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历史上为何四次出兵援朝?
原创:桅杆,本文原发于“走进历史的深处”微信公众号
前言:在周边国家中,中国与之交往最早的是朝鲜,可以追溯到西周武王灭商后,“封箕子於朝鲜”。历史上,朝鲜曾长期向中原王朝“称藩纳贡”;应朝鲜求援,中国先后四次大规模出兵援朝。前三次是抗日援朝,第四次是抗美援朝;三次获胜,一次失败;胜则中原稳,败则中原乱。两国命运在历史上可谓深度捆绑。本文就聊聊四次出兵援朝。

第一次:唐朝白江口之战
此次出兵援朝发生公元7世纪中叶。当时的朝鲜半岛上,高句丽(范围包括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百济、新罗三国并立,相互攻伐。高句丽和百济结成联盟,对抗唐朝;新罗则“奉大唐正朔”,名为藩属,实是盟友。高宗显庆年间,唐大举用兵于西域。这期间,百济经常联合高句丽进攻新罗。在新罗的频频求援下,显庆4年(公元659年),唐在平定西突厥之后,即调大将苏定方东征,于次年3月率大军从城山(今山东荣成)渡海,登陆后直逼百济都城,仅10天时间就灭亡百济。
平定百济后,唐朝以其故地置带方州,授刘仁轨为检校(意为代理)带方州刺史,兼领熊津都督。苏定方班师回朝后,留下约1万唐军驻守熊津。
661年(显庆六年),百济王室及旧将企图恢复百济,起兵反唐,占据加林、周留等城,并遣使者到倭国和高句丽求援。倭国先后派遣约4万兵力、战船千艘支援百济。
旁白一句:当时日本国名真的叫倭国,叫日本是后来的事。日本古籍《弘仁私记》中载“日本国,古谓倭国”,并解释其来源,称“由汉人为之名”。中国史料最早记载于《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在韩东南大海中,……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这枚“汉倭奴国王”金印,现存于日本福冈市立博物馆。
对此,唐廷在663年3月派将军孙仁师率7000唐军渡海增援,与熊津守军会合。8月,在刘仁轨的谋划下,唐罗联军水陆并进,进攻百济“头目集聚”的周留城。刘仁轨亲率战船170余艘,从熊津江出发,直趋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准备合击周留城。

《新唐书·列传·卷三十三》载:唐水军行至白江口,遭遇倭军战船千余艘,随即展开激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倭军“或溺死、或被斩,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海战胜利后,唐罗水陆两军合兵于周留城下。
看到大势已去,城内的百济王室、守军及残余倭军兵将“一时并降”,百济彻底灭亡。此战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交战。
唐军虽然战船、兵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一来船大壁坚,设计精良,装备先进;二来挟平定西突厥之威,战斗力强悍,当时可谓天下无敌。故而唐军以少胜多,大败倭军,并且胜得比较轻松。客观地说,当时倭国封闭落后,在国力、军队装备及战术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唐朝。其与大唐对抗,实在是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
此战失败的惨痛教训,让倭国上层认清了形势,开始向大唐示好,以大唐为师,多次派遣唐使,并在内部实施变革。公元701年,倭国第42代文武天皇仿大唐永徽律令,发布大宝律令,并正式定国号为日本。此后数百年间,日本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和模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几乎成了唐朝制度的翻版。

白江口之战也让日本安稳了近千年。直到1592年,因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引发中国第二次出兵援朝。
客观地说,唐朝出兵平定百济,是灭高句丽战争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先消灭高句丽的帮手,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出兵主要是出于自身的战略需要。但唐军毕竟是在藩属国的求援之下出动的,说是中国第一次出兵援朝,也符合逻辑。
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隋唐两代四位(隋文帝、炀帝,唐太宗、高宗)皇帝,都要攻打高句丽?当时给出的出师理由是高句丽“不遵籓礼”。《新唐书·东夷传》中,唐太宗贞观19年(公元645)在东征途中对左右说的一段话,才是真实的原因:“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意思就是:现在天下都已平定了,只有辽东(高句丽)尚未征服;(如果它)将来强大了,会祸害我们的子孙,所以我现在就灭了它,为子孙后代消除安全隐患。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只是因为担心高句丽可能会威胁“后世”。古代不存在国际秩序,只有丛林法则。无论那个民族或国家,一旦强大,必然开疆拓土。想要灭谁,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强盛如大唐,对“故中国郡县(高句丽地区在西汉时曾为乐浪、临屯、玄菟、真蕃四郡之地)”,怎会轻易放过?

