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互相伤害的一生,“乳业双雄”到底有多难?

● 作者|碣石
● 编辑|肆夕
一场关于牛奶包装的纷争,不久前终于落下了帷幕。
最近,江苏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则民事判决书,涉及中国两大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
判决书显示:蒙牛的“精选牧场”纯牛奶,因使用与伊利“金典”高度相似的包装,已经构成不正当竞争,需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向伊利赔偿500万元。
因为外观对簿公堂,两家乳业公司的产品,包装方面到底有多相似?
2020年,伊利“金典”推出了新包装,以“白色、墨绿色”为基础配色,正面左上为“金典”名称、左下为“纯牛奶”字样;正面右侧则是草原、奶牛的图案。
2023年,蒙牛推出的“精选牧场”纯牛奶,外包装的配色风格、元素位置等,几乎都与“金典”一模一样,只是在一些细节上略有不同。

外观包装高度雷同的纯牛奶,似乎说明蒙牛的官司输得不冤,而这一对乳业中的卧龙凤雏,其实多年来一直在互相伤害。同时,互相“致敬”对方的这对乳业CP,似乎又都存在着各自的焦虑。
不论是鲜牛奶、酸奶还是冰淇淋,两家在外观包装上,经常互相进行cosplay,只要走进商超,任何人都很可能在不经意间,拿走两家企业推出的“高仿”产品。
消费者在这场斗争中,被无辜卷入,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傻傻走入了双方的“套路”。

来啊,互相伤害
早餐时间,夏阳喝了口昨天刚从超市买牛奶,又重新仔细端详了一下包装。
是眼熟的样子,但却不是熟悉的味道,她从冰箱里翻出之前喝剩个底的牛奶盒,发现两个极度相近的包装上,一个写着伊利,一个写着蒙牛。
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两大巨头,伊利、蒙牛关于产品外观的设计上,似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一款常温牛奶,从外包装的配色方案,到标注的内容、位置,几乎全都一模一样。
最朴素的商战,往往都伪装成最接近友商的模样。

不存在谁是正品谁是假货,看得出来同为竞品,只剩一往无前精准打击对方的决心。
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后,夏阳在买奶制品时,会格外留意产品的确切名称。
包括在面对伊利的“优酸乳”和蒙牛的“酸酸乳”时,努力回想小时候看张含韵“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广告时究竟叫什么名字。都是长条状的包装,“真果粒”和“优酸乳果粒”究竟有什么区别。
网上的搜索结果,多半都是针对“谁才是抄袭者?”的争论,偶尔夹杂一条“有没有人觉得真果粒”变味了,结果图片上却是对家的优酸乳果粒。
一旦撕开一点发现端倪的口子,就会注意到伊利、蒙牛的互相“致敬”,已经渗透到全线产品中。

实际对消费者来说,日常买这些乳饮零食,谁是原创谁在跟风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味道和价格没明显差别,没人会特意追究买的什么牌子。
夏阳从小吃伊利“巧乐兹”,现在碰到打折的蒙牛“随芯脆”也会顺手买点,目的总归都是吃里面那块巧克力。
在冰淇凌层面,伊利和蒙牛大有一副“反正你我是一辈子的仇人”的样子在做产品。
伊利做“冰工厂”系列,蒙牛就做“冰+”,连口味都直接1:1照抄,反正“伊利心情”长得就像“绿色心情”的双胞胎。冰淇凌市场是先有“玉米香”还是先有“玉米棒”,老冰棍到底谁家先一步推出,这些等等全都是缠绕不清的糊涂账。
加上近乎复制粘贴式的外包装,两大乳饮巨头,以小学生抄作业式手法,和赌博的心态,来考验消费者在线下冰柜里买东西的时候,究竟先拿起哪一款。

由于两家都算得上是国民品牌,两家也自然各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有几款冰激凌作为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从小吃到大。
同时,这部分消费者才算得上真正的老吃家,能在不留神买下后,靠味蕾分辨哪个才是赝品。
小时候吃了多年5毛钱的小布丁,长大后误买成一整箱伊利版本后,只剩欲哭无泪。
想买伊利的“小雪生”,在便利店的冰柜里看到雪人图案的冰淇淋,就直接抓起来付款,没想到撕开以后不是慈眉善目小雪人,开盲盒式买了个对家的阴湿男鬼。

就这样,在包装与产品的无限趋同之中,两大巨头的商战,最终演变成一场对消费者眼力与记忆力的持久考验。
与此同时,竞争的本质也开始发生了偏移,是否能中伤对家尚未可知,消费者却在这一次次的辨认和误购中,遭受到了实打实的愚弄。
这场乳业巨头对市场份额的蚕食,结果变成了以考验消费者作为胜利与否的考量。

