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耐心告急,特斯拉驶向“无人区”

在海内外市场频繁上新之后,特斯拉交出了一份矛盾的三季度成绩单:营收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2%;交付量达49.7万辆,同比增长7.4%,收入和交付量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这些“惊喜”却难掩利润下滑的尴尬。根据财报,特斯拉今年三季度实现净利润为13.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7%;经调整净利润为17.7亿美元,同比下滑29%,降幅远超市场预期。

财报发布后,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近5%,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了不信任票。如果说从前特斯拉还能用“未来可期”来安抚市场,那么现在,这个未来正变得模糊不清。

今年9月,特斯拉董事会向马斯克提出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全新薪酬方案,却遭到多方反对。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中暗示,如果没有这笔薪酬,他或将不会继续担任CEO。

过去两年,特斯拉的增长动力持续下滑,是马斯克用自动驾驶、机器人和AI的故事勾勒未来,争取资本市场的信任。一旦马斯克离开,特斯拉这驾马车还能跑得动吗?

卖车没有新故事

今年三季度,特斯拉的收入和交付量有着超预期的表现,背后依然是“以价换量”的老套路。

500

10月初,特斯拉在北美市场推出了Model Y Standard和Model 3 Standard,起售价分别为3.999万美元和3.699万美元,被称为“特斯拉史上最便宜新车”。

10月,特斯拉宣布对Model S/X试驾车进行大幅降价。此外,今年以来,特斯拉还通过金融促销方案、补贴优惠等手段,默默打折消化库存。

猛出“降价牌”的结果是,2022年,特斯拉的单车均价约为5.5万美元(约37.5万元),来到今年三季度,这一数字则降至4.18万美元(约29.6万元),显著低于历史均值。

可是,尽管特斯拉一直在下调价格,却也没讨到消费者的欢心。比如其刚刚在北美市场推出的Model Y和Model 3标准版,就被消费者吐槽为“乞丐车”——只剩下车的功能。

不仅砍掉了全景玻璃车窗、前后灯带、车内氛围灯等基础配置,续航“缩水”、自动驾驶“减配”,甚至连最经典的车标也被抛弃了。

500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并非不接受特斯拉降价,而是特斯拉砍掉了如此多的配置,售价却依然高于预期,他们认为特斯拉并没有拿出足够多的诚意。

有证券分析师指出,标准版仅比原来版本便宜约5000美元,这样的降价幅度远不足以抵消减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不能激发需求,甚至还会透支大众的信任。

可事实是,这几年特斯拉的“降价弹药”已经所剩不多了。在2023年之前,特斯拉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20%-25%,而在今年三季度,其毛利率已经下滑至18%,虽然较上半年的16.8%略高,但仍低于去年同期的19.8%。

500

具体到汽车业务,2021年,特斯拉的单车毛利润约为1.3万美元。但在三季度,按照4.18万美元的单车均价,15.4%的汽车业务毛利率来推算,其单车毛利润约为6400美元,缩水超50%,甚至低于一些中国车企。

明知道“降价”只是饮鸩解渴,但特斯拉并没有更好的选择。一方面,汽车销量是其守住成本优势的关键。其全球布局的生产基地,都需要规模销量来摊分成本和研发投入,假如特斯拉的销量急速下降,可就不仅仅只是赚少了,甚至会影响现金流的健康度。

另一方面,面对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快速崛起,特斯拉也得靠销量稳住品牌影响力。要是市场上连自家品牌的车都难觅踪影,品牌声量只会持续弱化,后续再想夺回市场份额只会更难。因此,面对国内车圈的“价格内卷”,特斯拉也只能被动跟随。

特斯拉驶入“死胡同”

可如此一来,特斯拉也陷入了一个“降价怪圈”——越是降价,越暴露自己的困境,最终陷入利润和口碑“双输”的困境。

尽管今年以来特斯拉在全球市场频繁推出新车型,比如在北美市场率先推出,后续也会在国内市场推出的Model Y和Model 3标准版,还有聚焦于家庭用户的Model YL;以及一度被马斯克叫停,其后又宣布会在今年内推出的平价车型Model 2。

但这些车型似乎都只是Model Y的“变形版”,Model Y 标准版是Model Y的“减配版”,Model YL是Model Y的“加长版”。而在媒体路透中,Model 2将是Model Y的“缩小版”。

500

Model Y一直都是特斯拉的核心大单品,根据2024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数据,其占到了总销量的七成以上。但Model Y已经是六年以前的车型了,特斯拉至今还在其基础上做低成本改动,也是坐吃Model Y的“老本”。

汽车业务创新乏力,是特斯拉无法突破市场瓶颈的重要原因。过去,“科技光环” 为特斯拉的品牌溢价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其不断自我降价,又始终没有新车型补上溢价缺口,这般 “自砍一刀”的操作,如今几乎伤到汽车业务的根本。

