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外资产,还有安全吗?

图片转自网络
中国的海外资产,还有安全吗?这个疑问不是现在才有的,2022年就有了。
俄罗斯与乌克兰爆发冲突,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项目达10000多项,其中就有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一项,总额达3000多亿。其中,既有俄罗斯国家资产,也有俄罗斯私人企业资产。
而且从2024年开始,经过2年的争吵后,这些俄罗斯资产冻结国开始以援助乌克兰为借口,动用这些俄罗斯资产。
无论找什么借口,西方这是踏破了一条红线: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西方已经成了过去时。
这个当心真不是多余的。
2025年荷兰政府以《货物可用性法》(战争或危急时期,接管重要物资)之名,于 9月30日,对闻泰旗下的安世半导体下达了全球资产冻结令,理由是安世存在治理缺陷,可能危及芯片供应链。
阿姆斯物丹上诉法院在48小时内就做出了裁决,暂停中国籍总裁职务,冻结母公司股东表决权,任命一名临时管理人。
10月7日,法院又做了更加具体的裁决。任命了一名中立的外籍管理人吉多.迪里克(有最后表决权),将安世99%股份强制转移给一个指定的荷兰律师托管。
闻泰科技还剩下什么呢?有的,名义上的股权拥有者,股东分红权利,但失去了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权。
闻泰收购安世始于2018年,在两年时间内,经过数十轮谈判,最终在2019年以300多亿人民币买下了安世100%的股权。
滑天下之大稽,一个拥有公司100%股权的法人居然莫须有地被剥夺了公司管理权。
两起海外资产剥夺的事例,虽然理由和背景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国家资产被非法剥夺。要说对俄罗斯资产西方国家还能有个拿得上桌的理由,但对中资的接管,完全就是莫须有的理由。
两起事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中国的海外资产还有安全吗?
这一问题的答案显然不容乐观。
当国际规则被强权随意改写,所谓的"法律依据"不过是政治操弄的遮羞布。荷兰政府以"芯片供应链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与当年荷兰殖民者以"维护贸易秩序"之名强占台湾何其相似,都是用虚构的理由掩盖掠夺的本质。
更深层的危机还在于西方正在对中国的海外资产构建系统性风险:欧盟近期通过的《反胁迫工具法案》赋予其单方面冻结外国资产的权力;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要求审查外资企业对关键技术的控制权。这些法律如同悬在中资海外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随时可能以某种名义行剥夺资产之实。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目前海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2.5万亿美元,其中在发达国家占比超40%,这些资产正暴露在日益增长的地缘政治博弈的风险中。
中国政府对荷兰政府的反制如此迅速而严厉,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目的。
目的之一当然是为西方人立规矩:中国的反制行动就是在向西方表明,在国际交往中必须遵循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不能搞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这对于重塑国际秩序、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之二就是让西方看看打中资歪主意的后果:剥离中国产区与荷兰总部间的关系,限制中国产区相关产品的出口,断供荷兰政府相关产业的重要材料。中国就是要让西方重新定位与中国的相处之道。
目的之三当然是为海外中资撑腰打气:中国政府的反制行动向海外中资企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祖国永远是它们的坚强后盾。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海外中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中国政府都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维护它们的利益。
安世事件从某种角度看应该是一件好事,既然西方亲手撕下了"契约精神"的伪装,中国海外企业也应该是清醒的时候了,海外资产的安全边际,从来不是靠他人施舍的,国家的强大才是根本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