一定要追着对手吗?
分不清伊利、蒙牛的消费者,对买错这种行为相对宽容,在于牛奶、冰淇淋等产品,价格本身并不太高,因此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不太在乎其中的品牌对错。
但是,从外观包装上的种种相似,不难看出伊利、蒙牛这两个乳业品牌,自身都存在着某种焦虑。
对于蒙牛来说,前总裁卢敏放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蒙牛销售额、市值,均达到千亿元的“双千亿”目标。但如今,这两个目标蒙牛都没有达成。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蒙牛实现营收415.67亿元,同比下降6.95%;而从2024年全年来看,蒙牛实现营收886.75亿元,同比下降10.09%;
另一边,从市值方面来看的话,如今蒙牛总市值约为558亿港元,折合512亿人民币,仅为“千亿”目标的一半。
多年前定下的两个目标,目前看来一个都没实现,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蒙牛不得不做出改变,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换帅。
2024年3月,高飞接任卢敏放,成为蒙牛新一任CEO。这位“老蒙牛人”刚一到任,就在业绩说明会上,给出了一体两翼的经营策略:在主营业务之外,发展创新业务和国际化业务。
不仅如此,在销售部门历练多年的高飞,还把身上的营销基因,注入到了公司的经营之中。
2025年春节期间,电影《哪吒2》大放异彩,蒙牛第一时间与《哪吒2》合作,电影上映后短短10天,联名款产品就在单一线上渠道,取得了超过1200万元的成绩。

除了一把手的更换之外,2024年5月,庆力军接任陈朗,成为蒙牛新的董事会主席;到了2025年9月,蒙牛原CFO陈平接近退休年龄,沈新文接任执行董事、副总裁及首席财务官。
同时,相关消息还显示:蒙牛的公关部门,正在进行人事调整,等到人员全部革新之后,蒙牛就完成了全部部门的改朝换代。
蒙牛的焦虑,主要来自其经营情况;而伊利的焦虑,则似乎与行业趋势有关。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伊利实现营收617.77亿元,同比增长3.49%;实现净利润72亿元,同比下降4.39%;如今总市值约为1724亿人民币。
可以看出,不论是营收、净利润、还是市值,伊利都已领先蒙牛一个身位,它还有什么值得焦虑的呢?根源也许在对未来的迷茫。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乳制品市场零售规模,达到5216.7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5966.6亿元。
而从中国奶类产量来看,2024年中国奶类产量4156万吨,相比2023年的4281万吨,减少了125万吨,为近7年来的首次下跌。
数据表明虽然中国的乳制品市场,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但也已经趋于饱和,伊利想要扩大优势并非易事,只好研究蒙牛的畅销品,并进行一些“微创新”。
“镇定剂”该怎么吃?
不论是对于蒙牛还是伊利,一味的焦虑都不能解决问题,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好长板,可能才是企业的破局之道。
举例来说,蒙牛的液态奶方面具有优势。仅在2025年上半年,液态奶业务就实现营收362.62亿元,占整体营收比例的77.4%。
对比今年同期的伊利,液体乳业务实现营收361.26亿元,占整体营收比例的58.3%,不仅没有与蒙牛拉开差距,反而在营收上略低于对方。
这其中,“特仑苏”作为蒙牛的门面产品,2021年就实现了300亿元的销售额,并在蒙牛的整体营收中,长期占据约三成比例。
凯度数据显示:蒙牛的“特仑苏”,在中国高端常温白奶市场,大约占有53%的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一名。
另一边,从蒙牛的国际化战略来看,蒙牛不仅实现了产品走出去,还能在当地市场生根发芽。
蒙牛旗下的“艾雪”冰淇淋,在印尼市场年营收超20亿美元,在印尼冰淇淋市场市占率第一;在菲律宾和越南市场上,“艾雪”冰淇淋如今市占率为第二名。
更加关注自身经营情况的蒙牛,需要用“新长板理论”为自己加分;已经成为行业一哥的伊利,则需要考虑乳企之外的身份。
2025年5月,伊利与同仁堂合作,推出了多款健康功效奶粉,涉及血糖改善、骨骼养护、气血调理等多方面,将“药食同源”的理论贯彻实施。

同样在今年,伊利还与恩和生物联合,成立了合肥伊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合成生物领域的开发,为自己的跨界新赛道进行尝试。
从伊利的动作可以看出,在乳制品行业面临增长瓶颈时,伊利没有继续死磕,而是将其在乳业内的优势,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结合,并以此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两家在经营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些焦虑,但在具体的发展方向上,双方都没有因为外界干扰,而乱了自身的阵脚。
企业经营是场马拉松,调整好呼吸、步伐的跑着,不必太盯着对手的状态,应该专注于自身的种种感受。毕竟,够大的市场,足以容纳双雄的发展。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