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讨薪2.0”来了,银行开追“过节费”
银行的“反向讨薪”已经过渡到了“追讨过节费”的2.0版本?
近日,多名广州农商行员工在社交平台反映,该行要求员工退还自2022年至今发放的过节费,每个人涉及的金额从1.2万元到1.5万元不等,具体数额根据岗位职级略有差异,基层员工普遍在1.4万元左右。

▲图源:小红书
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州农商行的行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有网友直言:“发出去的钱还能要回来,真是‘活久见’。”““这不就应了那句歌词——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也有网友替牛马们算了一笔账:“1.4万元对于普通员工不是小数目,可能直接影响到家庭开支和已定的消费计划,这种‘秋后算账’的方式显得不近人情。”
事出反常必有因,部分网友则暗自揣摩事情背后的“猫腻:“会不会是银行手头紧了?毕竟,这几年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大家都在降本增效?”
天眼查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州农商行实现营收约80.37亿元,同比增长9.41%;实现净利润约13.74亿元,同比减少6.83%。
拉长时间轴,2020年—2024年,广州农商行的营收从212.18亿元下降至158.32亿元,2024年营收较巅峰期234.81亿元缩水76亿元;净利润从52.77亿元下降至24.16亿元,五年少赚近29亿元。

▲数据来源:天眼查
而在各种猜测与讨论中,这起 “追讨过节费” 事件逐渐发酵。
对此,广州农商行对媒体回应称,此举是为进一步规范津贴福利发放,确保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事实上,广州农商行此次追讨过节费并非孤例,而是近年来金融强监管趋势下的具象化。
随着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持续完善,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薪酬福利体系的规范性要求不断提高,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落地。
据柒财经了解,早在2020年,银保监会就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不得发放与业务规模简单挂钩的不合理薪酬,也不得违规发放津贴、补贴和奖金。
2023年,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进一步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员工福利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划定了金融企业员工福利的发放范围与标准,要求企业对以往福利发放情况开展自查,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进行整改,违规发放部分应予追回。
该背景下,多家金融机构已陆续对员工福利体系进行调整。例如2024年,就曾有国有大行对“交通补贴”“通讯补贴”等进行清理规范,将原不在工资总额内核算的补贴项目统一纳入管理;也有股份制银行将原先发放的“节日购物卡”等实物福利,转为符合监管要求的现金形式发放,并依法完成税务申报。
尽管这类调整在短期内可能引发部分员工的不适应,但从长远看,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夯实合规基础、防范经营风险,推动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