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立义汉立法!华夏血气的两大源头,千年风骨照今时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份“自强”背后,藏着华夏最鲜活的血气——它不在空谈,而在春秋的义理与汉朝的风骨里。
若问华夏哪个朝代最有血气?答案清晰:春秋与汉朝。前者用思想立“义”的底线,后者用制度护“勇”的根基,二者共同筑起文明的精神脊梁。
《春秋公羊传》直言“子不复仇,非子也”,把对亲恩的守护写进伦理。《孟子》的“舍生而取义”,则将个体选择升华为文明的价值标尺。
面对“父母之仇”,孔子的回答更掷地有声:“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没有迂回妥协,只有对底线的绝对捍卫,这是春秋血气的底色。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从未教人防忍退让。面对冒犯,用公正回应而非忍气吞声,正是他传递的处世逻辑。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铁律,也正源于此——把对亲人的责任,视作比生命更重的承诺。

到了汉朝,这份血气不再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变成了国法。
《轻侮法》明确规定:“子得为父报仇,臣子之于君父,其义一也。”国家用法律鼓励“忠臣孝子”,将春秋的伦理,转化为可落地的社会规则。
赵娥的故事,就是汉朝血气的生动注脚。父亲被人杀害,她隐忍多年,最终亲手复仇。仇家因害怕被报复,竟常年闭门不出,可见当时复仇文化的深入人心。
赵娥复仇后主动自首,却被地方官赦免,还被载入《列女传》,成了全民称颂的榜样。
司马迁在《史记》里,也为这份血气写下注脚。他为豫让、聂政等复仇游侠立传,不避讳他们的“激烈”,反而赞其“义烈”。
在他笔下,复仇不是鲁莽,而是对“恩义”的坚守,是华夏精神的重要部分。
为什么汉朝能把血气“燃”到极致?根源在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出身游侠,不是传统贵族——他重义气、轻礼法,做事带着江湖人的刚劲。上行下效,整个汉朝的社会风气都跟着“燃”起来:不欺软、不怕硬,守义理、敢担当。
放到今天,这份“血气”也绝非过时的“复仇”。
它是个人面对不公时的不妥协,是企业坚守底线的不敷衍,是社会守护正义的不退缩。
春秋立的“义”,汉朝护的“勇”,本质上是华夏文明的风骨——这份风骨,从未过时。

(周愚,评论人、商评人、财经评论员、策划人、投资人,某宝前十品类操盘手、多家媒体及机构邀约评论人,发表商业评论千万字,已委托快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