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防噎神器”热销,但它真能替代海姆立克急救法吗?

在一段广为流传的短视频中,一名正在吃饭的孩子突然被食物噎住,脸色通红。慌乱中,家长想起家里的“海姆立克急救仪”,对准孩子口鼻一按按钮,一块骨头碎片瞬间被吸出——整个救援过程仅用几秒钟。

这类被称作“防噎神器”的产品,在电商平台上销量惊人,热门款销量甚至超过7万件。它们通常被冠以“海姆立克急救仪”“咽喉部负压急救吸引器”等名称,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网红产品,争议中热销

“防噎神器”在短视频平台上迅速走红。多个视频展示了类似情节:孩子被食物噎住,家长使用这种仪器成功化解危机。

有些视频甚至直接附上了购买链接。在电商平台上,这类产品种类繁多,外形大多类似“气筒”,由气囊面罩、气泵、安全阀等部件组成。部分商家还打出了“医院同款”“三甲医研”等宣传字样。

然而用户评价却呈现两极化。有买家表示“很有用”,称产品成功帮助孩子吸出卡在喉咙的糖果。也有买家直指这是“智商税”,表示产品连瓜子壳都无法吸出。

资质存疑,多数非医疗器械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热销的“防噎神器”并未获得医疗器械相关认证。当以消费者身份询问产品是否有医疗器械认证时,有客服直言:“不是器械类,是日常用品”。

然而,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第二次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结果汇总》,“防窒息急救器”建议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

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在电商平台上,主动公示医疗器械注册证,表明已通过二类医疗器械认证的商家仅为少数。

专家观点,神器还是鸡肋?

医院急诊科专家对此类仪器持保留态度。“我们医院目前没有使用网上流传的这类急救仪,临床主要还是通过专业的气管插管,配合有创呼吸机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洋讲述。

黄洋解释,这类急救仪的核心原理是通过负压将患者气管内的异物抽吸出来。但要实现这一效果,必须完全封闭患者的口鼻,不能出现漏气情况,同时还需要产生足够强度的负压。

“这类操作对器械以及施救者都有着较高要求。如果操作不当,不仅吸不出异物,还会拖延宝贵的急救时间。”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丁娴副教授也指出,这种急救仪对操作环境和手法有一定要求。“操作的时候面罩不能漏气,否则负压难以形成,会影响效果”。

国际共识,传统技法仍是黄金标准

对于气道异物阻塞的处理,国际权威机构更推荐传统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根据美国急救协会的窒息处理协议,不建议常规使用基于抽吸原理的负压防噎装置。

相比之下,海姆立克急救法等传统急救手段不仅成功率高,且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能立即实施。

丁娴副教授建议,在气道异物急救措施的选择上,应以安全性、有效性为首要考量标准。

公众应优先学习和掌握成熟可靠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它在全球急救指南里都有明确推荐,属于气道异物急救的“黄金操作”。

理性看待,急救仪器非万能

即使是商家,也在产品页面中添加了“温馨提示”,暗示产品的局限性。

多家商家标明:“突发情况下,因环境及个体差异,本装置无法确保100%急救成功率”。

他们建议,若连续3次仍无法将气道异物排出,应暂停使用并采用其他急救方式,同时拨打120。

黄洋医师指出,这类急救仪在医院临床场景中,医护人员接触较少。

因此,该仪器的具体操作规范,以及使用后可能对患者造成的损伤,目前尚不明确。

在突发的气道异物阻塞面前,时间就是生命。但比起依赖未经充分验证的“神器”,掌握传统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才是更可靠的选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