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历史定位
引言:为什么今天必须再谈“满清是不是殖民”
历史是现实的预演。当清宫剧把“盛世”二字刷满屏幕,当某些学者以“长期存在即合法”偷换“正统”概念,当网络舆论场出现“若八国联军再来我仍带路”的弹幕时,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原点:
满清究竟是中国王朝更替的一环,还是一场成功的殖民实验?
答案不仅关乎学术,更关乎十四亿人的集体自我认知:我们是谁?我们从怎样的昨天走来?我们要往怎样的明天走去?
一、自我定位决定统治逻辑——满清的“殖民者”自白书
1. 身份认同:八旗共同体≠中华民族
努尔哈赤“七大恨”檄文明确把“明国”列为敌国;皇太极《登基诏书》自称“北朝”,与“南朝”分庭抗礼;顺治入关后仍称汉人“蛮子”,把中原视作“打草谷”的战利品。直至晚清,紫禁城内仍以“国语骑射”为八旗命脉,汉语仅是“治汉之器”,满汉双轨制贯穿始终。
2. 制度设计:殖民统治的标准模板
- 种族隔离:满城、旗地、旗民不婚、法律不同例(《大清律例》满汉同罪异罚条款多达 127 条)。
- 经济攫取:圈地令、逃人法、漕粮浮收,把华北变成“内部殖民地”。
- 文化灭绝:文字狱 160 余起,禁毁书籍 13 万卷以上,连《天工开物》都失传 200 年——这不是“修书”,是“文化清零”。
3. 暴力哲学:屠杀是殖民者的原始积累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张献忠”式屠城(清廷嫁祸农民军),死亡人数按《清实录》与地方志互校,保守估计 2 000 万量级。恩格斯评价殖民主义时指出:“火与剑是资本来到世间的助产婆。”满清用屠刀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
二、人民史观的试金石——“被统治”≠“被认同”
1. 持续 268 年的“非暴力不合作”
白莲教、天理教、捻军、太平天国、义和团……把起义频率画成折线,就是一条贯穿清史的“心率过速图”。最大的“认同”来自死后:北方民间俗称“鞑子坟”的荒冢,从清初到民国年年被泼粪;南方粤闽方言把“胡说”叫作“讲清朝”,语言化石里刻着集体记忆。
2. 八国联军时的“带路党”现象
1900 年 8 月,天津北城门由本地盐商打开;通州百姓为联军送水送瓜,写下“愿借夷兵洗膻腥”的标语。这不是“汉奸”二字可以搪塞,而是被殖民者把殖民者当成“解放者”的悲剧循环——谁让你先把自己放在全民族的对立面?
3. “正朔”标准的重新校准
人民史观认为:
正统性=人民认同×推动生产力×文化向心力
满清三项全负:
- 人口损失 30%,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由明末 35% 跌至清末 7%;
- 禁止民间火器、闭关禁海、压制蒸汽机引进,使华夏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 剃发易服、文字狱、四库毁书,造成文化断层,士人“以考据避世”,科技停滞 200 年。
结论:它从未赢得人民,也就从未获得正统。
三、“正统化”叙事的三大思想后果
1. 认知混乱:把殖民当“融合”
清宫剧里“满汉一家”的台词,让部分观众误以为民族压迫是“兄弟吵架”;当现实出现真正分裂势力时,年轻人失去历史抗体。
2. 价值混乱:把屠杀当“代价”
“康乾盛世”GDP 增速 0.7%/年,低于明末 1.2%,却靠人口基数大制造总量幻觉。一旦把“盛世”建立在 2 000 万白骨之上,就等于承认“只要结果好,屠城也合理”,为法西斯史观开闸。
3. 制度混乱:把反动当“特色”
晚清“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殖民心态,被包装成“大一统的智慧”;联俄制汉、联日制汉的卖国策略,被美化为“灵活外交”。若不正本清源,就会有人把今天的区域自治、对口支援也曲解成“新八旗”。
四、学术与政策边界的再厘清
1. 殖民概念适用于前工业时代
殖民(colonialism)的核心是“外来少数因军事优势对本地多数进行制度性掠夺”,并不以“有无宗主国议会”“有无蒸汽船”为要件。按联合国 1960 年《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标准,满清完全符合“外来征服、种族特权、经济榨取、文化压制”四大特征。
2. “殖民”≠“分裂”
指出满清是殖民者,不是否定东北地域、不是否定满族同胞,而是否定“八旗贵族对多民族人民的压迫制度”。今天 1 000 万满族群众与八旗贵族毫无继承关系,真正的遗产是共同被压迫、共同反抗压迫的集体记忆。
3. 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真边界
历史虚无主义是“用虚假史料否定真实苦难”。把大屠杀、文字狱、圈地令这些铁证如山的罪行重新钉在耻辱柱,恰恰是反虚无;相反,用“民族融合”“版图贡献”稀释血写的事实,才是最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工程。
五、现实关怀:为什么说清楚“满清是殖民”有利于今天
1. 对国家认同:把“被殖民—反殖民—得解放”的完整叙事链还给人民,才能讲清新中国合法性来源。
2. 对民族团结:让各族群众找到“共同被压迫+共同解放”的最大公约数,而非虚构“帝王一家亲”。
3. 对区域治理:警惕任何“新八旗”式特权思维——无论是资本垄断、户籍壁垒,还是学阀世袭,本质都是殖民残余的变体。
4. 对国际话语:面对西方“清朝等于中国”的霸权叙事,用“中国曾被满清殖民”可彻底拆穿“中国扩张论”陷阱,把西藏、新疆、台湾“自古以来”的逻辑基点从“帝国继承”转为“反殖民成果”。
结语:让历史成为镜子,而不是枷锁
满清已经死了,但“满清必须是中国正统”的幽灵还在游荡。它游荡在清宫剧的胭脂里,游荡在某些学者“版图贡献”的算盘里,游荡在“带路党”弹幕的狂欢里。
只有把满清从“正统”拉回到“殖民”的原形,才能把中国人民“被殖民—反殖民—得解放”的完整史诗还给人民,才能把各族同胞从“帝王将相”的虚假共同体中解放出来,走向真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不应是涂脂抹粉的玩偶,而应是指向未来的路标。
路标上写着:
“任何把人民当敌人的政权,终将被人民推翻;任何为殖民者招魂的叙事,终将被真相击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