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酒的吧台(1)—酒的是是非非
没有酒的吧台(1)—酒的是是非非
前言:开个《没有酒的吧台》,喝了写点儿,没喝也写点儿。什么时候写、写多少,都没准。
林林总总的饮料中,一经涉及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经常被置于争论顶端的大约就是酒了。本文关注的话题是,理性饮酒对人寿命的影响是有益还是有害、抑或二者兼有?至于酒驾、酒后斗殴、酒后失德...各种酒后行为艺术,不在讨论范围。
很多人,尤其是专家们强调的养生之道是,必须有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饮食、科学睡眠、科学锻炼,还得忌烟、忌酒,忌一切不良嗜好。毋庸置疑,按照这种方式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是有益有效的,但这类生活方式不见得就是唯一的养生之道,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这样生活才能健康长寿。以饮酒为例,从古至今,在喝酒的人中间,有年纪轻轻就喝死的;也有人跳在三山五岳外,经常喝酒,喝到七老八十还健在。
实际生活中,几千年来,人们听到太多喝酒没事儿或喝死人的传闻,相信大多数人能接受:“酒可以使人长寿,也可以使人短命”的折衷观点,一定要:“不是长寿或就是短命”非此即彼一刀切的来评价酒,不符合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的事实,是对辩证观察、认识、分析事物思维方式的挑战,也就难以服众。
2017年,全球已经达到75亿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一定有酒。除了有清规戒律的宗教信仰者外,全世界逢年过节,哪家欢聚一堂不喝酒?哪个国宴不摆酒?最有意思的是,人们高兴的时候要喝酒,不高兴郁闷了更要喝酒,要不怎么说“借酒浇愁”?至于“愁更愁”,也许就是借酒买醉者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很多人没事无聊要喝酒,忙得脚朝天太累了也要喝酒。总之,有理由要喝,没理由找理由也要喝。几千年来,酒几乎成了人们宣泄任何感情的首选物。因此,科学家们应该致力于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服务,研究出形形色色所有人都爱喝的好酒来,而不是没完没了地钻进什么化学反应式,按几滴酒地来计算酒是如何使人少活几秒钟的。想必是没有喝酒或是喝的太少,才去干这种无聊的事。不错,2017年全世界有180万人死于饮酒过度,即便如此,有关机构和人士也只是呼吁少喝酒,因为那180万人是死于过度饮酒。什么东西过度都会死人的。
对酒的争论虽然喋喋不休,但酒真的是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好伴侣。中国人的酒龄至少在3000年以上,这是从商、周有文字可询算起,更早的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有好事者无意中发现,被捂过的剩饭会散发出阵阵香味,下面的汤汁也很香好喝,喝多喝久了还老惦记着那一口,俗话说的上瘾了,这种美妙香甜的汤汁就是酒。变无意为有意,就发明了酿酒法,打这以后老祖宗们就有了怯乏解闷的好东西了。
星移斗转,弹指间又是千年,时光来到东汉。有位大儒、经学大师郑玄,据说他一次能喝1斛(担)酒,换算成重量,相当于今天的40斤,嗜酒如命的大师居然活到73岁。还有一位大官,西汉丞相于定国,更是能饮100多斤而“不乱”,这位大酒鬼还当过司法部长,居然“为人谦恭、办案平恕”(古人办案有“凡定罪断案当以公正宽恕为根本”之说)。从文史记载比对看,大约在世70年左右。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夸大其词,对郑玄、于定国酒量的描述可能是无稽之谈。他们所处的东汉、西汉,都在大约2000年前,那时的酿酒设施和工艺都很原始、初级,也不科学卫生,酒的度数低而不稳定,大抵属10多度或更低的低度酒。往高里估,两位一顿喝个4、5斤是可能的。倘若是吟诗作画、起舞弄影一整宿,10斤8斤也就到头了。酒量再大肚量有限。
不管怎么说,这二位的酒量是惊人的。那么,他们的寿命呢?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夏商18岁,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尽管平均寿命曲线一路呈牛市状态,到了近代的清朝,也只有区区33岁。这里的平均寿命,是将长寿的、短命的、夭折的一起打包算的平均值。即便如此,郑玄与于定国两个老酒鬼的岁数还是同时代18岁的近4倍,更是令1700年后清朝的33岁相形见拙。即使是放到现在,这两位也堪称寿星。
两位酒徒的高寿,可能跟他们过着锦衣玉食营养过剩的日子有关,那就来看看生活相对较为清贫的几位资深酒徒。
