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结石会变成癌!这两个饮食习惯太伤胆

不少人腹部出现隐痛,吃一些油腻食物后恶心反胃,常以为只是消化不良,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这些反复出现的小症状,可能是胆结石发出的警报。

更令人担忧的是,胆结石如若长期不重视,可能让被称为“癌王”的胆囊癌有可乘之机。

不容小觑的胆结石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疾病,它不仅会引起疼痛等不适,还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结石的大小、存在时间长短与慢性炎症刺激,都与癌变风险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胆囊结石大于3厘米的癌变概率,比小于1厘米的高出10倍左右;有胆结石的患者比没有胆结石者的癌变概率高14倍。

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疾病,常与胰腺癌并列为“癌王”,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两大高危饮食习惯

在胆结石的形成过程中,饮食因素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有两种饮食习惯尤为危险。

饮食过油过糖

长期高油高糖饮食是导致胆结石的主要因素之一。油炸食品、肥肉、甜腻糕点这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导致胆汁排出不畅。

胆汁中的胆固醇易沉积形成结石,反复摩擦胆囊壁会引发慢性炎症,而长期炎症会大大增加细胞癌变的风险。

三餐不规律

不吃早餐是另一个危险习惯。夜间胆囊会储存大量胆汁,早餐能促进胆汁排出。

如果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滞留胆囊中,时间久了胆汁浓缩,极易形成结石。研究发现,不吃早餐者患胆结石的风险比规律饮食者高2.3倍。

胆结石的其他风险因素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缺乏运动

长期不运动,吃完就久坐,会使胆囊无法正常排泄胆汁。胆汁长期滞留,自然会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代谢异常

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状况,从而提高胆结石的发病概率。

快速减肥

快速减肥会使胆囊内胆汁整体成分发生变化。尽管脂类摄入减少,但其他成分的改变也可能导致结石形成。

手术影响

某些手术,如胃大部切除、胃癌手术等,可能会切断迷走神经,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导致原本没有结石的人术后出现结石。

科学预防,远离风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东建议:预防胆结石可以通过饮食规律、饮食习惯、饮食卫生、适当运动等四个方面来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详细方法如下:

1、饮食规律:建议患者每天早上八点之前按时吃早餐,早餐在一日三餐中是最重要的,如果经常不吃早餐,胆囊分泌的胆汁不能按时排出,就会聚集在胆囊中,而胆囊有浓缩功能,在胆汁浓缩后很容易形成胆结石。

2、饮食习惯:建议患者不要暴饮暴食,尽量少吃油炸食物,多吃一点富含纤维的食物,多喝水,可以稀释胆囊中的胆汁,从而使患者保持大便流畅,促使体内胆固醇等物质从大便排出,从而预防胆结石疾病。

3、饮食卫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瓜果蔬菜必须得洗净之后再吃,从而预防胆结石。

4、适当运动:患者在饭后可以适当的进行运动,如小跑,散步等,也可以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最新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也强调,要减少食用油和添加糖的摄入,食用油摄入量应减少到25-30克,添加糖不超过25克。

控制体重

当体重指数(BMI)大于30时,胆结石发病概率明显增加。应合理控制体重,但避免在短时间内快速减肥。

定期筛查

有家族遗传因素、胆结石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B超检查。如有需要,可进行强化CT、核磁检查或肿瘤标志物筛查。

识别伪健康陷阱

在追求健康饮食的过程中,还需警惕一些看似健康实则不利的食品。

米油、骨头汤实际营养价值有限,后者钙含量极低且脂肪、嘌呤较高。

鲜榨果汁在榨取过程中会损失大量膳食纤维,糖分却更易吸收,对血糖影响大。

蜂蜜和红糖水也并非神奇保健品,前者主要成分是糖,后者补铁效果远不如预期。

胆结石可能是你身体里的“定时炸弹”。调整饮食、规律三餐、适当运动,不仅能防止结石生成,更是远离胆囊癌的重要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身体最好的投资。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