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中国85后,硬刚马斯克,大胜!

500

  2017年,一场国际自动驾驶技术展上发生了戏剧性一幕。

  摄影师拍摄行业龙头Velodyne的激光雷达展品,随手将禾赛科技新发布的Pandar40垫在摄像机下方充当支架。

  这个画面被禾赛的首席科学家孙恺拍下,成为中美技术代差的残酷注脚——中国产品给西方巨头当“垫脚石”。

  短短几年后,形势彻底逆转。

  Velodyne的股价,从巅峰时的22.82美元/股,狂跌到不足1美元。营收更是没眼看,2022年第三季度的总收入才960万美元,只能在当年年底与竞争对手Ouster合并求生。

  禾赛科技则以33%的市场份额,20.8亿的营收,连续四年位居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总营收第一。(2024年数据)

  2025年9月,禾赛又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首日市值突破360亿港元。

  创始人李一帆更是口出“狂言”:

  外国对手和我们比差了一大截,甚至感觉不是一个物种。

500

  作为纯视觉智驾方案的拥趸,马斯克早在2015年就断言激光雷达的智驾毫无意义。

  此后几年,他越来越毒舌,不断抛出“激光雷达昂贵、丑陋、没有必要”,“激光雷达就像人身上长了一堆阑尾”,“傻子才用激光雷达”等言论。

  除了技术层面,马斯克敌视激光雷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太贵。

  当马斯克选择纯视觉路线时,美国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的售价高达8万美元,比特斯拉的整车价格都高出许多。

  但让马斯克没想到的是,中国企业不仅攻克了激光雷达技术,还把它打成了白菜价。

  2019年,禾赛科技把激光雷达均价做到了1.74万美元,2023年做到了400多美元,如今的ATX系列,甚至只需200美元。

500

  ▲来源:禾赛科技

  对比最初8万美元的价格,暴降99%以上。

  这降价幅度,连半导体行业著名的摩尔定律都被干碎了。

  凭借过硬产品力和价格掌控力,禾赛也逐渐登上神坛。

  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Yole Group发布的《2025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报告》,禾赛科技在2024年以33%的市场份额,连续四年位居全球车载激光雷达总营收冠军。

  禾赛的客户与合作伙伴不但覆盖比亚迪、长城、理想、小米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量产的车型超过120款,同时也在欧美市场具有领导者地位,包括为一家欧洲顶级车厂,提供全球最高线数的车规级超远距激光雷达ETX。

500

  ▲来源:禾赛科技

  更重要的是,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禾赛也深刻改变了行业。最直接体现就是让激光雷达“飞入寻常百姓车”,以前四五十万的豪车才敢装激光雷达,现在十万级的车也能搭载,进而扩容了市场。

  相比于禾赛的春风得意,美欧那边的友商,则集体困在了凛冬。

  美国的Velodyne公司,是激光雷达的祖师爷,一度垄断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由于转型缓慢和管理层内斗,被中国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只能与竞争对手Ouster合并求生。

  而这也只是两个失败者的抱团取暖,或者最后挣扎:Ouster 2022年股价狂跌九成,第三季度亏损高达3600万美元,又是裁员又是缩减开支,最后选择与Velodyne合并。

  成立于加州,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光学相控阵3D激光雷达的Quanergy,因市值长期低于纽交所规定的下限,被强制退市。

  还有德国的激光雷达公司Ibeo,曾为奥迪等车企供货,但根本不被资本看好,因为无法获得进一步的融资而申请破产。

  鲜明的对比,反映出全球激光雷达市场的攻守异形。

  现在稳坐激光雷达领域王座的,是中国企业!

500

  禾赛的产品这么能打,离不开强大的创始团队。

  公司的三位创始人——李一帆、孙恺和向少卿,都是拥有顶尖学术背景的科学家,能力还可以互补。

  CEO李一帆,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机械工程系,曾任职于西部数据、Parker等科技公司。他还是一名社交高手,留学时靠着分享美国的生活,在社媒上吸引了几十万粉丝。

  首席科学家孙恺,在斯坦福大学主修机械系,辅修电子系,构建了独特的跨学科知识体系。他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罗纳德·汉森(Ronald Hanson)时,研究方向即为激光前沿技术。

