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与国产超高清标准突围

500

从院线到流媒体,《哪吒2》毫无疑问是2025年的现象级作品。无数观众沉浸于其剧情的同时,也隐约察觉到一些变化:画面的质感似乎更鲜明了,而片头出现的,也不再是过去那个熟悉的“双D”标志。

对大多数人来说,走进影院时看到的杜比片头,或是家中电视亮起的“Dolby Vision”图标,几乎就是视听品质的保证。多年来,杜比凭借杜比视界与杜比全景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近乎垄断的技术生态。

然而,《哪吒2》的上映让风向悄然改变。

500

这部在海内外爆火的国漫顶流,在视听标准上已经全面拥抱国产Vivid。不过,一个技术标准从被看到、被使用,到真正被市场广泛接受,路径远比一部电影的成功要漫长得多。

在Vivid借助顶级IP突围的背后,我们更要关注:国产影视标准为何难以突围?越过杜比这座技术和生态积累已久的高墙,我们做了哪些努力?

500

要理解Vivid的突围,必须先理解杜比的垄断。

长久以来,电影的影音技术标准几乎被杜比和DTS等少数美国公司所垄断。

与传统HDR10标准的静态显示方式不同,杜比视界则是“动态的”。它可以逐帧,甚至逐个场景地提供元数据。影院要获得最佳音效和画质,往往只能采用杜比的解决方案。杜比则通过封闭而完善的技术生态垄断了全球影院影音体验市场。

而垄断背后是一套封闭且昂贵的商业闭环“杜比税”。

内容端,电影后期制作必须使用杜比认证的设备和流程,并支付授权费;硬件端,电视机、手机、播放器等任何设备想要点亮“Dolby”Logo,都必须内置杜比芯片或软件解决方案;平台端,流媒体平台要提供杜比内容,同样需要支付相应的授权和认证费用。

500

这套模式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埋下了衰退的种子。

杜比的黄昏,始于垄断背后的弱点。

首先是成本的重压。在硬件制造业,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电视和手机市场,每一分钱的成本都至关重要。杜比对每台设备收取的授权费,对于动辄出货千万台的厂商而言,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当市场从增量变为存量,厂商降本增效的需求与杜比高昂的入门费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其次,是来自开放标准的反击。市场讨厌垄断,为了对抗杜比的高额收费,新的标准和方案不断涌现。例如,在HDR影像领域,除了杜比视界,还有HDR10、HDR10+等开放标准参与竞争;在音频领域,DTS公司的Xperi集团推出了DTS:X等格式与杜比全景声抗衡。这些新标准的出现,为市场提供了替代选择。当消费者发现,其他标准也能提供接近杜比的效果,且价格更低时,“非杜比不可”的神话就开始动摇了。

500

最后,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日益凸显。关键技术不能长期依赖他人。影音标准看似没有芯片那样敏感,但同样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当一家美国公司掌握了从内容制作到终端显示的“开关”时,这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内容消费市场和硬件制造基地而言,无疑是不能容忍的。

杜比的高墙花园虽然精致,但它太封闭、昂贵。当推倒高墙的意愿同时来自产业的降本需求和国家的安全需求时,衰落便已经注定。

500

Vivid的诞生是中美博弈背景下一场酝酿已久的产业自救。

2019年,国家发布《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要建立自主的超高清标准体系。以工信部、国家广电总局为牵头单位,央视、华为、海信、TCL、中科院声学所等机构陆续参与研发。

500

经过数年攻关,中国首个面向全产业链的超高清标准——Vivid(又称“超高清视听技术标准体系”),终于在2022年正式发布。

该体系包括2020年推出的面向高动态范围影像的HDR Vivid(菁彩影像)标准和2022年推出的面向三维沉浸声的Audio Vivid(菁彩声)标准。

而HDR Vivid就是为对抗杜比视觉标准垄断、找回文化领域科技自主性的一项技术。

500

HDR Vivid采用动态元数据技术,可根据每帧画面内容智能优化亮度和色彩,使影像明暗对比和色彩表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技术规格与杜比视界、HDR10+等处于同一水准,支持10bit/12bit色深,峰值亮度可达10000尼特。

