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变零碳样板,污水厂成能源基地,湘江新区把“零碳”玩出了新花样

近日,围绕“十五五”规划建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双碳”目标作为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被反复提及。

除了碳减排、碳封存、碳交易等焦点议题之外,“零碳园区”出现的频率也多了起来。

其实,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零碳”概念就开始在部分园区、城市等场景中推广实践。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其纳入国家任务,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而湖南长沙凭借两个“全国首创”——首个零碳江岛、首个依托污水循环处理建设的零碳示范园,在“零碳”赛道上独树一帜,也让湘江新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单点示范”到“产业裂变”

毛泽东笔下的橘子洲头,如今是长沙的网红地标,年接待游客超1700万人次,曾是碳排放“大户”——每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8368吨。

500

不到100公顷的江心孤岛,条件有限,无法大搞清洁能源,每年不断增加的客流甚至还加大了“减碳”压力。

就这样,居然还让它做到了“零碳”,在去年入选了首批“零碳岛屿”标准试点(另外两个是海岛)。

如此巨大的缺口是怎么填补上的?

在这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零碳”的概念——相对零排放,并不是说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

根据中国投资协会发布的《零碳岛屿评价标准》,零碳岛屿需通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现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全面低碳化,并依托数字化管理,最终达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吸收量的自我平衡。

科学测算,橘子洲全年用电量预计1040万千瓦时,加上大量游客和其他排放,每年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8368吨。

经生态改造后,全岛绿化覆盖率达85%,自然固碳能力换算成数据约1052吨。

500

剩下的7316吨,靠什么抵消?

除了通过限制油气车上岛、户外并网新能源设施等管理降碳,大头靠的是“绿电”降碳。

西接长沙宁乡的能创麦田风电场,南通湘潭的大唐黄土咀光伏电站,橘子洲用“风”“光”绿电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直接爆减5946吨碳排量。

在橘子洲零碳能源体验厅的数据中心,你可以看到全岛能源、交通、餐饮等碳中和的实时数据,整个“江岛零碳生活”实现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500

无独有偶,往南十公里的洋湖湿地内,也藏着一个“零碳区”。

如果说橘子洲是零碳生活的展示窗口,那么洋湖再生水厂就是零碳产业落地的典范。

2011年建设洋湖再生水厂的初衷就是为洋湖片区及周边地区纳污,再将技术净化的出水(每年约8000万吨)用于湿地补水和市政绿化、道路冲洗等城市杂用。其独创的“MSBR+人工湿地+湿地公园”组合工艺,在污水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上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与“净水零索取”的双重创新。

但它的功用并不止于污水处理和水源再生,它还是一座清洁能源工厂、一座有机肥料工厂。

水厂利用自身建筑体、停车场等上部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360万千瓦时,实现再生水厂约20%耗电量自给;利用洋湖再生水厂丰富的尾水中水资源建设中水源智慧能源站,为周边100万平方米区域建筑提供集中供冷供热服务,节能60%以上;湿地1000吨植物秸秆拿来发酵制备有机肥……

这个依托城市污水处理厂,系统规划建设的集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城市湿地、中水厂、光伏电站、区域能源站、有机固废肥料厂等项目于一体的产业园,每年固碳减碳约2.4万吨,可实现洋湖示范园近零碳排放和碳中和正常运行。

500

事实上,“零碳”概念在湘江新区并不稀奇。早在新区成立之初,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路径,就注定了新区会成为长沙探索“零碳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先行区。

无论是早期全面退出“三高一低”产业、推进减煤降碳与电气化,还是后面一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包括选取洋湖片区作为近零碳示范片区建设试点,都是新区构建零碳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

这场零碳革命,正逐渐渗透新区。

在湘江智造中心内,2580平方米的屋顶成为“光合作用”的“试验田”。这种屋顶分布式光伏系统,帮助园区实现年减碳量444.10吨。

湘江欢乐海洋储能项则采用“两充两放”模式,在办公楼前的空地建了一座5MW/8.944MWh储能电站,年放电量超470万度。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为这座绿色、环保、智能的“游戏乐园”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500

目前,长沙已经接入15座中压光伏、1.5万座低压光伏,系统会优先使用光伏电力,且分时电价政策可引导降低用电成本。

不难看出,湘江新区主要以“光伏+”等绿电降碳模式为主,且集中在园区和部分企业,公共设施的零碳应用有一定基础,但小区等场景覆盖有限。

未来要实现全面落地,还需要新区不停探索。

零碳产业的“新区路径”

湘江新区搞零碳可不是瞎折腾,而是紧抓国家战略机遇——顶层设计下,搞创新、转产业、建生态。

2024年3月发布的《湖南湘江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规划,到2025年,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到2030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明显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制造业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各领域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这一政策出台,标志着新区零碳产业已从最初的试点示范,逐步进入全面发展、落地阶段。

新区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先进制造和新能源储能领域已跻身全国前列,不乏领跑“绿色赛道”的龙头、独角兽企业。2024年湖南绿色制造名单里,新区22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4家拿下“绿色供应链示范”,圣湘生物、三诺生物这些行业龙头均在列。

500

除了“风”“光”绿电,这两年长沙还刮起了一股智能建造风——数字建模、智能工厂生产标准化配件、机器人搭建房屋、数字工地指挥中心全程监控调度、智慧云后期运维。

低碳零碳从屋顶的光伏片转变到建造的整个过程。据相关数据,对比传统建造方式,这种模式可降低能耗60%、减少碳排放40%。

去年11月,新区环保技术及应用产业链签下金额达32.5亿元的项目;12月在2024首届湖南湘江新区环保产业发展大会上,又拿下总金额超62亿元的12个产业项目。

环保产业链、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等聚链成网,一个零碳产业生态圈正加速成型。

但由于零碳产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产业高度依赖技术创新(涉及能源转型、碳捕集、储能等多领域),转型本质是“技术-经济-社会”系统的重构,因此零碳技术落地、评估、交易、转化等都是大难题。

今年9月,湖南省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在湖南湘江新区科创园揭牌,新区零碳产业算是迈出了市场化的一小步。

当天现场,湖南省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分别与长沙麓山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天创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双碳示范项目”和“天创西丽零碳园区项目”合作协议,为首批低碳技术应用落地树立示范标杆。

同时,湖南湘江新区低碳产业发展促进会成立。

两个平台的建立,标志着湘江新区零碳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湖南省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董事长袁博文表示:“中心将聚焦服务企业转型、优化平台功能、构建产业生态,致力于打通低碳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500

随着“十五五”开启,“双碳”进入攻坚窗口期,一个更加成熟、市场化、国际化的零碳产业体系,有望在这里率先成型,或将成为全国零碳转型的“新区样本”。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