科对郑先生的父亲进行会诊,指导高血压的控制和动脉瘤的治疗。会诊意见认为通过调整降压药物,能够很好的控制捐献者血压。

  此外腹主动脉瘤尚不需要外科治疗,暂不影响捐献,因此团队暂时通过了捐献者的申请。由于准备材料、申报伦理审查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让他们先回家等候,也正好再认真考虑一下移植的决定。”丁翔说。

  一波三折的手术

  2025年5月,伦理审查正式通过,郑先生和父亲重新来到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在近半年的时间里,80岁父亲捐肾救子的心愿没有任何动摇。

  丁翔告诉“医学界”,“在活体肾移植的供者评估中,基于平衡器官质量与捐献者长期安全的伦理考量,健康的年长捐献者往往是比年轻志愿者更优先的评估对象。这主要是由于年长捐献者的预期寿命较短,捐献行为对其余生造成的潜在健康影响也相对有限。”

  但郑父的年龄过高是绕不开的难题。“高龄肾脏”存在生理性衰退,移植后更容易出现功能延迟恢复,其剩下的单肾能否较好的维持供者自身的生理代谢需求也是个挑战。加之患者的基础病与ABO血型不相容,凡此种种,使得该案例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相关的报道极少。

  为应对上述挑战,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迅速启动了多学科会诊(MDT),商讨制定个体化的移植方案。丁翔介绍,多学科团队的首要步骤是先对郑父的心、肺、肝、肾及血管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功能评估。

  “由于高龄,老人家的肾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肾小球硬化、血管硬化等表退行性变,因此供肾的质量相比‘年轻肾源’也会差一点。”丁翔说,“但即使存在‘瑕疵’,我们评估它仍能满足基本的代谢需求,相较透析,能显著提升郑先生的预期寿命和生存质量。”

  问题出现在腹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血管外科医生发现,老人的动脉瘤较前有所增大,已经需要进行外科干预,预防瘤体破裂和血栓脱落。

  因此,团队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由血管外科先进行腹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支架置入术,随后再次让父子出院回家,建议先休养三个月,并同步接受康复治疗和随访。

  “经过一番折腾,又刚刚做完手术,我们猜测他们可能会放弃此次移植,但老人家的意愿仍然非常强烈。”2025年9月初,父子俩回到医院,经团队再次评估,父亲恢复情况良好,再次评估其肾功能仍能满足捐献要求。

  于是移植中心团队开始对郑先生启动“脱敏治疗”。这是解决器官移植中ABO血型不相容的标准方案,通过血浆置换或者免疫吸附快速清除受者体内的血型抗体,联合药物清除产生血型抗体的免疫细胞,避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在‘脱敏治疗’领域,多年来我们中心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目前已能将手术的成功率,做到和血型相合移植同等的水平。”丁翔说。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终于在9月17日,丁翔带领器官移植中心团队,为父子俩实施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手术历时3小时,过程十分顺利,在开放血流后,父亲捐献的肾脏在郑先生体内即刻分泌出清澈的尿液。这一关键信号,标志着移植肾已成功恢复了功能。

  据了解,术后,在器官移植中心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下,郑先生恢复迅速,肌酐水平迅速下降,很快摆脱了依赖多年的透析治疗。父亲也顺利康复,未出现并发症,各项身体指标逐步恢复正常。

  刷新纪录

  “捐肾救子”圆了父亲的心愿,也挽救了郑先生的生命。然而对医生而言,这更多是客观条件制约下的“无奈之举”。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只有不到10%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在我国,目前约有30万透析患者在等待肾移植,而器官供需比高达1:30。

  丁翔告诉“医学界”,供体器官的短缺,已成为移植领域面临的全球性难题。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器官移植中“老年供者”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龄,或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边缘供者”被用于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

  “这种情况下,探索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高龄供者的器官,成为扩大供者来源、缓解器官短缺的重要途径。”丁翔强调,“高龄并非供肾的绝对禁忌。”

  他介绍,针对高龄捐献者,湘雅医院已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肾脏质量评估流程,涵盖肾脏功能的精密检测、术后恢复潜力预测,以及关键的病理学评估。

  “此外,面对供、受者双方基础病情日益复杂的现实,如可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我们还依托多学科会诊制度,构建了完整的评估和决策,”丁翔补充道,“最终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判断该供者是否可以捐献器官,挽救另一个生命。”

  据了解,此次完成的80岁高龄供者活体肾移植,刷新了医院的纪录。作为国内早期开展器官移植的医院之一,湘雅医院早在1979年,就成功完成了湖南省第一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2020年初,湘雅医院重新布局,形成了以器官移植中心为主导,涵盖重症监护、麻醉、手术室,以及呼吸、心脏、肝脏、肾脏、消化系统、儿科等的多学科协作团队,目前的移植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长期存活率处于全国前列。

500

  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贺志军教授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为国内复杂肾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更多终末期肾病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我们证明了,只要经过严格科学的评估和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即便面对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供体,以及ABO血型不相容等复杂情况,肾移植手术依然能够取得圆满结果。”贺志军教授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