从古代诗词、小说或杂文看,古代的诗人似乎离了酒就不会写诗,写不出好诗,更不用说酒仙兼诗仙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样气势恢宏的千古绝唱了。命运多舛的诗圣杜甫也不例外,写了不少歌颂酒的诗,例如点名道姓的:“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要是搁现在,会有人说老杜喝了杜康家的酒,嘴短舌长,有给本家做广告的嫌疑。不过,老杜能喝、爱喝是千真万确的。惺惺惜惺惺,酒鬼爱酒鬼。老杜在《饮中八仙歌》里大赞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倒也活灵活现、情真意切。有一种传说老杜是喝酒吃牛肉撑死的,不管真假,穷困潦倒一生的他也活了58岁,同时代全算在一起的才27岁。
再来看看“三曹”为尊者曹操。按《三国演义》的描述,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准备与孙权决一死战。曹操在庆祝连坏排落成仪式上,置酒鸣乐,欢宴诸将。是夜星疏月朗,酒酣耳热之际,曹操持槊(长矛)立于船头,大发人生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在丞相踌躇满志、豪气冲天之际,如果没有杜康平添三分酒意开窍助兴,世上可能永远不会有那对仗工整韵味无穷的传世绝句了。《三国演义》是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未必可靠,但酒后有佳句是毋庸置疑的。
跟同时代的22岁比,几乎终身过着转战南北戎马生活的曹操居然活了65岁,将近前者的3倍。
耻于为官甘于清贫的陶渊明也是一位诗人兼酒徒。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上过初中的人都应该耳熟能详。记得当年语文老师曾开玩笑地解释道:想必他老人家喝高了,在东篱下弯腰采菊还要看见南山,岂不得柠着脖子看?悠然不起来。这位生活清苦的老爷子活了75岁。几乎2000年后的2010年,陶渊明老家江西男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72岁(71.94岁)。
由上述可知,古代好那一口的是有不少长寿者的,不少人还遥遥领先于同代乃至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联想到古代极其有限的卫生条件,人均寿命又是那么的短暂,很难想像这些饮酒者的长寿跟酒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至少可以认为,喝酒者的寿命也是可以长甚至很长的。
生活在现代的酒徒们是幸运的,不但可以享用全球化五花八门的美酒,作家和思想家们也不甘先哲之后,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酒徒们指出饮酒的光明前程和美好未来。
调查研究发现,越是智商高的人,越是经常地想喝酒。这些比较聪明的人不但经常喝,而且一次喝的酒比对照组的人要多很多。这就证明上述那些古代酒徒们不但长寿,智商也可能在很多同代人之上。该项研究还发现,中等智商的人想喝酒的愿望就没有那么强烈了,这些人中甚至会有更多滴酒不沾的。研究者指出:酗酒和智商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目前还在研究探讨中。如果有人想用酗酒来证明自己的智商高的话,肯定是没有必要的,倒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他的想法就说明他的智商不高。
这些研究有事实依据。有一项统计表明,美国7个男性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中,有5个是酒鬼,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海明威。他的至爱就是一手古巴雪茄,一手古巴朗姆(朗姆酒,用甘蔗糖蜜生产的一种蒸馏酒,原产地在古巴,口感甜润、芬芳馥郁。强香型朗姆是50度的烈酒。)。海明威著作等身,一生出版的长篇小说、非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多达24部,还有无数的战地见闻和新闻报道。这些大概都是在烟雾缭绕、酒香扑鼻的氛围中一挥而就的吧?即便是饮弹自戕,海明威也活到了62岁。海明威是在古巴干掉自己的,也许跟朗姆无关,只是机缘巧合。
上述研究不具普世意义。因为所有这类话题的研究者们,采样的靶向性非常明确,被采样的群体也缺乏更广泛和长期的社会代表性。因此,喜欢喝酒的朋友大可不必沾沾自喜;反对或不喜欢喝酒的也没有必要对号入座。则幸甚。
现代酒鬼们也很喜欢煲鸡汤,经常口吐莲花、妙语玲珑,当然,酒是必不可少的催情剂。
海明威:“葡萄酒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产物”。“能站在吧台边,就别找桌子坐了。”下图是海明威在精心调制混合酒。
梵高:“钟情苦艾,醉眼星空”。苦艾,即苦艾酒,一种有茴香味的45度烈酒。“星空”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30年来,关于这幅名画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评论说,我们往往很难判断:是不是酒精让他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星空?梵高在世只有37年,他死于神秘的意外枪伤,酒不背他短命的锅。下图是梵高大作《星空》。
