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悍然下令空袭加沙,18天“短命”的哈以和平协议秒变“废纸”!




.
.
10月28日,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突然发布声明称,总理内塔尼亚胡指示以军对加沙地带实施强力打击。刚刚和平了18天的加沙地带,瞬间硝烟再起、炮声隆隆。而那份10月10日在美国总统“督战”下签署的哈以停火协议,终究没能挺过三周。从协议签署时的谨慎乐观,到如今的战火重燃,这场短暂的和平就像一个休止符,不仅暴露了巴以冲突调解的深层困境,也彻底撕开了美国与以色列在和平承诺上的虚伪面纱。
.
哈以和平协议的脆弱性,其实从诞生之初就已埋下隐患。国际社会对这份协议普遍存疑,根源在于美以两国长期以来积累的“诚信赤字”。作为协议的主要推动者和关键参与方,美国与以色列的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早已不是新鲜事。美国在巴以问题上长期奉行单边主义,2020年推出的 “新中东和平计划” 便因极度偏袒以色列、无视巴勒斯坦核心诉求,遭到包括阿盟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反对,最终沦为一纸空文。而以色列政府,尤其是内塔尼亚胡政府,违背停火承诺更是家常便饭。在以往多次短暂停火期间,以军从未真正停止对加沙地带的封锁与零星打击。此次协议中“后撤至商定区域”的承诺,也因缺乏明确的执行监督而形同虚设。
.
哈以停火协议之所以迅速破裂,还因为这份协议从一开始就带着致命缺陷。虽然明确了停火、人员互换、人道援助等条款,却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国际监督机制,完全依赖美以两国的“自觉履约”。正如巴勒斯坦分析人士胡萨姆·达贾尼所预言:“缺乏监督将导致停火协议迅速崩溃。”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10月28日,以军以“遭袭击”为由发动空袭,却拿不出哈马斯参与袭击的有效证据。这种单方面解读协议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对承诺的公然背弃。更讽刺的是,在美国副总统万斯口中,以色列的这种明显违约行为竟被描述为“以色列的合理回应”。如此一来,停火协议就成了美方纵容下的摆设。
.
此外,协议的仓促诞生与快速崩塌,还与特朗普推动协议的功利性动机密不可分。众所周知,特朗普此次紧急促成加沙停火,一个核心驱动力就是为了争夺诺贝尔和平奖。他曾多次公开炫耀“解决了七场战争”,暗示自己理应获得这一奖项,甚至抱怨诺贝尔委员会“可能找理由不颁给我”。这种把加沙和平当作“获奖筹码”的心态,直接导致协议沦为缺乏根基的“速成工程”。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援引巴勒斯坦人士的评论指出,特朗普只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不是为了真正实现长期和平。当诺贝尔和平奖的评选结果未能如他所愿时,这份仓促拼凑的协议便失去了存在的核心价值。特朗普对加沙和平的意兴阑珊,也直接体现在美方对停火破裂的消极态度上。美方既未对以色列的违约行为施加实质压力,反而为其军事行动背书,彻底暴露了美国所谓“和平调解”的虚伪本质。
.
这场持续18天的停火闹剧,最终以9名巴勒斯坦平民的死亡画上了句点。希法医院附近的空袭爆炸声,不仅击碎了加沙民众对和平的短暂期盼,更彻底揭穿了美以两国构建的和平假象。事实已经证明,缺乏公正立场的调解者、没有诚信基础的协议方、带着功利目的的和平推动者,永远无法为巴以冲突带来真正的和平。在加沙的废墟之上,需要的不是纸糊的停火协议,而是基于“两国方案”的公正解决方案,是对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益的真正尊重。而这恰恰是美以两国始终不愿正视的核心问题。
.
看到这个消息,我特别想跟巴勒斯坦的兄弟们说几句心里话。你们该醒醒了,特朗普促成的停火说穿了就是“以妥协换短暂安宁”的骗局,永远也换不来你们渴望的长久和平。回顾巴以冲突数十年的历程,每次以“妥协”为前提的和平谈判,最终都以以色列的单方面违约收场。从1993年《奥斯陆协议》中对巴勒斯坦建国承诺的反复搁置,到2020年“新中东和平计划”对巴方领土与权益的公然漠视,再到如今停火协议的快速崩塌,一次次事实都在证明,面对以色列的扩张野心,单纯的妥协与退让只会让和平底线不断后移,让巴方陷入“停火—违约—再冲突—再违约”的恶性循环。
.
那么,巴勒斯坦该如何打破这种困局呢?最首要的,是阿拉伯国家必须联合起来,不能一盘散沙。以色列之所以敢屡次无视停火协议、肆意发动军事打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背后有美国的撑腰,以及阿拉伯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分散立场。一旦阿拉伯国家真正形成合力,就能对以色列形成“消耗态势”,让它意识到持续冲突的代价远远超过收益。如今再回味“从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也不能从谈判桌上拿到”这句话,更觉其深刻。巴勒斯坦若想在领土、难民、耶路撒冷地位等核心问题上争取合法权益,若想让以色列真正遵守和平协议,仅凭谈判桌上的退让与妥协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先在战场上守住生存底线、展现抵抗实力,让以色列意识到巴方拥有“让其疼”的能力,才能为谈判争取到平等的筹码,才能让和平不再是“纸糊的协议”,而是真正落地的安全与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