  CTO向少卿同样背景扎实,曾任苹果iPhone系统集成工程师,深度参与了手机电路系统设计,是将前沿技术落地的高才。

  三人同为85后,又都是技术高手,在硅谷华人工程师圈子里结识,彼此惺惺相惜。

  2013年,怀揣着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三人决心打造一家“billion dollar company”(10亿美元公司)。因为在硅谷最大城市圣何塞创业,他们玩了个谐音梗,给公司起名为“禾赛科技”。

  起初他们想留在硅谷,但很快就发现,美国的制造业很难助力公司发展,于是在第二年便决定回国创业。

  向少卿表示:“选择回国创业是最正确的选择。我们这代人是非常幸运的,生逢一个创业的时代,国内的社会环境对创业者友好而包容,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创业伊始,禾赛科技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和决心。

  起初他们主攻激光传感器检测危化气体,但因为市场空间太小,被投资人评价为“一流团队做二流方向”。

  虽然都是高知高智,但他们很听劝,意识到该产业很难达到十亿美元级后,2015下半年,他们果断地转向了国内一片空白但潜力巨大的车载激光雷达市场。

  此时,全球行业龙头Velodyne,已经卖了近10年激光雷达,垄断了北美市场。

  是做高端的产品,与行业老大正面竞争?还是像无数中国企业一样,做低价的产品,抢大佬们不屑的残羹冷饭?

  三位年轻人一把推开相对容易的低价之路,选择了硬刚:直接做高性能产品,卖给世界最先进的美国企业。

  理由则很简单:供应商只有与顶级玩家合作,才能在严苛的要求下,锤炼出领先行业的技术。

  经过近两年的打磨,2017年,禾赛发布了首款关键产品Pandar40,性能品质与最强对手的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相当,但价格不到4万美元。

  同样的品质,一半的价格,禾赛从此崭露头角,拿下了美国自动驾驶公司Nuro的订单。

  2018年,禾赛又从Velodyne手中,抢走了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大单,而百度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激光雷达采购方。

  禾赛科技的发展因此瞬间提速,当年的营收暴涨到1900万美元,同比增长530%。2019年又翻了近3倍,达到5300万美元。

  2021年,禾赛营收更是冲到了7.21亿人民币,首次成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总营收冠军,从此之后就一直霸占王座。

  做高端,打龙头,这种“自杀式”的决心,在当时看来充满了风险,但也正是这种对高端市场的执着追求,使禾赛科技能够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把曾经的老大哥送进了坟墓。

  而禾赛科技能成为行业冠军,还多亏了另两个杀手锏。

500

  在一辆汽车上,激光雷达好比眼睛,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信号,生成密集点云模型,计算物体的形状、位置和距离,实现精准感知。

  传统的激光雷达,由数百个分立元器件堆叠组装,价格昂贵,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需凸出车顶安装,严重影响美观性与风阻系数。

  这也是禾赛击垮欧美友商的突破点之一:当欧美同行还在沿袭传统玩组装时,禾赛早在2017年就启动了以芯片替代器件堆叠的技术革命,将发射、接收、信号处理等核心功能,集成到芯片上。

  这一行业拐点式创新,既增加了性能,又大幅减少了内部元器件。

  而元器件数量减少,又可以使激光雷达体积变小、成本降低,还能简化供应链,减少断供的风险。

  这种芯片化的设计思路,让激光雷达能够像半导体产品一样,遵循甚至超越“摩尔定律”,实现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持续下降。

  以ATX激光雷达为例,它采用了禾赛第四代芯片架构,该架构搭载激光驱动器、TIA芯片、ADC芯片、控制器等。

  与上一代产品AT128比起来,其体积缩小60%,重量减轻50%,功耗降低55%,最远探测距离提升50%,达到300米,价格却下降了一半,仅需200美元。

  为什么现在10万级车型也敢配备激光雷达,不是车企厉害,而是激光雷达进入了千元时代。

  与自研芯片同步推进的,还有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自建工厂。

  当友商普遍选择代工模式时,禾赛却认为制造是设计的一部分。只有将制造和研发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快速迭代和质量把控。

  同样在2017年,禾赛启动了首座工厂的建设。后来又建了两大生产基地,分别为杭州的赫兹工厂及上海的麦克斯韦智造中心,后者的投资额近10亿人民币。

500

  ▲麦克斯韦智造中心200米测试道路,来源:禾赛科技

  这种自建产线的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巨大,却为禾赛带来了长期竞争优势,能够从源头上把控各个生产环节,并形成闭环迭代的体系。

  用李一帆的话来说:“设计理念有了马上就能造、造完就能测,然后反馈给设计,迭代速度很快。”

