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丨美国大凶之兆:南海30分钟两坠机,释放三个重磅信息!
美国在南海一天坠毁两架战机你敢相信吗?但是,这实实在在发生了!
据媒体报道,美国海军10月26日晚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通报称,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2点45分左右,一架隶属于第73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的MH-60R“海鹰”直升机在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起飞执行例行任务时坠入南海海域。事件发生不久后,隶属于第22战斗机中队的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在当地时间下午3点15分从“尼米兹”号起飞执行任务期间在南海海域坠毁。美国海军补充称,两架战机上的机组人员全部获救。

这事很微妙,很耐人寻味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在10月25日到26日这两天,中美两国正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美经贸磋商,双方牵头人分别是中国政府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当然中方的代表还有让贝森特破防的商务部副部长李成刚。
这场谈判,谁是优势方咱们可以通过脸上的微表情窥斑见豹。中方,何立峰副总理和李成刚副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表态自信坚定,访谈过程中嘴角都压不住了,一副优势在我、尽在掌控的模样;再看美方,美国财长贝森特谈完出来后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采访过程中磕磕巴巴,感觉额头上的冷汗还没有干利索。这可不是占豪夸张,大家请看下面现场视频。
中美贸易战、科技战打了七八年了,中方从最初的“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到今年5月开始“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的态度转变,其本质就是中美攻守彻底异形的具体表现。
中国为何能如此胸有成竹?那是因为中国有底气!咱们简单对比中美形势就能看出一二:
美国芯片卡咱们的脖子,现在中国技术不断突破,这种芯片卡脖子的手段已经对中国逐渐失去效力,中国虽然还不能制造最顶级的芯片,但中低端芯片完全没问题,中高端芯片甚至也已经解决了,只有顶级芯片没有解决,但已经不怕封锁了。
反观美国,被中国用稀土卡住脖子后,已经快不能呼吸了,面对中国稀土断供、控制走私出口登等,美国现在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种被中国用稀土卡脖子的格局,未来至少五年内美国不可能重建稀土产业链,以美国现在的人才储备与产业情况,十年时间行不行也未可知。
现在的格局是,中美都用全力卡对方脖子,中国顶多用不上最高端的芯片,但中国中低端芯片供应充足,同时芯片产业飞速发展;反观美国,被中国卡死稀土的脖子后,连芯片都用不上了!
大国斗争,在最关键、关乎生死的那一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军事摊牌能力。按照西方帝国主义的思维,你不同意就用军事手段解决嘛!过去几百年时间里,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一直都是这么干的,近代中国的百年凌辱也是这么开始的。哪怕当下,我们也看到美国无论是对盟友还是其他国家,都是这样的模式。坦率说,中国对西方的这个“药方”太熟悉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军工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奋发图强,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军事科技上开始超越美国的结果!

写到这里,占豪想插一点内容。上个月底,占豪受邀参加了国防科大举办的“政治工作守正创新高地论坛”,晚上看了国防科技大学打造的“丰碑——‘哈军工’精神文艺思政课”,通过文艺与思政融合的形式,生动诠释了以“哈军工”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军工人从一穷二白到迈向世界前沿的精神密码。占豪作为嘉宾是听着全场的掌声笑着进场的,却是眼含热泪离场的。


“哈军工”精神并非抽象的口号,它凝结为 “六个始终” :始终传承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始终坚守为军向战的价值追求、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始终弘扬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始终拓展自信开放的世界眼光。 “六个始终”的具体内涵,构成了中国军工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精神内核。

当我们在军事领域超越美国的时候,美国就没有了和我们彻底摊牌的能力,当我们反卡住他的脖子而他又无解的时候,当然就有了贝特森前不久的破防与这次中美贸易谈判后惊魂未定的失态。没办法,对中国来说,当下这个阶段,面对美国是的确遇到了困难,但我们有解,并且越来越强。反观美国,恰恰相反,面对中国反卡脖子,无解,而且国力越来越弱。
那么,绕了一圈后,我们再回到美军航母南海接连两次坠机,这事就不简单了!
为什么说不简单了呢?因为,美国“尼米兹”航母舰队到南海搞巡航、演练的同时,中美正在马来西亚进行经贸磋商。很显然,这是美国试图向中国施加军事压力,以图在谈判桌上迫使中国让步。然而,美国人打错了算盘,“从实力地位出发与中国谈话”,过去不行,现在也不行!过去不行是因为我们有钢铁意志,现在不行是因为我们有钢铁洪流!美国现在再试图用钢铁洪流冲击中国的钢铁洪流,已经没那个实力了!
讲到这里,我们再看这次美军航母舰载机在30分钟内两次坠机,那这是巧合吗?在占豪看来,压根不是巧合,他释放了三个重磅信号:
一、美军实力真不行了,早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美军两架军机先后坠机,中间仅仅隔了30分钟,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坠机,都会指向一个结论:美国军力真的是不行了!只是还有金玉其外,其实早已败絮其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半小时内坠毁两架战机绝非技术故障可以一笔带过的,而是美军深层次系统性疲态的集中爆发。
首先,高强度部署与战备压力是直接诱因。 为维持全球霸权,美军在全球各热点地区疲于奔命。军事专家指出,这种长期超负荷运转,导致官兵身心俱疲、装备磨损加剧,事故风险显著升高。在南海等敏感海域进行的高强度挑衅性演练,更使官兵精神高度紧张,极易诱发操作失误。虽然这有点玩笑意味,但却也是客观事实。
其次,装备老化与维护体系失灵是结构性顽疾。 事故涉及的“尼米兹”号航母已服役50年,其搭载的F/A-18战机也已普遍老化,这背后是触目惊心的维护危机。一方面,美国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维护这些装备,尤其是战舰,在失去造船业以后,美国维护能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美军的维护质量也严重下降,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看一下美军舰锈迹斑斑可知。

