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驾,三分天下

自动驾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技术路线的反复试错、资本潮涨潮落的大浪淘沙,如今已经迈入规模化量产的新周期,形成两大统治级阵营:一极是特斯拉FSD/谷歌Waymo的自研阵营,定义了当前智驾的天花板;另一极则是以Mobileye为代表的传统Tier 1供应商,深度绑定全球车企抢占智驾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智驾能否占据一席之地,三分天下有其一,变得格外重要。

科技行业早有前车之鉴,苹果、高通在端侧AI芯片双足鼎立,安卓、iOS在操作系统市场分庭抗礼。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智驾不主动出海,任由两大智驾阵营在全球市场持续攻城略地,极有可能复现在芯片、OS领域的命运,未来只能被动补课。

500

所以,中国智驾出海,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国产智驾到底能不能挑战第一梯队?谁能扛起全球智驾第三极的大旗?

中国智驾,即将进入关键的赛马期,本文来为大家分析一下这场突围战的赛点与看点。

赛点已现

中国智驾,凭什么出海,又为什么是现在?要从自动驾驶行业的大背景去看。

回溯智驾发展历程,曾长期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其中主流的是特斯拉主导的纯视觉方案,以及Waymo代表的高清地图+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

在大模型的推动下,当前业内已经达成了共识:端到端架构是高阶智驾的标配,模型在系统中的权重(“含模量”)成了衡量技术水平的核心指标。

500

当前,技术路线的高度收敛,意味着全球智驾终于结束了各说各话的路线混战,有了一条统一的起跑线,业内共识是:做好智驾,必须有好的端到端大模型。

这就像一条清晰的技术跑道,让智驾有了同台赛马的可能。那很多人就好奇,中国智驾在全球到底是一匹上等马、中等马,还是下等马?

田忌赛马

单论技术参数,中国智驾并不逊色。中国自动驾驶的研究起步较早,与美国几乎是同一时间开始,积累了大量路测数据和装机量。有业内人士估算,中国汽车智能化速度、城市NOA的发展速度,相比于国外领先了三年。

不过,真实的商业竞争,并不是单点技术的绝对碾压,更像是田忌赛马,比拼的是一种结构化优势。正如全世界卖得最好的iPhone,并不是参数最高、堆料最狠的手机。

要理解中国智驾的全球机会,首先得看清智驾的商业模式。

一套能落地的智驾解决方案,必须软硬件高度集成,包含完整的软件算法,传感器、激光雷达、域控制器、计算芯片等硬件设备、这样才能保障用户体验的连贯性与未来升级。更关键的是,智驾系统不是“交付即结束”的静态产品,它需要持续的安全验证、工程化优化,以及基于真实路况的数据迭代。

也就是说,要把智驾解决方案卖给整车厂(OEM),必须与车企深度绑定,把一系列软硬件方案变成“交钥匙工程”,并改变传统供应链单一快节奏的交付模式,提供长期服务。

500

在这一商业模式下,中国智驾的真正机会,其实是结构化优势:特斯拉FSD仅服务自身车型,Mobileye等算法公司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偏轻,难以满足海外OEM对交钥匙方案的偏好;而博世等传统供应商的端到端架构落地慢,软件创新力不及新兴玩家。

中国智驾不仅在技术上能满足高端车企的严苛要求,如宝马与华为车BU合作、奔驰入股千里科技,更在成本控制、全产业链协同、TOB 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形成综合优势,正是中国智驾突围的关键。

谁是黑马

总结一下全球智驾技术底座趋于统一,赛点首次变得清晰。中国智驾的突围逻辑,就是田忌赛马,发挥结构性优势,从而跻身全球市场第三极。其中,很多智驾玩家都有黑马潜质,也背负着各自的绊马索。有三类选手都在全球市场、海外合作上具备潜力:

一类是巨头派。

科技巨头凭借深厚技术积淀,成为中国智驾赛道的核心玩家。以百度Apollo为例,作为国内智驾老兵,很早就布局自动驾驶技术和L4级Robotaxi领域,当前运营着国内规模最大的无人出租车队。《时代》杂志的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中,将萝卜快跑(百度)、谷歌Waymo、特斯拉列为全球无人驾驶“三大家”。不过,当前百度战略重心向大模型倾斜,且Apollo长期聚焦L4技术研发,而乘用车市场主流需求集中在L2.5-L3级,导致其智驾方案在乘用车市场的推进速度大不如前。