第二次:明朝万历朝鲜之役
16世纪下半叶,出身社会底层的丰臣秀吉,经过8年征战,削平诸藩,统一三岛(当时北海道为虾夷国),结束了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当时日本三岛面积人口“实止中国一大省”,可丰臣秀吉“酷肖秦皇汉武,而雄才大略远出其右”,也即比秦皇汉武还要伟大,野心膨胀,萌发了一个大陆帝国的战略构想。
1590年(明万历18年)11月,丰臣秀吉在致朝鲜的国书中称:“予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风俗于四百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这可谓日本“大陆政策”的雏形,也是日本侵华的最早构想和实践,其野心不可谓不大,也不假掩饰:要将明朝“四百州”纳入日本版图。
当时,丰臣秀吉被下属忽悠了,以为朝鲜已经臣服,准备借道朝鲜进攻大明,要求朝鲜国王“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但也做了两手准备,朝鲜臣服就“假道”,不臣服就先灭了朝鲜。实际上,丰臣秀吉此时已经在做进攻准备,次年1月向各大名下达了军事及后勤征召动员令。
当时朝鲜是明朝藩属,视大明为“君父”。因此,日本的“假道”要求当然被拒绝。丰臣秀吉遂调动9个军团、共16万大军进攻朝鲜,于1592年年4月13日在釜山登陆。由于朝鲜“不配合”,日军登陆次日战端即开。当时的朝鲜重文轻武,内斗激烈,武备废弛。日军兵锋甚锐,至6月15日,日军一路占领汉城、开城和平壤。也就是说,仅仅一个月时间,朝鲜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仅靠近明朝边界的义州一带未被日军占领,处于灭国的边缘,大批军民惨遭屠杀。
旁白一句:汉城为当时朝鲜王京,因汉江而得名;1948年改称韩语서울,意为京城、首都,因没有汉字名称,中国一直延用汉城;2005年韩国宣布以其发音“首尔”为中文正式译名。
日军在朝鲜轻松取胜,丰臣秀吉信心更加爆棚,认为很快就会进占大明。当年5月,他在致其外甥的信中甚至臆想“明国既定,期后二年,奉銮舆西幸,以为明帝”。意思是:在征服大明二年后,天皇迁都至北京,成为大明皇帝。
朝鲜国王李昖仓皇出逃至义州,连派几批使臣去北京,向宗主国明朝紧急求援。经过朝鲜使臣多次陈请和请求,甚至表达“内附”愿望,以求明朝尽快出兵援朝。明朝经过权衡,从保护藩属国的立场出发,决定出兵救援朝鲜。6月15日,副总兵祖承训、参将戴朝弁和游击史儒等将领率首批明军2300多人,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7月17日,由于情报失误(当时驻平壤日军为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约18000人,而朝鲜报告只有1000多日本兵),祖承训率不到3000明军进攻平壤,结果吃了败仗。但此仗产生了两个效果:一让明廷大致摸清了日军实力,决不是朝鲜方面所称只有“数千倭兵”;二是明军“勇气与战术”让日军产生了恐惧心理,此战之后日军基本上停止了主动进攻。
8月,明军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准备集结足够的兵力,一次性歼灭入侵日军。当时明军也有事于西边,即在宁夏平定叛乱。
宁夏叛乱在当年9月平定后,明朝即任命平叛主将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帅从全国各地调集的4万精锐,出兵援朝。次年元月初,明军进抵平壤城下。
1592年(明万历18年)1月8日,李如松督率明军围三缺一,总攻平壤,并相继突破城垣。小西行长看到大势已去,入夜后率残兵向汉城方向突围,被李如松事先布置的伏兵掩杀一阵。平壤之战,明军以阵亡约8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2000多人,并收复平壤、开城,将战线推进至汉城附近。此战一举扭转战局,日军信心开始动摇,“有归志”。
在当月27日的碧蹄馆(汉城以北15公里)大战中,4500明军对阵4万多日军。李如松毫不畏惧,激励将士奋勇冲杀。面对10倍日军,明军激战竟日,最终成功撤退。虽然付出代价,但日军为之胆寒。此战之后,日军决意退兵,在当年3月向明军求和。《明史》载,3月间,李如松“闻倭将平秀嘉据龙山仓,积粟数十万,密令大受率死士从间焚之。倭遂乏食”。日、朝史料中不见此战记载,存疑。
此时明军也面临官兵疲惫和后勤问题,遂同意停战议和。日军于4月18日撤出汉城,退到釜山一线。至此,朝鲜除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据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除留下驻守兵力(不足万人),主力于7月底班师回国。

