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登记不算失业?农村户口不算失业?失业率真是这样算的吗?

  失业率大家都挺关心的,网上也有很多说法,可是这些说法吧,不能说是一知半解,只能说是鬼话连篇,谣言满天飞。

  比如最常见的这四个说法,其实只有一个是对的,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不登记不算失业;

  农村户口不算失业;

  每周工作1小时不算失业;

  大学签个假协议就不算失业

  第一个说法,不登记不算失业,这本身确实没错,登记失业率看的就是有没有登记,但你看看统计局公布的是“登记失业率”还是“调查失业率”:

500

  以前我们用的是登记失业率,由人社部每年发布一次,但就像很多人说的,不登记就不算失业,那肯定低估了失业率啊。

  所以统计局开始在2018年公布调查失业率,由调查员上门调查,每月发布一次。

  把两个失业率的数据对比着看,登记失业率确实低估了真正的失业率:

500

  所以登记在2021年就停止发布了,那些说“不登记就不算失业”的人,该更新信息了,都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

  ……

  第二个说法,农村户口不算失业,你看失业率前面有“城镇”两个字,那肯定不算农村户口咯,都默认农村户口的不失业。

  这个说法当然也是错的,因为这里的“城镇”和“农村”指的是“居住地”不是“户籍地”,农村户口只要在城里就会被统计到,而且统计局还会专门发布“外来农业户籍”的失业率:

500

  所以咯,这么容易证伪的谣言竟然还这么多人信,只能说社会主义巨婴实在太多了。

  ……

  只有第三个说法是对的,每周工作1小时就不算失业,这是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标准,被大部分国家采用。

  为什么标准设得这么低呢?

  因为失业率考虑的是有没有就业,而不是就业好不好,所以即使是临时工、短期工这样的就业形式也需要被覆盖到,如果把标准设得太高,这些就业形式就被排除在外了。

  有人可能担心这个标准太低会低估失业问题,比如很多人找不到正式工作,只能去干临时工,实际的就业形势恶化了,但在失业率数据里看不出来。

  这个担心有点道理,可能其他国家有这个问题,但中国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中国的问题不是工作时间太短,而是工作时间太长,每周平均工作时间48小时,工作时间在20小时以下的比例只有2%。

  在中国,每周只要工作1小时的工作,可比三条腿的蛤蟆还难找,老板恨不得你天天加班。

  所以这个标准符合国际主流,没什么问题。

  ……

  第四个说法,大学签个假协议就不算失业。

  除了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大学也会公布自家毕业生的就业率。

  但是呢,教育部对大学的就业率是有考核的,把招生计划、大学评估和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的大学要减少招生,而且不得评为优秀。

  所以很多大学会在就业率上做文章,比如签个假的就业协议,以毕业证书来要挟学生提供就业证明,把自媒体这样的灵活就业也算作就业。

  但这个数据和统计局的失业率是两个独立的数据,互不影响,而且标准也不一样,大学的就业率包括了升学、留学这两种情况,与其说是“就业率”不如说是“毕业去向落实率”。

  大学给你签个假协议就当做就业报上去了,这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的检查,不影响统计局那边的数据,统计局调查出来的数据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教育部其实很早就开始严查大学的就业率造假了,提出了“四不准”:

  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

  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还有“三不得”:

  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

  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

  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

  同时教育部还会向毕业生发送短信,提醒大家登录“学信网”,在“毕业去向查询反馈”栏中,对本人毕业去向信息进行核实,弄虚作假的就业率会被修改。

  我知道现在经济下行,工作不好找,大家都很焦虑,但越是这样就越应该实事求是,别听信一些制造焦虑的谣言,然后工作也不好好找了,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