  左手芯片化革命持续进化,右手自建工厂掌控全链条,不仅让成本、质量与交付更加可控,还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禾赛的“飞轮”因此越转越快,跑到了世界最前面。

  尽管已经构建起巍峨的竞争壁垒,但对于禾赛来说,还有一个“隐患”。

500

  马斯克对于激光雷达的抨击,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推广自家的纯视觉方案。

  纯视觉方案依靠摄像头来感知周围环境,并基于看到的东西做出决策,完全不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

  一些车企也追随马斯克的脚步,奉纯视觉方案为圭臬,不再采购激光雷达。

  这也让激光雷达一度被认为是弃子。

  但在李一帆看来,无论如何,激光雷达都是必选项。

  在恶劣天气或强光逆光的环境下,摄像头的感知能力会急剧下降,就像人眼会“看不清”一样,进而让纯视觉方案失效,而激光雷达的三维感知能力,即便极端环境,也能正常发挥进而确保安全。

  所以,激光雷达的目标不是替代摄像头,而是作为安全冗余,解决“千分之一的事故概率”。它不仅有用,而且是必须,像安全带一样,是必须的安全件。

  李一帆因此表示:“包括马斯克在内,大家应该承认的是,有激光雷达的车一定更安全。辅助驾驶系统长期还会有一定概率犯错,这个错误极大的比例都会被激光雷达解决。”

  这也是他们对禾赛充满信心的底气,并在2019年就定下2025年目标:让全球1%的车辆具备三维感知能力,也就是卖100万台。

  事实也如同预料,随着激光雷达成本的下降和安全性的凸显,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在高端车型甚至所有车型上标配激光雷达。

  2025年9月底,禾赛科技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正式下线,提前完成了当年的愿景,并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中国车企加速了激光雷达的普及,激光雷达也成为了中国车企对抗特斯拉的尖端武器,二者相互成就,共同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展望未来,李一帆们更是信心十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依托中国制造背景的强大能力。

  在李一帆看来,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就像“中国乒乓球队”,海外竞争对手则在效率、成本、性能等方面全面落后,甚至感觉“不是一个物种”,因而能在国内市场成功的企业,到海外则会更加成功。

  比如,激光雷达领域,国内市场的价格战,让各家企业很难挣钱,但却都卷出了一身肌肉。“在海外秀肌肉就能挣钱。”

  禾赛也正更加积极地布局海外,目前已成功拿下丰田旗下合资品牌的订单,并与一家欧洲顶级车企,达成了跨越2030年的长期独家定点合作,获得迄今为止海外前装量产激光雷达领域规模最大的订单。

  为获得更大发展机会,也将激光雷达引入到更多产业场景。禾赛科技在巩固车载市场优势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机器人领域,将车规级激光雷达“下放”至机器人市场。

  2025年1月,禾赛发布了面向机器人领域的迷你型超半球3D激光雷达JT系列,通过提供更精准的环境感知能力,解决了传统机器人方案在定位、导航、避障等方面的痛点,不到5个月,其JT系列累计交付量就突破10万台,创造了全球最快行业纪录。

  目前,禾赛的JT系列已覆盖了清扫机器人、割草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多个细分市场。

  机器人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成就了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激光雷达行业的领先地位。

500

  ▲垫在摄像机下的Pandar40,禾赛首席科学家孙恺拍摄

  从被垫在摄像机下的Pandar40,到降维打击海外对手,李一帆、孙恺、向少卿用十年时间,演出了中国科技的逆袭电影。

  过去,中国企业以价格优势为核心竞争力,以廉价劳动力承接发达国家的产能转移,技术话语权和利润空间都非常有限。

  如今,中国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和效率革命,直接锁定高端市场,不但以技术重新定义高端,并且以更普惠的价格推动产品普及,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当激光雷达从豪车专属沦为10万级家用车标配,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也是中国制造新时代的到来。

500

  [1]《马斯克很可能不再“嫌弃”激光雷达了》界面新闻

  [2]《实地探访禾赛工厂,国产激光雷达如何靠自建自研做到全球第一?》界面新闻

  [3]《对话丨禾赛科技刘兴伟:激光雷达降本加速智能车与机器人场景渗透》新京报

  [4]《对话禾赛李一帆:长期没面子的公司不可能挣大钱》晚点LatePost

  [5]《一路保送上清华!山西“天才少年”,10年缔造“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世界晋商网

  [6]《禾赛十年上车路:如何从新兵到龙头》真格基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