Vivid代表了中国在视听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但不能只把它看作对杜比技术的简单跟随。它从以下几个层面实现了差异化突破,展现出弯道超车的潜力。

技术层面,HDR动态范围和色彩表现已与杜比持平,并在影像与音频首创AI算法、保持领先与赶超态势。Audio Vivid则是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三维声编解码标准,能够精确控制声音的方位和运动轨迹,提供强烈的空间临场感。它不仅适用于影院,还可用于客厅、车载等多种场景。

使用层面,Vivid打破了杜比技术的黑匣子。与杜比高度标准化、封闭的认证体系不同,Vivid标准开源了动态元数据产生、编辑和读取等核心工具,为内容创作者和硬件厂商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与自定义空间,鼓励在标准框架内进行技术优化与创新。

500

并且,与杜比授权付费不同,HDR Vivid采取开放授权模式。联盟成员的芯片和硬件厂商可免费支持该标准。Vivid的高标准和开放生态大大降低了产业链各方采用新标准的门槛,推动了行业发展。

在短短两三年里,Vivid从标准草案走向了完整生态。

CCTV以它为技术底座拍摄4K/8K纪录片、转播大型赛事;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纷纷接入Vivid内容格式;TCL、海信、创维等主流电视品牌相继支持Vivid解码。

到2025年,Vivid已在中国市场形成了“内容—平台—终端”的闭环,成为首个从标准到消费全链路落地的中国超高清体系。

500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和出口国。如果Vivid标准能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下一步必然是随着TCL、海信的电视走向全球。这不仅能为中国企业节省巨额的对外专利费,更能让中国在下一代超高清视听技术的标准制定中,从追随者变为领跑者。

简言之,杜比的强项在于品牌与历史积淀,而Vivid的优势在于智能化、开放性与本土化适配。

然而,尽管Vivid已在产业内部得到认可,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它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Vivid要彻底落地,还需要讲述一个能与大众产生共鸣的故事。

500

杜比用几十年的时间,通过无数的好莱坞大片将“Dolby”深深烙印在用户心中。

Vivid要打破这种垄断,光靠行业联盟的内部循环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能穿透圈层、触达C端用户的文化事件。

《哪吒2》的热映,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首先,国漫特有的视觉风格为Vivid提供了技术展示舞台。动画电影中高饱和的色彩、细腻的光影变化、宏大的神话场景,恰恰是HDR技术最能大显身手的领域。《哪吒2》中哪吒火焰的炽烈、敖丙水波的剔透、乾坤圈掠过的金属光泽,在Vivid“菁彩HDR”的加持下,呈现出超越传统标准的色彩表现与动态范围,让技术优势化为观众肉眼可见的视觉效果。

其次,《哪吒2》自带的现象级流量加速了Vivid技术的出圈与普及。

华为视频AiMax影院版本通过特定“HDR Vivid”标识,直接向《哪吒2》在线观众传递了这一技术信息。大家在谈论剧情的同时,也会惊叹于“画面太炸了”“色彩太美了”。Vivid这个原本有些生涩的技术名词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500

此外,以《哪吒2》为起点,影视综艺内容的跟进为Vivid提供了持续的应用环境。在《哪吒2》之后,一批国产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开始采用Vivid标准制作。从综艺《歌手2025》的Audio Vivid直播,到腾讯视频“臻彩 MAX”专区采用Vivid标准制作的剧集《似锦》《棋士》,再到华夏电影推动、采用Vivid标准制作的《长安的荔枝》等院线影片,Vivid标准正通过持续产出的内容巩固其应用生态。这种内容端的陆续采用,有助于Vivid从单点曝光转向持续存在的常态,为技术的长期普及构建内容基础。

对于Vivid而言,《哪吒2》只是一个起点。它能否真正成长为与杜比、HDR10+ 并驾齐驱的全球标准,还有赖于更多爆款内容的加持,以及国产硬件在全球市场持续打开局面。

但无论前路多远,当《哪吒2》开始拥抱HDR Vivid技术时,这已经不只是技术的一小步,而是中国影像标准走向更广阔市场的一次切实尝试。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