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心理障碍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曹建军
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中的一员,是因为我们拥有伦理道德、文明礼仪、文化习俗以及各类规章制度。这些构成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若失去这些约束,人便与禽兽无异,甚至不如。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孤独与恐惧往往伴随离群之人。出生时,每个人只是一个自然人,与动物并无本质差异。但自然人无法融入社会,因此人自出生起就面临一项根本任务: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社会化”。它相当于在我们思想中植入种种约定与规则,使我们得以顺利融入人类社群。
社会化让我们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帮助我们获得自控能力,也赋予我们作为人所需要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然而,这些规则与约定也可能成为自我的枷锁。当社会化过度时,规则被无限放大,人不再是规则的主人,反而成了它的奴隶——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会化的异化”。人被规则所束缚,情绪受到压抑,情感遭到扭曲,真实的自我被忽视甚至隐藏。当这些压抑与扭曲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形成心理障碍。这也解释了为何人类会有心理困扰,而动物却没有。
社会化不足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我中心、损人利己、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犯罪。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常受到道德谴责或法律制裁。这类人通常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而社会化的异化,则容易导致刻板行为、僵化退缩、自我迷失,以及各类心理障碍。这类人群,正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
理想的社会化,应让人健康地融入社会,既遵守约定与规则,又能灵活自由地生存与发展。人应当做规则的主人,在自由与约束之间找到辩证的统一。
举个例子,“性”在我们文化中往往属于禁忌话题,在公共场合不宜大声讨论,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却有必要谈及。比如性科学的讲台、夫妻的私人空间,或是对青春期孩子进行性教育时。场合不同,规则也应有弹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个“去过度社会化”或说“去异化”的过程。当人沦为规则的奴隶,规则变得强大,人却变得弱小。此时,心理咨询师需赋予求助者足够的能量,帮助他们重新面对规则、挑战规则,最终将自己解放出来,恢复人与规则之间合理的关系。
这一过程中,咨询师往往通过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一致的理解与真诚的态度,为求助者提供支持与力量。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对求助者造成伤害。同时,在去除过度社会化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走向另一极端——彻底打破规则、退回“自然人”状态。否则,可能使一个神经症患者转而变成道德败坏甚至违法之人。
因此,心理咨询工作对从业者提出极高要求。并非所有人都能胜任心理咨询师,正如一些心理学教授未必能成为好的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本人,就是治疗中最核心的“工具”。他们必须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帮助他人走出心理困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