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开始一点一点地“脱美国化”?
APEC峰会10月31日在韩国举行,这一地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
过去十年,我曾多次走访东南亚、南美,此前我在这两个地区工作多年。
但是,近十年的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地缘政治对亚太格局的剧烈冲击。
最明显的是:十年间,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从高度紧密联结,滑落到了被撕裂的状态。
目前"重新缝合"变得极为紧迫,又异常困难。
越南是个典型案例。
2016年我去越南时,那里正处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大批国际名企在当地设厂,无数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源源不断涌入外资工厂,拿到比当地就业者高出数倍的工资。工业园区里甚至出现了工人短缺、企业"抢人"的奇观。
那时的外资工厂,不仅是越南家庭改善生活的集体希望,也是亚太合作红利的鲜活缩影。
2018年之后,这种热潮仍持续升温。原因很直接——美国对华贸易战开打,很多外企开始从中国转移,越南成了重要的"备胎"。订单多了,工厂多了,就业机会也多了。
好景不长。
一方面是疫情的冲击,另一方面是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彻底打乱了节奏。
转眼到了2025年,越南的就业生态已经今非昔比。
知名鞋服代工厂如宝元鞋厂连续裁员数千人,连三星、富士康这样的巨头也在2024年下半年就启动了大幅裁员。
这不只是越南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亚太地区正在经历的剧变。
这种变化的主因是美国战略的调整。具体说,有两个导火索:
第一个是2018年开始的对华贸易战,以及后续针对中国制造的全面遏制,导致整个地区的产业链、贸易链开始断裂和重构。
说的好听点是重构,其实没有哪个企业对未来的产业链是怎么回事很清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第二个是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打乱了地区的贸易关系,逼得很多国家不得不到处找"备胎",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减少与中国制造的联系。
回顾一下数据就能看出这种变化有多剧烈。
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25年10月的报告,从1990年到2023年,中国GDP增长了49倍,美中两国合计占全球GDP的43%。在这期间,亚太地区国家通过靠近中国市场、进入美国市场实现了飞速增长:越南增长了66倍,新加坡增长了14倍,印尼增长了13倍,马来西亚增长了9倍。
这种增长不是偶然的,而是建立在深度一体化的基础上。
制造业集群、物流基础设施、金融体系、劳动力技能,全都是围绕中美供应链一体化来布局的。
现在,美国的"脱钩断链"政策正以惊人的速度撕裂这个框架,破坏着本区域数十年来一体化和包容性增长的共同基础。
这种分裂对美国自己也是负面的。所以不只是中美双输,而是多输。
更让人捉摸不定的是美国政策的极度矛盾和摇摆。
特朗普第一任期时高调鼓励"去中国化"和"供应链多元化",大批企业响应号召搞"China+1"战略,推动了越南、泰国、印度等国的出口,越南对美出口甚至增长了近三倍。
但等到市场和企业巨额投入已经形成事实,特朗普第二任期又以"避免转运"为由,对越南、泰国等国进行最严厉的关税报复,直接否定了之前鼓励的多元化投资和产业链转移。
企业根本搞不清楚什么算"合法增值"、什么算"规避关税"。
这种朝令夕改不仅打击了企业信心,更让区域国家深刻感到:美国主导下的供应链重构根本不可持续。在政策不确定性和高度政治化的环境下,企业和国家都没法做长远规划。
更深层的危害,是美国强推的"选边站队"逻辑。
以往"中美双重市场整合"和产业链组合为亚太区域提供了巨大的共赢空间,多个经济体早已形成了深度的结构性依赖。
现在美国用极高的经济和政治成本逼迫区域国家割裂这种依赖,要求盟友和优势产业向"美国主导"的新链条靠拢。
选边站队意味着地区很多国家面临市场断裂、成本上升、就业压力,中小国家的议价空间和自主决策能力大为削弱。
供应链的动荡只是冰山一角。美国政策更大的破坏,是对亚太多边经济合作机制的瓦解。
美国自己搞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定位一直模糊不清,现在又面临退出风险,使得区域应对供应链危机的集体协作基础更加动摇。
这种短视的链条重构,把竞争焦点从开放竞争变成了关税壁垒与限制措施的接力赛,最终损害的是亚太整体的经济命运共同体。
现在,APEC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越来越多的成员国在考虑,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避免美国这种政策的冲击,转而找到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新连接、新安排?
对美国来说,这个问题转而成为,长期下去,美国还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吗?
美国的"分裂政策"正在倒逼区域国家主动探索替代性方案。
这种矛盾和不确定性,让所有国家都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产业布局、贸易战略和外交政策。
CSIS报告明确观察到,中国正通过RCEP(目前已占全球GDP的30%)、东盟-中国自贸区等机制稳步扩大影响。无论是贸易量还是投资政策的协调透明度,都比美国主导的体制更具可预测性和持续性。
对亚太国家来说,那些长期习惯于"中美双边保险"的政府与企业,如今感受到美国带来的风险,都在加快与中国和其他市场的深度绑定。
与此同时,东盟、日韩等国家也在推进更灵活、包容的多边机制,比如扩员CPTPP、试点跨境经济特区,减少对单一市场和政策波动的路径依赖。
以往美国的吸引力、创新力和市场开放曾是亚太繁荣的关键支柱。但如果美国继续用高墙壁垒和强权拉拢代替开放与规则,亚太国家的政策重心必然会流向更稳定、可控和包容的区域合作安排——无论是向RCEP、CPTPP靠拢,还是以"小多边"为起点建立新型合作机制,"多赢"和"风险对冲"都会是首要考量。
亚太合作面临的最核心挑战已经清晰地摆在了台面上:在美国选择性、条件化介入,以及继续重构产业链的政策驱动下,亚太到底该怎么合作?
如何在美国政策摇摆不定的情况下,维护区域供应链的稳定性?
如何在"选边站队"的压力下,保持经济自主性和多元化合作空间?
如何推动APEC、RCEP等多边机制升级,补足美国影响力减弱后的"规则空白"?
如何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供应链韧性等新议题上形成区域共识,减少对单一大国的依赖?
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每一个参与者——无论是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国家,还是澳大利亚、新西兰——都不得不认真思考、谨慎应对的现实难题。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美国继续将自身偏好凌驾于区域经济规律和各国自主利益之上,亚太国家就不得不通过新机制、新网络、新市场来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
表面看来,很多国家都不得不与美国重新展开贸易谈判,让渡更多利益,但在谈判背后,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针对与美国的贸易,寻找自己的“多元出路”。
美国仍是最大市场,大家当然不会放弃,但是,以往是迫于美国压力而减少与中国制造的连接,现在是不得不考虑怎样能不再更多依赖美国。
从华盛顿的“去中国化”,到整个地区都开始思考如何一点点地“脱美国化”,华盛顿自己给自己画了个适得其反的战略怪圈。
the end



资深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