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实体经济是关键

【侠客岛按】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围绕这个中心,“十五五”时期怎么干?我们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研究员。

1、侠客岛:《建议》明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怎么理解?

贾若祥: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个标志性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国际数据看,预计到2035年,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约为3万美元。对比来说,中国人均GDP在2024年超过1.34万美元,虽已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但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要通过10年时间实现这一目标,“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能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吗?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经济体量越大,增速就越难长期维持在高位,特别是单纯靠传统增长模式保持较高增速,挑战是非常大的。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答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正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未来五年,不管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还是在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领域实现更多突破,都围绕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这些又能达到一个共同效果——培育壮大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新增长点,再加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将共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侠客岛:《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贾若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实向虚”,制造业比重不断下滑,最终深陷产业空心化困境。纵观全球,有的发达国家虽拥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但由于过度“脱实向虚”,科技成果难以在本国产业化。

中国对实体经济的态度很明确——靠实体经济起家,也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在“十五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靠什么?实体经济是关键。

坚实的实体经济,是国家财富、综合国力和经济韧性的根本所在,是确保在关键时刻、关键环节不被人“卡脖子”的有力保障。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就是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基固本,让我们能朝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发展实体经济,绕不开制造业。“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前阵子这句话在网上传得挺广。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势头的确不错,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3.6万亿元,差不多翻了一番,目前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接近30%,稳居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

正是基于完整的产业体系,我们的高铁、国产大飞机、空间站、深海深空探测器等大国重器才频频出圈。

曾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占比自然提高,制造业比重必然下降。这种“去工业化”认知误区需被纠正。对中国来讲,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侠客岛:《建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怎么理解“重中之重”的意涵?

贾若祥:中国是农业大国,有超过19亿亩的耕地,4.6亿多的乡村人口,城里有近3亿农民工。可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和成色。

“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1000斤左右,这很了不起,让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

但也要看到,“三农”发展挑战仍在——

农业基础还不够牢固,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客观存在,农村发展还存在一定短板,人口老龄化加快,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障碍尚未完全破除,农民增收动能有待增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逐步解决。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个定位很高,对“三农”发展来说肯定是好事,对广大农民也意味着政策支持力度更大。

《建议》提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信息很明确,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仍是头等大事,要通过耕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要通过有效的政策让农民增收更有门路,农村改厕、垃圾处理等问题也要着力解决。

一句话,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得劲。

4、侠客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让很多人感受到实惠。“十五五”时期,消费、产业等政策是何走向? 

贾若祥:中国是世界超大规模经济体,好处是内部可循环。而畅通经济循环,就要统筹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提振消费是扩大需求、牵引供给的关键一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使得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难以畅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色。这时候宏观经济治理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去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让不少企业和消费者感受到实惠,更愿意买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国内需求,提高了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此次发布的《建议》,除了明确经济增长等目标,还根据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等目标。

这对宏观经济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能不能持续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一大考验。在这方面,尤其要坚持问题导向,不能“撒芝麻盐”,让方方面面都“雨露均沾”,更不能各自为政,“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要让政策在方向上精准聚焦,在力度上恰到好处,在节奏上协同合拍,要及时调整和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的政策措施,该停的停、该撤的撤,不能含糊。

从消费角度说,“十五五”时期,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有望加大,同时,进一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挥好产业、价格、就业等各方面政策作用,让更多人更真切地享受到政策实惠。

5、侠客岛:《建议》提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如何理解这样的部署?

贾若祥: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远景目标”到“迈出坚实步伐”,意味着“十五五”时期在注重做大做优发展“蛋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切好分好“蛋糕”。未来五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肯定会进一步加大,有望在共同富裕的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质性进展。

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考量和谋划共同富裕,需要先行先试、探路示范。比如一些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经济基础好一些,理应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过程中有所作为、先行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十四五”时期,浙江在2024年将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3,广东、江苏也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

对咱老百姓来说,获得感很重要。《建议》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别,提出了不少政策举措。这里面特别强调了要均衡性可及性强,还要务实,这很重要。期待政策的落地能让大伙儿少些“温差”,在收入、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更多感受到发展的民生温度和成效质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