停战后,中日开始和谈。谈判起初还算顺利,1596年(万历24年),万历皇帝颁赐诏书,派使节于9月2日在大坂正式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但因为被双方谈判代表忽悠,丰臣秀吉提出的和谈条件,明朝一件也没答应,导致其对内无法交待。
1597年1月,双方谈判破裂,丰臣秀吉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保全面子和巩固地位,调动14万大军,再次进攻朝鲜。明朝针锋相对,也向朝鲜增兵,并陆续增加到11万。双方又在朝鲜鏖战近2年。虽战事胶着,但明军多占上风,伤亡也远少于日军。有个有趣的现象:整个明朝,直到灭亡之时,其军队的战斗力仍比较强悍。
日军在战场上根本看不到胜算,丰臣秀吉又在1598年(万历25年)8月病死。本来对这次进攻朝鲜,各大名多持反对态度,只是迫于压力才出兵的。丰臣秀吉一死,日军前线将领马上私下向明军求和,陆续撤军回国,至年底全部撤出朝鲜。延续7年的万历朝鲜之役,最终以日军撤出朝鲜全境结束。
万历朝鲜之役,明朝保住了朝鲜,中国第二次出兵援朝取得完胜。岛国日本征服大陆的首次尝试受到重挫,从此蛰伏了近300年。直到1894年再次侵略朝鲜,并引发中国第三次出兵援朝。
此役对东北亚地缘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不是明朝出手相救,朝鲜必然亡国,日军会不会“直入大明国”?很难说。即便日本当年无力进攻大明,如果那个时候中日两国就以鸭绿江为界,试想一下会是什么后果?历史无从假设,但可以想像。甲午战争以后形势可做参考。
也有人批评万历朝鲜之役“糜饷数百万”,极大地消耗了国力,为50年后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笔者不大赞同这个观点:战争确实耗费巨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完全可以恢复并强大。唐灭高句丽之战就是很好的例证:历经太宗、高宗两朝,前后24年,耗费更加巨大。但唐朝国力依然在上升,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明朝灭亡,完全是万历朝及以后各朝内政失修所致。

第三次:清朝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上升,开始对外扩张,目标仍是指向中国。源于丰臣秀吉的“大陆政策”被具体化并开始实施。日本在1879年吞并中国藩属琉球之后,又把目标指向中国的另一个藩属朝鲜。
早在1876年,日本即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意图排斥清廷的宗主国地位。朝鲜1882年发生兵变时,中日两国同时出兵;事变平息后,日朝签订《济物浦条约》,日本取得出兵朝鲜及驻军权。1884年,朝鲜甲申政变被镇压后,清朝与日本签订《天津会议专条》,明确两国在朝鲜有共同行动的权利。这三个条约,一来让大清的宗主国地位丧失殆尽,二来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虽然被日本不断挤压,但朝鲜政府仍然亲华。1894年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再次向清廷求援。5月底,清廷决定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援朝。6月6日开始,清军约2500人分三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
与此同时,在未获朝鲜邀请的情况下,日本内阁依据上述条约,在6月2日也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并于6月5日设立战时大本营,开始战争动员,并向朝鲜派遣军队。其战争目标不是朝鲜,而是直指大清王朝。
6月10日,朝鲜政府与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随后要求中日两国撤回军队。日本不仅拒绝撤兵,还继续向朝鲜增兵。至6月底,抵达朝鲜的日军已经达到8000余人,数量远超在朝清军。面对日本的动作,清廷在此期间既未增兵,也不撤兵,只是通过外交谈判,要求两国一同撤军。

由于日本已经准备发动战争,双方的撤军谈判当然毫无进展。6月22日、7月14日,日本两次向清廷发出“绝交书”,并宣称“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
看到日本发动战争的迹象日益明显,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增兵备战。清廷内部形成了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后,清廷主战派占了上风,决定增兵朝鲜(为时已晚)。7月17日,基于陆海军已经准备就绪,日本大本营作出了开战决定。
20日,日本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并要求48小时内答复。23日凌晨,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亲华政府,扶植亲日政府,并强迫新政府“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25日,日本不宣而战,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舰,陆军同时偷袭驻朝鲜的清陆军,清日甲午战争爆发。
两国于8月1日同时宣战,并在陆上和海上两线作战。陆战主战场在平壤,海战主要在黄海海面。由于驻朝鲜的清陆军兵力处于劣势,在日军攻击之下,叶志超、聂士成等率驻牙山清军北撤到平壤。
9月15日,双方陆军大规模作战在平壤展开。巧合的是,主战场与300年前的万历朝鲜之役发生在同一地点,只是攻守易位。清军在平壤约15000人,进攻平壤的日军16000多人。应当说,双方兵力及装备相差并不大,但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并临阵脱逃,遭致清军大败,6天狂奔500里,一路撤过鸭绿江,日军随即占领朝鲜全境。