500

与之对比,华为在智驾领域的推进节奏更快。凭借硬件、车机OS、ADS 算法等全链路自研闭环,华为车BU的智驾解决方案快速崛起,其ADS 3.0已实现无图化城区NOA,在中国复杂路况下的通过率、丝滑度稳居行业第一。通过“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选车模式,华为智驾已经与长安、广汽、北汽、奥迪等展开合作,在“X界”车型上搭载。但也有业内人士透露,海外车企与华为智驾的合作多限于国内市场,深层顾虑在于地缘政治风险。由于智驾系统与芯片、5G、云服务等高度集成,海外车企担心未来受到地缘政策波及,这影响了华为智驾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推进速度。

第二类是算法派。

自动驾驶算法公司,在技术上别有优势。但受制于商业模式模糊、投资巨大而回报不清晰的状况,导致2024年不少算法公司一夜倒下。其中,Momenta凭借独特优势成为例外,与国内外头部车企合作,也被认为是“智能化下半场幕后推手”。

500

Momenta的出海动作,纵向是技术升级,其智驾方案从L2升级到L3、L4,宝马集团也选择联合Momenta打造中国智驾方案;横向是规模扩大,用一条主线适配不同客户、不同车型,加速量产。

但智驾的商业成功,取决于软硬件深度集成、长期交付,这会给算法公司造成一定压力。Momenta 创始人曾公开表示,汽车行业要敲门敲三年,与合资/外资品牌从建立联系到量产合作,周期通常要两年以上,甚至三四年。

所以,当智驾进入端到端大模型研发的高投入与长周期赛道,对其现金流和团队稳定性构成压力,或成为隐形约束。

第三类是融合派。

智驾圈流行一个梗,当前的研发模式有三种:华为智选车、Momenta共研、车企自研。还有没有其他方式?作为成立仅一年多的新玩家,千里智驾靠吃百家饭的模式异军突起。

很多人是通过“千里走8D”的实景挑战,知道千里智驾的。前不久,在歌乐山急弯,国内结构最复杂的盘龙立交桥,人流密集的解放碑商圈等场景下,千里智驾以全程零接管的丝滑表现,打破只有特斯拉/华为能做高阶智驾的认知。深入挖掘才知道,千里智驾并非业界主流的研发模式,融合了算法公司、主机厂、智驾团队的综合优势。有旷视的AI视觉基因,含模量 85%保障高阶智驾体验,还继承了吉利(极氪)智驾团队的量产经验。同时,千里智驾采用开放模式,不绑定单一车企、单一模型或单一芯片,有助于打消海外OEM的顾虑。在全球化进程中,依托吉利的出海经验和全球化网络,千里智驾也能够有效规避一些本地化的坑。

500

当然,千里智驾的挑战也比较显著,一是市场知名度还有待提升,相比华为、博世、Mobileye、Momenta等第一梯队仍有差距,需要持续在整车车型落地证明实力。同时,作为Tier1厂商,要强化独立性,让全球客户感受到中立才会愿意接纳。

总的来说,中国智驾在全球赛场,确实能拉出不少好马,但赢得最终胜利,或许不是靠单一厂商完成的。

各类厂商占据不同生态位,比如华为智驾从高端市场撕开缺口,上攻豪华车供应链,Momenta凭借先发优势和数据飞轮,加速海外方案落地,千里智驾搭吉利量产车的顺风车出海……在不同细分赛道完成占位,那么中国智驾不仅能必然跻身全球第三极,速度也会比预想中更快。

隐形跨栏

如今的国内智驾市场,早已红海一片。L3级别的高阶智驾被限制宣传,部分核心功能下线,直接削弱了C端用户的软件付费意愿,而整车厂为抢占市场推出的智驾终身免费策略,又进一步压缩了智驾方案商的毛利率。这种背景下,要撑起端到端大模型研发的高投入,出海是智驾方案商生存的必由之路。

智驾出海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利润。海外市场有成熟的软件付费土壤,欧洲、北美海外车主有为高阶功能付费意愿,智驾方案的利润空间可观。同时,智驾出海可以绕过国产电动车整车出口的贸易壁垒,靠纯技术方案敲开全球大门。

500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战略安全。

如果中国厂商长期缺席,未来L3责任认定、V2X协议这些全球智驾标准,由海外企业主导,中国沦为跟随者,这样的全球智驾供应链一旦定型,未来再想切入高端市场将毫无机会。只有出海,才能带动激光雷达、芯片等国产供应链走向全球,通过多领域专利、标准的交叉,系统性掌握行业话语权。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初兴之际,就把中国智驾融入汽车的DNA,是一次隐形的跨栏,带来的不仅是几家企业的商业成功,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出海到技术出海的质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