但是,这还不够,美军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其国防工业基础的萎缩与战略的失衡。
一方面,美国的国防工业根基已被严重削弱。其军工业虽然近些年钱赚得很多,但无论是研发制造水平还是人才储备都已经大不如前了。另一方面,美军在维持全球存在与推进军事转型之间首尾难顾。其提出的众多新型作战概念,因装备研发迟缓而难以落地,庞大的军费在维持旧装备与研发新武器之间左支右绌,暴露出战略目标与自身能力之间的严重脱节。
综上所述,频繁的坠机事件如同冰山一角,映照出美军在装备、人员、后勤和战略层面的全面紧绷。尽管其实力根基尚未崩塌,但系统性的内耗与疲态已暴露无遗,昔日不可一世的美军,正为其过度扩张的全球战略付出沉重代价。技术落后、装备老旧、维护不够,最终酿成这一结果。

二、南海博弈态势生变,美军对抗渐显力不从心
当美军航母舰队现身南海,其意图与中方在贸易磋商中的筹码相互映射,彼此心照不宣。在此敏感时刻,人民解放军必然是前出应对,绝对不会允许美军在南海嚣张,双方有海空博弈是必然的。
然而,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却极具戏剧性:美军竟在30分钟内接连折损两架军机。估计我军海纳闷呢,美军这是给我们表演啥呢?表演军机跳水好看啊?!
其实,这一结果绝非偶然,它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在当前阶段的南海军事博弈中,美军已经处于相对劣势。有人可能还会质疑占豪,仅凭单一事件怎能断言美军劣势呢?然而,关键在于,美军航母舰队来南海本来是示威的,解放军还没出手,结果就连续跳水两艘战机,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美军在南海出事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啊!先是2021年10月美军核潜艇在南海撞山损毁拖回去了,接着2022年1月美军航母F35舰载机坠海,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美军在南海连续出现严重事故绝非偶然,暴露的是其在长期高强度部署下的疲于奔命,是装备维护与战备体系的巨大漏洞。与美国相比,中国海军则是全面胜出,无论是装备水平、训练水平、作战能力都要优于美军,在南海更是以逸待劳。
因此,美军在南海的劣势,并非凭空臆测,而是其自身在真实对抗环境下暴露出的系统性困境所印证的结果。
三、现实表明,美军该滚出南海了
半小时内两架军机坠毁,与此前的核潜艇撞山、F-35C舰载机坠海等事故联系起来,共同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景:美军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已力不从心,其行动安全性与战略效力正急剧下滑。这一系列问题并非偶然,它们集中爆发于南海,恰恰揭示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何是南海? 正因为这里是全球军事博弈强度最高的海域之一。解放军依托完备的岛礁防御体系和强大的区域掌控能力,构建了高强度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在此环境下,美军为维持其前沿威慑,必须进行高频次、高复杂度的极限操作,这使其人员、装备和整个作战体系长期承受巨大压力,最终导致事故频发。这并非单纯的运气不佳,而是体系性不适的必然结果。
事实表明,美军在南海不仅无力与中国军队进行正面对抗,甚至连维持常规的、非对抗性的巡航任务都已显得捉襟见肘。一个明显的信号是,美军近来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已不如此前频繁与高调。这一态势变化,并非源于战略收缩的主动选择,而是其力量难以支撑高强度部署的被动体现。

因此,在占豪看来,持续留在南海对美军而言,战略收益微乎其微,却要承担巨大的军事风险和难以估量的声誉损失。从现实主义的视角看,一个理性的选择应当是:承认力量对比的客观变化,停止这种得不偿失的冒险行径。现实已经反复证明,南海,早已不是美军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
关于美军30分钟内坠毁两架战机,在10月2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还真有媒体提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对此,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如果美方提出,中方愿意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向美方提供必要的协助。我们想强调的是,美方有关军机是在南海开展军事演练时坠毁的。美方频繁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炫耀武力是引发海上安全问题、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
这两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坠机啦?需要救援吗?为啥坠机呢?还不是来炫耀武力导致的?真是活该啊!
来源|占豪



占豪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