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谁是未来十年引领之城?

逐鹿未来产业
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
即将开启的“十五五”,上接“十四五”、下连“十六五”。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总动员、总部署。
《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如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10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介绍,《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建议》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回顾过去五年,新兴产业的突围造就了一批明星城市。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推进,抢抓未来产业更意味着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实际上,一些城市已然前瞻布局,先一步抢占6大未来产业赛道,并初步形成产业格局。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老牌科技强市实力依然强劲,近年来频频走入大众视野的杭州、合肥等后起之秀也不断展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谁能抓住下一个5年乃至10年,谁就可能成为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极点。
量子科技
合肥企业集聚,初步构建完整生态链
量子科技主要涵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多个关键方向,蕴含着颠覆未来的巨大潜力。不久前,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工信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十五五”时期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开辟量子信息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合肥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体验馆内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 图片来源:新华社
政策利好叠加资本入场,量子科技企业密集开启融资热潮。近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获上市辅导备案登记,拟在A股IPO,有望成为合肥第三家上市的量子科技企业。此前,国盾量子作为国内“量子科技第一股”登陆科创板,国仪量子也于近日完成IPO辅导验收,加速迈向资本市场。
合肥是中国最早一批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及产业化的城市,也是量子科技的代表城市之一。目前,合肥聚集了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有近90家,居全国首位。围绕量子产业,合肥已初步构建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
为推动量子产业进一步发展,安徽、合肥省市两级还以安徽省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为抓手,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计划打造不少于30个城市场景和30个产业场景。
同为国内量子科技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也在围绕场景搭建出台相关产业政策。
今年7月,《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将多维开放城市场景资源,加强新场景谋划。同时,支持跨领域跨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搭建“需求牵引-企业研发-联合验证”的技术攻关机制,加快研发进程。
相比场景开放,上海更强调技术攻关。今年10月,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加速布局量子科技,重点支持技术难题攻关、技术路线收敛,开展产品研发或技术方案可行性验证。
第一梯队持续领跑,还有不少城市跃跃欲试。以武汉为例,依托光电子产业基础、量子网络及资本投入,武汉已经提出鲜明的发展目标——成为继合肥量子计算、京沪量子通信后,中国量子产业“第三极”。
生物制造
深广错位发展,长三角竞相布局
生物制造是变革传统制造模式的重大方向,也是未来生物经济的新引擎。今年以来,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发布《关于开展高性能生物反应器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培育工作的通知》,系统推进生物制造产业全链条能力提升。
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已经成长起来。

今年9月,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海洋生物医药展区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25生物制造创新力榜单”显示,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广州五城的生物产业基地最具创新力,侧面展示了这些城市在生物制造产业的先发地位。
其中,深圳是合成生物产业高地。数据显示,深圳以细分为抓手,近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40%集聚在深圳。为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今年深圳施行《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立法推动缩短合成生物产品的入市周期。
广州则依托高校科研优势,与深圳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今年10月,由中山大学牵头的广州市前沿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创新促进中心成立,将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创新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育,助力广州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相比珠三角的政策驱动,长三角更强调平台搭建、投资驱动。
近日,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发展生物制造等领域。其中强调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机构,按照规定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又如杭州,根据去年发布的《杭州市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发布,力争到2026年,杭州合成生物制造业总产值达400亿元,建成1个产业中试基地,3个特色园区,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此外,合肥、常州、无锡等地均设立了生物制造相关专项基金,正在助力形成全国竞相发展的生物制造产业格局。
氢能和核聚变能
合肥、成都、上海三“核”鼎立
在未来产业所需及“双碳”目标牵引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成为必然要求。氢能和核聚变能不仅燃料可再生、污染小,而且能量密度高,被视为面向未来的能源解决方案。
氢能作为前瞻谋划的未来产业之一,曾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被“点名”。到现在,已有超过20个省份明确未来5至10年氢能中长期规划,不仅囊括了青海、宁夏、内蒙古、吉林等制氢端,更包含了广大的应用端省份,一盘氢能产业棋局已箭在弦上。
更显前沿的要数可控核聚变所蕴含的核聚变能。由于能“让一滴海水释放出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可控核聚变又被称为“人造太阳”。目前,可控核聚变尚处于前期试验阶段,其中,成都和合肥两市,分别因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率先实现大科学装置落地,在可控核聚变科研实力上夺得头筹。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两地先后迎来新进展。位于合肥的多个大科学装置迈入建设新阶段,并取得实验新突破——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创造世界纪录,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运行所需的条件;位于成都的装置“中国环流三号” 实现“双亿度”运行,具备了开展燃烧实验的基本条件。
更引发业界关注的是,可控核聚变商用正在加速变为现实,上海是一个重要的推动者。今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被视为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的标志。而上海富集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被视为其“闯入”可控核聚变赛道的关键优势。
脑机接口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率先出击
两天前(10月22日),全国首例超百通道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的临床植入手术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完成,一位52岁大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迎来康复希望。去年,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完成全球首次长期人脑植入,此次手术也意味着我国脑机接口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微纳电子加工平台实验室 图片来源:新华社
脑机接口技术,简单而言就是让人脑与外部设备直接“对话”。市场研究公司Precedence Research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为26.2亿美元。
今年7月,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要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在此背景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率先出击,出台专项政策或支持举措,抢占脑机接口发展高地。北京和上海科创资源雄厚,人工智能、医疗等产业强劲,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北京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策源地、场景应用引领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到2030年,脑机接口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100家左右创新型中小企业。
上海则力争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脑机接口产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从区域格局看,我国脑科学发展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三足鼎立之势,北京创新策源能力最强,上海、深圳凭借市场环境与资本机制在产业化方面走在前列。
此外,天津也正在建设“中国脑机谷”,杭州、成都、济南、合肥等地也凭借自身在人工智能、医疗、量子信息等领域的优势蓄势出击,在脑机接口这一前沿赛道打响新一轮“卡位战”。
具身智能
南北“双雄”引领,多城争夺位次
“具身智能”是当下科技界的一大热点,被认为是新一波人工智能(AI)浪潮中的重点方向。第三方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186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增长有望逐渐提升,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328亿元。