丘吉尔:“不喝酒,那将使我一无所有”。这位除了睡觉,雪茄威士忌从不离口的老政客,居然能活到91岁,也许滴酒不沾的技术型禁酒主义者们能活到那把年纪。
这些案例里的人,几乎都算不上穷人,物质条件好喝点酒寿命长点倒也可以理解,但也恰恰证明,酒是可以使酒徒长寿的,甚至比一般常人活得更久。
当然,喜欢喝酒的短命鬼也有。笔者知道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尊称李大厨。这李大厨在烹饪学校时,15岁就跟着师父一起喝酒,头次上阵一口菜不吃,半个大二(500ml大瓶二锅头之爱称)就下去了,师父和同学们都惊着了。后来就职于北京有名的川菜馆,李大厨每天至少要喝1个大二,他喝酒什么菜都不要,用牙咬开瓶盖边聊边喝,20多分钟半个就没了。就这么喝了小30年,45岁那年不喝了,肝硬变,腹水多得安个泵都抽不完,死了。那些年,亲朋好友无数次劝他戒酒,就是不听。临终前,第一次下决心戒酒,流着泪问大夫,还来得及吗?大夫什么都没说,低着头走了。
这个案例说明,酒固然是个好东西,但贪杯过度就可能要了卿卿小命。下面的案例说明,只要在自己的酒量范围内饮酒,即使是清贫人家也可以喝出寿星来。
2015年,有人采访曙坪镇联合村时年99岁的于方银。据称:老爷子举手投足间还很敏锐,拄着拐杖来去自如地接冷水、烧热水。据他儿媳妇介绍:“我公公爱好喝烧酒,每个月要喝20多斤,饮酒后还爱好吃几口旱烟,除此再无其余嗜好,身体很健康,很少生病,是村里著名的老寿星。”烧酒属于高度烈酒,旱烟是自制晒烟,很凶很冲。一个月20多斤,假设老爷子喝了60年,约莫喝下15000斤、7吨半烧酒。居然没有被酒“烧”死、被烟“熏”死。
山东省青岛市墨通济大巷黄家埠南村的黄佳梓,2013年是他111岁华诞。这位老爷子的酒量远近闻名,酒桌上从来没喝醉过。他并不酗酒,属于习惯性饮酒者,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喝二、三两白酒。有人估算了下,老爷子从20岁开始饮酒,到2013年的91年间,大约喝掉了8吨白酒,面前停着一辆8吨油罐车的概念。随着年事渐高,老爷子酒喝得越来越少了。据他孙子说,“爷爷平时早睡早起,脾气开畅,啥烦心事都不放在心上。下雪天都要早起扫除宅院。”从照片看,绝非殷实人家。
契友有一远房太奶奶,从小跟着大人喝黄酒。太奶奶新婚时被灌了3斤15年陈绍兴女儿红,没有那种“浓睡不消残酒”的矫情,第二天天还麻麻亮,就扭着三寸金莲下厨给全家10多口做早饭了。她老人家终身勤劳、终身饮酒,享年89岁。太爷爷也好那一口,与太奶奶以酒结缘终身为伴,也活到86岁。太爷爷、太奶奶的后代,除了死于意外,不管喝酒不喝酒的都活到很大岁数,最少的大伯伯77岁病逝,他酒量小不常喝;去年95岁去世的大堂兄,好把玩杯中之物,偶尔性子起时,一个半大二亦无大碍。大堂兄的儿子快70了,每天只喝一顿酒,半斤白的,身体的重要指标无异常。
毋庸置疑,契友远房太奶奶5代人具有长寿基因,但是,在10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他们饮酒的后果不但没有让他们短命,甚至没有能影响他们的长寿基因。如果逆向思维下,说不定这个家族以及长寿的酒徒们,体内有一种神奇的能化酒于无形的基因或者说能力呢?
俗话说:每天一杯酒,活到九十九,这类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不足为信。《美国医学会学报》刊登的一项涉及6000名病人的研究表明,每天饮酒(不超出3杯),能使寿命延长到85岁的几率增长97%。英国的研究表明:在长命和去世率(注:也许是“死亡率”委婉的说法?)方面,适当饮酒男性的去世率比不饮酒者要低(21~28)%。日本研究人员也发现:饮酒可令人体血管扩张并抑制血小板的凝合,有助于防止心肌梗塞和脑血栓疾病的发生,故日本又称酒为“长命水”。
这类有统计有数据有结论的研究,比民间俗语更为接近饮酒有益于寿命的传闻,但也不可全信。这类研究的梗在于,其研究样本仅限于某个时段的某个群体,很容易受研究者主观意识支配。没有多个多元化固定群体长时间链的跟踪采样,大数据库无从建起,也就无法解开一些研究者非此即彼的心结。
科学家们可能已经将酒进入人体后的物化反应全过程研究透了,彼此间也几乎无秘密可言,但在饮酒对人寿命的影响上有很大的分歧,甚至背道而驰。究竟是正还是负?始终一头雾水。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关于酒的研究成果适用于所有人群,或者说被所有人接受。我们何不边饮酒(或其它饮料)边愉悦地看着专家们开撕?也相信观友们有足够的智慧,不会因为看了本文酒鬼寿命长的案例,就去开怀畅饮。
喝酒的朋友不妨继续按惯例喝,记住:莫贪杯、不逾矩。从来不喝的自己看着办吧。
主要索引:
1、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67997730936400&wfr=spider&for=pc
2、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7207692879718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