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比较赞成乾隆时期的扩张式防御政策
今天有消息时候巴西大豆对华涨价。
是不是我还没看,但是之前我说过,大豆的购买地必须分散。

摆脱好恶,才能掌控主动权。
大豆问题可以和特朗普谈,但是一定要把美国农民逼到一定程度才能谈。
对加拿大问题也是。
我个人比较赞成乾隆时期的扩张式防御政策。
乾隆扩张式防御,就跟乾隆自己所说的,“朕非好兵者,惟为边陲生民计,势不得不然。
准噶尔,是西北安全之战,
西藏与廓尔喀,是巩固藏区宗藩体系
大小金川,是西南防御,
越南和琉球,以册封为主,
东北与蒙古,主要是加强屏障和同化。
基本上总结一下,消除边疆威胁,维护宗藩体系,建立边疆体制,维持天朝秩序。
乾隆和汉武帝是不一样的,汉武帝是进攻性扩张,乾隆是防御性扩张。
汉武帝是:这块地方过去不是中国的,拿下。
乾隆是:这块地过去是中国的, 我恢复一下。
扩张这个东西是有代价的,就是同化起来困难,就这么多年西方列强的经验,尤其是欧洲人的经验,进攻性扩张的代价就是国内会纳入过去本不属于这个国家,种族不同,民族不同,也没有共同感的人。而且根本无法避免。
关于防御性扩张,我讲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有土耳其记录的版本,如图

《40名突袭中国宫殿的土耳其勇士》
按照土耳其的说法是这样的:主角“Kürşad”,据说是东突厥王族阿史那氏的后裔。在唐太宗统治时期,他被俘并安置在长安。他不甘屈辱,便与四十名突厥勇士密谋,准备夜袭唐宫,劫持李世民,逼迫唐廷放他回草原复国。传说行动失败,全部被杀。
这段历史一直被土耳其搞成各式各样的歌曲,文艺作品进行传唱。
这段是不是事实呢?
根据《旧唐书·突厥传》记录如下:
贞观十三年,突厥阿史那结社率与其属百余人谋反。时太宗将幸九成宫,结社率等欲因行从而袭乘舆,事泄,收系。太宗谓曰:“卿等何为反?”结社率对曰:“突厥旧国破亡,朕为可汗之种,安能久为人下?”太宗曰:“卿若不欲居此,何不先言?何为为反?”对曰:“恐不许耳。”太宗曰:“卿若言之,吾当听也。”遂令诛之。
贞观十三年(639年), 突厥贵族阿史那结社率与部属百余人密谋叛乱。 当时唐太宗准备前往九成宫, 结社率等人计划趁此机会袭击皇帝的车驾,但阴谋事先泄露,全部被逮捕。
太宗问他:“你为什么要造反?”
结社率答:“突厥旧国已经灭亡,我是突厥可汗之后,岂能长期为人臣?”
太宗说:“你若不愿居此,为何不先请求回去?何必造反?”
结社率答:“恐怕陛下不会答应。”
太宗叹息道:“你若早言,我本会允许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就是这批人怎么跑到长安来的?
贞观初期,唐军征服东突厥,俘获大批突厥部族成员,尤其是贵族和可汗后裔。唐初对边疆俘虏采取“羁縻政策”,即表面上允许他们保留身份,但实质上集中在京城,以便观察、防止反叛。
李世民希望这些贵族在宫廷、官府学习汉文化、礼仪、军事制度,将来可派回边疆协助治理。在京城生活让他们熟悉唐廷规则,减少野心或叛乱风险。同时让其他未俘虏的突厥部族看到归附的好处,形成威慑。
京城有完善的禁军和防御体系,集中安置比分散在外更易控制。贵族虽然心怀不满,但人数少且受严格监管。一些突厥贵族可被安排为边防将领、翻译、外交助手。集中管理便于选拔。唐初俘虏人数众多,但边疆尚未完全稳定,如果分散安置,容易出现叛乱或逃跑的风险。
从唐的历史来看,李世民的政策也不能说完全不对,问题是唐朝初期,李世民能力过于逆天,以至于好像大家对于李世民初期的逆天能力习以为常,以为常态,其实并不是,唐朝后期没少被这些人折腾。
唐朝不仅仅有李世民,昏庸的也有一大堆,清朝也不仅仅有乾隆,懦弱的也有一大堆。能力逆天的时候顺风顺水,能力不行的时候呢?
这也是我觉得尽量参与防御性扩张的政策比较好,以防未来的某个时期被反噬。



李建秋的世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