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的人形机器人 图片来源:新华社
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入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清单以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成都、重庆等至少20余座城市已经加入具身智能“争夺战”,或调研问策,或专项支持,目标都是全力将具身智能培育成为下一个增长引擎。
作为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排头兵,北京和深圳已经锁定具身智能千亿级集群。根据规划,到2027年,北京将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深圳也在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这也意味着,具身智能“第一梯队”的门槛已经抬升至千亿元,而北京和深圳一南一北,成为中国具身智能版图上两大核心。
在北京、深圳之后,具身智能俨然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新赛场。根据规划,杭州2027年要实现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产业链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上海和成都也分别提出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具身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的发展目标。
不可忽视的是,各地产业统计口径和表述存在差异,但是北京、深圳、上海引领下,杭州、成都、苏州、重庆等“三超多强”的格局已雏形初现。未来三至四年,将成为决定具身智能之城座次的关键窗口期。
第六代移动通信
南京迎来爆发点,北京、上海优势不减
如果未来能源将为未来产业提供能源保障,那么6G则将扮演着“通信底座”的角色。
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5G高速传输数据、海量机器连接、低延时高可靠的“三角能力”基础上,6G不仅能将其做大做强,还增加了新的“三角能力”,即通感一体、通智一体、空天一体,连接对象将突破手机,涵盖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设备——无一不与未来产业紧密相关。

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6G综合实验室,科研人员展示自主研发的贝叶斯学习基带芯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培育6G等未来产业”以来,在6G领域储备多年的南京,正迎来新的爆发点。4月,继重庆和上海之后,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在南京召开,会上,紫金山实验室公开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率先开展6G低空巡检、低空物流、低空安防等应用演示和商业应用试点。
紫金山实验室正是南京抢占6G赛道的重要抓手。此前,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实验平台,创造了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10余项“世界第一”。
不过,要进一步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传统通信强市依然优势不减。
今年7月,北京亦庄出台首个地方6G产业资金支持政策,以推动6G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并将在2030年打造10个以上6G标杆应用场景;上海则出台《上海市6G未来产业培育方案(2025—2030年)》,并以AI等场景推动6G技术找到更有效的落地方案。
业内共识是,今年是6G标准制定元年。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是6G生态构建、产业规模应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由此,6G技术将逐步建立起可互通、可商用、可持续演进的网络能力。随着科技巨头正纷纷抢占核心技术赛道,新一轮产业竞逐赛进一步拉开,科技占领优势的南京也将面临商业化的新考验。
文字 | 杨弃非 淡忠奎 刘旭强



城市进化论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