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跃升22位!长沙这个园区如何“跑”进全国生物医药第一方阵?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2025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晓新一轮全国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长沙高新区、经开区双双进位,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百强榜长沙占据5席。
其中,长沙高新区三项齐升,先进制造业稳居前列,生物医药产业更是从去年的29位跃至第7位,成功闯入全国百强第一方阵,位列中部园区首位。

在我国园区发展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当下,一个中部城市的园区为何能实现如此大的跨越?长沙高新区的“破局密码”何在?
“科技-产业”协同,打破“错位”陷阱
长沙园区的发展远非简单的排名上升,更是一场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以生物医药产业为切口,我们可以看到长沙园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引领”转变。正如赛迪顾问在报告中分析的那样——未来,园区的竞争是“科技-产业协同”能力的竞争。
长沙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就是这一论断的最佳注脚。
当许多园区还在为一两个项目争得不可开交之时,长沙早已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构建了“两区三园多点”的产业空间格局。各园区立足优势错位发展,避免资源内耗和产业同质化,让资源像精准滴灌一样,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形成了强大的区域合力。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主战场和创新策源地,长沙高新区锚定干细胞治疗、基因技术等未来赛道,主攻“卡脖子”难题,果断卡位,抢占先机。
高新区的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内干细胞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曾诞生全球第一个人类治疗性克隆胚,现拥有550余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胚胎干细胞库,为肝衰竭等多种难治性疾病提供再生医学新疗法;爱威科技研发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填补了国际国内医学显微镜形态学检验自动化领域的技术空白;德米特公司原创的质谱基质效应控制理论与二维色谱理论,带来检验检测行业的颠覆性变革,填补了国际行业空白……
这些技术突破并非“实验室孤岛”研究,而是从立项之初就与市场需求深度绑定。

从微智医疗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深度合作的几个案例来看,无论是“IMIE智能视觉植入器”成功为失明3年的患者带来光明,还是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让昏迷3个月的患者苏醒,科研团队做的这些前沿技术攻坚都是因为患者有需求,最终的成果都能落地,形成了“临床需求-实验室研究-病床成果转化”的循环机制。
正是这种“研发有突破、产业能承接、应用能落地”的“科技-产业协同”模式,避免了“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产业需求无技可依”的“错位陷阱”,让长沙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飞跃。
然而,这高效协同的背后,又靠什么支撑?
“链”式思维,编织产业生态网
高新区之所以能够持续地释放创新动能,得益于长沙独特的“链”式思维。
2017年,长沙在全国首创“链长制”,而后又在此基础上升级推出“五长联动”工作方法——发挥链长牵总、校长支撑、行长帮扶、盟长搭台、基金董事长赋能的作用,并持续推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这种产业链建设的“长沙模式”还曾受到国务院的通报表扬。

早期园区发展就是聚焦一个产业,“给钱给政策”,发展依赖传统要素投入,易陷入“新动能未立、旧动能先退”的转型瓶颈。赛迪顾问此次研究报告里也显示,部分园区虽然GDP突破千亿元,却是“规模扩张快、内生动能弱”的“虚胖型”扩张。
长沙则不同,领导挂帅“链长”,牵总产业发展,打通上下游各环节,使其与供需匹配,实现各要素资源的高效调度与协同,推动产业链与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协同发力,形成一个循环共生的“系统生态”。
生物医药是一个周期长、成本高、风险重的“慢行业”,而长沙以政策为基,以“链长制”为机制保障,以期在政策周期中寻找创新周期的叠加点。
湘江新区(2022年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将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列为1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针对优势细分领域出台专门政策。
全国首部针对细胞与基因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发布,把政府支持、科研转化、伦理审查、临床应用等关键环节装入制度框架。
凭借“临床资源富集+政策红利先行”双重优势,吸引多家细胞与基因领域企业签约入驻。同时,通过链长协调机制,审批时间比过去明显缩短,资源配置更加精准。
在资金链方面,湘江国投与圣湘生物2023年发起4亿元产业基金,聚焦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等上下游领域,投资了6个生命科技领域全球技术领先项目,其中5个落地长沙,不仅助力圣湘生物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与联动,更撬动本土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集聚与跃升。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行业,离不开创新驱动。在长沙,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正持续夯实着产业的研发根基。
长沙的研发实力本就“硬核”。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第9位。这里不仅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流高校,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四大国家级实验室,还有“南湘雅”这样的顶级临床资源,随着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的落户,长沙正加速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策源地。
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是全省“研值”最高的区域之一。2024年,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达9.5%,全年新增各类研发机构328家,占全市新增量近半壁江山;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达39.4%,排名全省第一。
园区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一梯队。华纳大药厂每年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5%至10%;2024年,三诺生物研发投入3.75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8.44%……
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正是创新能级不断提升的核心动力。在这一进程中,高新区扮演着“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推动“产学研用”无缝对接。企业提出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成果直接在园区内转化,形成创新闭环。

从政策到科研,从资本到产业链配套,长沙以“链”织网,以“链”聚力,构建了一个总产值破900亿元、涵盖2100余家链上企业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以医疗器械、中医药、化学制药、生物技术与医疗服务等领域为支柱、多赛道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无论是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增长,还是长沙各大园区的高质量发展,都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生动实践。这种以质量型增长为内核,以“科技-产业协同”为路径,以“五链融合”“五长联动”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构成了特色鲜明的“长沙样本”。
随着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以及生物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力,长沙必将在全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重塑区域竞争格局,从“中部力量”向“国家标杆”迈进,成为在全国甚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之城。
来源:区县那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