10月下旬,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并在旅顺口登陆,进入中国境内作战。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日军实施了其侵华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屠杀。至1895年3月初,日军推进至营口一线。期间,日军还在山东登陆,攻占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由于战场形势恶化,清廷被迫求和,两国于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不仅未能保住朝鲜,反而将辽东半岛(后在俄、法、德干涉下赎回)、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2.3亿两白银。后来日本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东北、华北乃至全面侵华。
开战之前,大清王朝的经济规模远超日本,军事实力(当然指硬件)看上去也相当强悍:仅北洋水师就相当于整个日本海军规模;陆军是日本陆军的4倍,且装备水平也超过日军。为了打败大清帝国,日本潜心准备了很多年。反观大清帝国,虽然列强环伺,却盲目自大,视东洋为“蕞尔小国”,不注重积蓄国力,不重视军备,“修园子重于买军舰”,加之官场乌烟瘴气,民众精神颓废。未战而胜负已定。
甲午之败,非“器”不如人,实“制”不如人也,败在国家体制落后上。清王朝也在10多年之后灭亡。中国在历史上先后四次出兵援朝,这是唯一的一次失败。从此开始,中国大片河山被日本蹂躏50年,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第四次:新中国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南发动大规模进攻。朝鲜战争爆发,并引发了中国第四次出兵援朝。只是此时,中朝之间已经不是宗藩关系,而是同志加兄弟;出兵的主要目标,不再是保护藩属国,而是保卫国家安全。
开战之初,由于实力占优,北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开战3天即占领汉城,1个月左右即占领了南朝鲜90%以上土地,把南朝鲜军队和美军逼到洛东江一线。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战局顿时逆转,朝鲜人民军的后路被切断,兵败如山倒。至9月底,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完成集结,随时准备向北进攻。北朝鲜面临亡国危险。
10月3日,北朝鲜内务相朴一禹抵达北京,将金日成的求援信面交毛泽东主席。信中写到:敌人“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当时的形势:朝鲜战争爆发第3天(27日),美国即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并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明目张胆地侵略中国;而苏联,一方面纵容北朝鲜发动战争;一方面故意缺席安理会会议,任由美国操纵的各项安理会决议顺利通过,实质上是为美国直接干涉朝鲜战争“开绿灯”。可以预见,中国如果不出兵援朝,美军将直指鸭绿江边。甲午战争的场景会不会重演?很难说!

当时,即使美军在鸭绿江边停下来,一个国力薄弱的农业国,或许只有两个选项:为对抗东北地区长期(美军至今仍驻扎韩国)存在的侵略威胁,不得不把大量资源用于军事,经济建设被严重拖累;或接受苏联“保护”,让苏军留驻东北,中朝边境成为美苏对峙前线。试想一下,无论何种选项,对中国都“损害极大”。至于中国为什么出兵,本公众号《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因后果》一文中有详细解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
在极其险恶的形势下,中国于10月13日最终作出了出兵决定,由彭德怀挂帅,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事隔56年(离甲午战争)后,中国军队又一次跨过鸭绿江,第四次出兵援助朝鲜。
与前三次出兵援朝不同的:一是这次中国军队面对的,不再是日本军队,而是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二是与对手相比,中国在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处于明显劣势;三是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更为复杂,处于“美国全面围堵、苏联意欲控制”的困局之中。
10月19日,志愿军渡过鸭绿江,于25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随后经过五次战役及2年多的地攻防战,边打边谈,战线最终稳定在三八附近,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军事装备远远落后,后勤供应捉襟见肘。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最终把世界头号强国为首的17国联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保住了北朝鲜,实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出兵目标,也打破了当时所面临的困局,保障了新中国的持久安全。

结束语:回顾中国四次出兵援朝历史,尤其是对比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从可计量的国力看,前者占优势却惨遭失败,后者处劣势却赢得胜利。笔者不禁疑问:国力到底由那些要素构成的?GDP、高端技术、飞机大炮军舰这些有形的东西,与民心、民众精神、民族凝聚力这些无形的东西,那个更加重要?历史的经验:国力应该是一个国家民众力量的汇聚。况且,那些有形的东西也是人创造的。
(全文完)
主要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
2、吕玉新:《天皇与日本国的产生》;
3、欧阳修等:《新唐书·列传》卷33、36、145;
4、《明史·列传》卷238
5、朱尔旦:《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6、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等;
7、沈志华:《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等。
另: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