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统一”文章的一些潜在逻辑
flyingpanzer-alien
25-10-28 21:09
发布于 美国
#“必然统一”文章的一些潜在逻辑#
先说个人观点,这篇文章(及近期以来一系列的联动)可以视为一种“以文定势”: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组合发布,形成舆论高压。一来巩固内部共识、二来施压岛内、回应国际“变数”。这显然不是一个单一孤立的事件,而是政治动员的延续,非常清晰地彰显了中国的统一已从“战略机遇期的一种不确定”开始转向“行动窗口期的一种确定性”。
但是请注意,我个人并不认为这代表“军事行动的迫在眉睫”,相反这彰显了CN的一种“高度的政策自信”,即台湾问题对于CN来说已经不存在难以解决的“核心挑战”,这里部分逻辑基础可以参考前文:
*透过这种自信,已经清晰地彰显了CN通过“军事”“法律”“舆论”和“外交”的联动布局,彻底“锁定了”台湾的未来。在这一系列布局下,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而不是一种“可选项”,这个问题更深层次地去看(还是参考我的前答),其实CN就是将台湾问题中的那些长期以来“模糊和不确定”的灰色边界给清晰化,给边界化!明确告述美国及台伪,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没有任何退让空间的问题”,任何对这个问题作出的挑战,一定会受到“不可预估的后果”。
长期以来,CN由于缺乏硬实力,让这一点(不可挑战的底线)其实相当模糊化,美国航母可以横穿台海,而CN其实在军事上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1996)。但现在的情境不同了,如果美国(或者台湾)仍然幻想CN可能如同以前那样:“一味的让步,或者默认美国在台湾衍生自己的军事战略利益,而不能作出有效回应”。这个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崛起后,所引发的一种“力量平衡变化上的变量”,美日台,你适应也好,不适应也好,这都已经无法改变了。
因此,军事选择在不出现“重大事变”的前提下,已经不再迫在眉睫(这里可以参考“佩洛西窜犯台湾”,CN其实已经彻底改变了台海的平衡上的共识)。
回到这篇署名文章,其实就非常清晰地展现了我以上的逻辑:和平是我的优选,我愿意为了和平而作出一些妥协,但我不会在我的底线上作出任何让步!这篇文章其实是“缓和与和平基调占据了主导”。
更高一些层次看,这篇文章我认为其实回应了10月14日兰德公司非常著名的那篇分析报告“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这篇其实暗示了美国政策“可能存在重大转向”的报告,探讨了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通过有限机制稳定双边关系,特别是台湾问题。他的核心观点是,即使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可能在特定议题上找到稳定机制。
其中,针对台湾问题我认为他最核心的论点是:“Stabilizing the Taiwan issue should focus on creating the maximum incentive for Beijing to pursue gradual approaches toward unification”(稳定台湾问题应聚焦于为CN追求渐进统一方式创造最大激励)。 这里的核心逻辑其实就是主张在稳定中美竞争关系框架下,推动渐进统一的策略,以避免冲突的不确定性。
如果你看过兰德公司的那篇文章,再看看这篇文章,很多逻辑你就会发现有其自洽性。美国承认了(由于CN的崛起)在台湾问题上可能的代价越来越高,这时候,承认并默认中国未来统一的选项,是管控双方分歧的有效策略(也就是兰德那个报告文中描述的几大原则)。
这个案例告述我们,在地缘博弈中,在大势将至的时候,对手也是有可能“双向奔赴”的。最后,我还是回到我以前提过的“沉默的荣誉”,这部影片其实还传递了一个非常隐晦的信号:国家不会忘记那些爱国的台湾军政人员,只要在大趋势下,双向奔赴,历史会给他们一个极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