马斯克并非看不出其中的关键,正因如此,他这些年在财报会上很少解释业绩,反倒把更多时间用在阐述谈特斯拉的未来上,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和AI。

在今年三季度的财报会上,马斯克也重点讲述了以上几个“新故事”。在自动驾驶方面,马斯克透露Robotaxi业务将在年底扩展至8-10个大都市地区。

在人工智能方面,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AI算力迎来新一代跃升,公司最新自研的AI5芯片某些指标较AI4提升约40倍。特斯拉还计划在FSD后续版本中加入“推理功能”,让车辆能自主思考和决策。

不过,机器人业务的量产时间却一再推迟。根据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Optimus机器人的手部和前臂设计存在严重技术难题,工程团队迟迟无法实现类人灵活操作,导致大量无手机体的积压,特斯拉已暂时停产并将年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

《晚点LatePost》则报道了更多细节,其称Optimus 机器人的灵巧手寿命只有约六周,成本超过6000美元,再考虑零件损耗和维修,年使用成本高达10万美元,足够在美国雇佣两个汽车组装工人,机器人代替人类的“故事”似乎难以展开。

500

过去三个月,特斯拉前沿业务并没有带来太多惊喜,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业务虽在稳步推进,但对照国内Robotaxi的发展节奏来看,全无人驾驶的商业化之路依旧漫长;而FSD的付费率也远低于预期,付费客户仅占特斯拉当前车队的12%。

储能业务则成为本季度财报少有的亮点,能源发电与储能业务营收大幅增长44%至34.2亿美元。但这一成绩在特斯拉整体业务中的比重仍然较小,难以扭转整个集团的局面。 

马斯克的“出走”危机

过去一年多以来,马斯克用自动驾驶、机器人和AI勾勒出了特斯拉的未来,但资本市场似乎需要更多确信。

但雪上加霜的是,在特斯拉面临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一场关于马斯克天价薪酬的拉锯战正在上演。

500

今年9月,特斯拉董事会向马斯克提出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全新薪酬方案,假如马斯克能完成相关业绩指标,包括四个重要目标(交付2000万辆特斯拉汽车;FSD活跃订阅用户达到1000万;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运营100万辆Robotax),就可获得潜在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回报,远超以往任何案例。

不过,这一薪酬方案却遭到了投资者团体等多方的反对,部分反对者指出,马斯克的政治活动损害了特斯拉品牌,还分散了他对公司管理的精力,他们认为马斯克不配拿到这样的薪酬。

马斯克很快便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了反击,暗示特斯拉的市值比所有其他汽车公司的总和还要高,如果自己拿不到应有的报酬,可能不会继续担任特斯拉的CEO。

500

在三季度财报会上,马斯克还对这些反对者进行了强烈指责,其称:“我无法安心在这里打造一支机器人军队,因为(部分机构)提出的愚蠢建议而被赶下台”。

从这段回应看出,马斯克似乎并不甘愿交出CEO的位置,更像是一种争取主动权的博弈手段。或者说,马斯克厌倦的只是汽车业务,而对于人工智能等前沿业务,他一直保持着激情。

今年4月,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马斯克曾在内部会议中表示,将取消暂名为“Model 2”的平价车型。内部人士称,马斯克似乎已经对造车失去兴趣,其对汽车研发工作的关注度也在逐渐降低。

但与之相反,无论是公开演讲还是社交媒体,马斯克在提起机器人等前沿业务时,便立刻展现出极高的热情与专注力,比如其在财报会上称机器人业务是公司历史上潜力最大的产品。

回看马斯克这些年在科技领域的探索,他本质上是一个追寻梦想的开创者,而非一个“守成者”,一旦现有领域不再能承载他的创新野心,便会果断将目光投向更具颠覆性的新赛道。

因此,马斯克想要争夺的,并不仅是这份万亿薪酬,还有对特斯拉的控制权。毕竟,马斯克虽然是创始人,但其也仅持有特斯拉12%的股份,而拿下这份“薪酬”,不仅意味着股权激励,还再次奠定了马斯克的领导地位。

只是,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团队所担忧的问题也是一致的,特斯拉到底是为马斯克的梦想服务,还是为股东价值服务?马斯克继续掌舵,又能否让特斯拉继续伟大?

当下的特斯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前有低价车的红海竞争,后有创新业务的技术瓶颈,上有资本市场的步步紧逼,下有灵魂人物可能离去的风险。

要穿过这片迷雾继续前行,就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平衡好“生存”与“梦想”这一现实。而解题的钥匙,或许不仅仅在技术,更在于一位掌舵人对初心的坚守,作为特斯拉的灵魂人物,马斯克未来不仅要遥望星辰大海,也要学会守护好理想的“火种”。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