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上进心

文 | 阑夕

不到90天的时间里,滴滴连续两次升级会员体系,并且大有势在必得的气势。

在最新一轮升级里,滴滴主要针对V7/V8会员新增了免费远程调度、免费等待、快速应答分享、免费升舱等几项权益,都是「拳拳到肉」的设计。

500

尤其是前两项,在打不到车的时候,滴滴会提示从更远处调车来接,以及在要求司机付出额外等待时间的场景里,都会出于补偿司机的需要,补贴一定数量的费用,并明示在订单页。

明码标价当然是对的,加钱数额一般也不会太多,但从消费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它时刻唤醒着用户的「损失厌恶」,绝对算不上好的体验。

所以才有滴滴替高等级会员「主动止损」的决策,由平台全额承担这部分的补贴成本,为用户提供「眼不见心不烦」的体贴服务。

还是那句话,钱不重要,重要的是物超所值的获得感,这是所有会员产品的核心价值。

· · ·

前段时间,和菜头发了篇文章,表示希望滴滴提供非电车的打车选项。

虽然看起来这是对滴滴的抱怨和吐槽,但实际上,这反而体现出滴滴的个性化服务深入人心,否则用户不会意识到他可以如此坦率的提要求。

在那篇文章的开头,和菜头就阐明了自己是滴滴V7会员,而且也是基于滴滴已经提供了仅限女司机、宠物友好等定制选项的基础上,建议考虑「晕电」用户的难处。

熟悉用户运营工作的应该都能明白,用户「为难」平台并不见得是坏事,真正糟糕的,是用户对你没有期待,自然也不会提出任何意见。

我对电车也有点不适应,在这里附议和菜头,不过听说滴滴也考虑了非电车的选项——最近新上线的AI叫车服务,已经可以选油车,下次试试可以给自己的晚餐加根鸡腿了。

500

为什么我打车只用滴滴?作为一个资深V7会员,就体验而言,会员权益的存在感是在与日俱增的。

比如V7会员每月会有30次免费使用青桔单车的机会,这刚好覆盖了我去居住地附近2公里一家健身房的场景,每次扫辆单车骑过去,既省了时间,又能权当热身。

500

据我所知,也有很多大厂的员工因为外勤和差旅需要高频打车,很容易就能冲到V8会员,而且滴滴能一键开发票,省去来回切换平台填写开票信息,一键开具很方便。费用可以公司报销,权益却能自己保留,成了一种编外福利。

顺手即用、丝滑无感、价值可观,滴滴的会员体系建设,基本上可以当成互联网行业的天花板来评价,而网约车的竞争,也实打实的进入了「Next Level」:

从订单规模(GMV)的比拼,到生命周期(LTV)的竞争。

· · ·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约车已经是一个高壁垒的行业了,这里的壁垒,指的还不只是营运资质等入行约束,还包括平台本身的标准提高。

事实上,这些年来,滴滴的竞争对手就没少过,甚至也有断断续续的价格战打响,但对市场份额的冲击始终有限,滴滴依然保持着多个身位的领先。

这是一个「得消费者得天下」的市场,订单在哪里,供给就会跟到哪里,而滴滴的稳定服务,从来都是压舱石。

最常见的撬墙角行为,就是卷价格,用更低的打车价格,去影响用户的下单选择,这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它对行业的伤害同样不容小觑,卷到最后,没有赢家。

滴滴反其道的,是它加大了对高消费用户的回报,以附加值重造一条经济公式:

为了便宜几毛钱而在不同网约车App之间切换下单,一年到头省下来的总费用,和因此失去的会员权益相比,是得不偿失的。

这也遥相呼应了反内卷的社会倡导,拒绝加入榨取最后一个铜板的行列,而是用做深服务价值的方式,提高了用户体验的横向标准。

其实不只是滴滴,尤其是从近两年开始,会员产品成了很多互联网平台的运营焦点,在内需注定长期承压的环境里,订单质量的重要程度,一天比一天高。

所以会员权益的含金量,也就反过来影响了用户绑定一家平台的心智,在微博和小红书搜索滴滴会员的关键词,能发现很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反馈:

比如有为了App换皮而认同会员价值的,有拿去激活希尔顿酒店金会籍的,有打快车时喜提升舱特权的,有兑换高铁贵宾厅的,林林总总,尽是确幸。

这也意味着,虽然在组织架构上,会员产品是一个标准的成本业务,平台要花更多的钱,去设计出真正有用而非华而不实的权益——用户的兑现率越高,越能说明会员产品的成功,同时也越消耗成本——但从长远周期来看,会员产品其实是创收业务,它锁定的是未来的消费预期。

· · ·

美国心理学博士迈克尔·所罗门写的「消费者行为学」,是营销行业必读的教科书之一,他用了很大篇幅来讲「知觉」这个抽象概念的意义,认为这是在全球经济从生产紧缺步入生产富余之后,最典型的消费偏好就是对于独特价值的追求。

所谓独特价值,既有感性层面的,比如哈雷摩托标志性的轰鸣声音、万宝路香烟强关联的男子气概,也包含着理性层面的,比如购买后得到赠品的大方程度,或是加量不加价的促销策略。

根据作者的研究,消费者在做决策时,通常都会有一批产品组合进入潜意识里,这被称作「唤醒集」,只有进入「唤醒集」的产品和服务才有机会被最终消费,所以购买价值的暴露、注意和解释,是获客的必备三要素。

可以明显看出,滴滴的会员设计,是教科书级的将这三要素配置到了服务链路里:

暴露,是时刻突出的会员等级,注意,是兑换会员权益的选项按钮,解释,是告知用户使用权益后的回报。

500

通过这种细节拉满的方式,滴滴会员同时在感性和理性双重层面塑造了用户所需的独特价值,会员的身份不但外显贵重——连App图标都能更换为尊享的黑色——在数十项具体权益里,几乎也没有用来凑数的,全都是用户在日常消费里高频遇到的服务升级。

若是仔细翻看滴滴的会员权益,就能发现以打车和联名两大类型为主,滴滴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目的地服务网络。

打车权益不用多说,除了优惠券管够之外,快速应答、免费取消、无车赔付这些越级权益都是同类平台没有跟上的。

而联名权益打通了希尔顿、亚朵、海底捞等食宿品牌的会员体系,从客房升级、免费早餐,到一键领券、免排队入座,无时不刻的体现着消费ROI,并和第三方合作上共享高价值用户的复购。

当平台的商业化进入生命周期运营的深水区,就不再是拼速度的玩法了,内力的深厚才是硬实力。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新手发育期,都讲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直到主角遇到真正的高手吃了大亏,就会意识到「内功为体,招式为用」的道理,开始修炼「一力降十会」的心法。

平台经济发展至今,通常都经历了野蛮生长、百舸争流、加强监管、均值回归等多个阶段,新的挑战不出意外的进入了「恒产者有恒心」的长期主义竞争,而互联网平台的愿景,也在与时俱进的改变。

对于滴滴来说,打车可以是一个起点,却未必是终点,在「出行+生活」的射程里,还有一片荒漠值得经年累月的开垦。

这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复利所在。

复利的特点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增效并不明显,甚至到了走过一半的周期时依然没有太明显的改变,直到里程碑的出现,曲线乘风而起,再无任何阻挡。

这有点像竹子的生长过程,前期每年只长几厘米,而后一天就能上窜几十公分,「所有雨声都是生命的杠杆,所有投入都是时间的复利。」

滴滴的此刻此刻,恰如雨还没停、竹正拔节的彼时彼刻,「你以为我在赏雨?我是在等风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