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侦探”包拯“养成记”:明朝人脑洞真大,包青天竟上九天捉妖

《包青天》剧照
如果要问在中国古代的官吏之中,哪一位在当今社会最广为人知,我猜想包拯包大人如果排在第二位,恐怕就没人能排到第一了。这主要归功于近几十年来影视剧的持续影响,那个额头上长着月牙、脸色黝黑、断案公正无私的“包青天”形象,可以说是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不过,在这种深入人心的印象背后,其实也带来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就像明代的张岫曾经提出的那个问题一样:“宋之名臣彬彬其盛,何独公之名愈久愈彰;开封府尹二百余人,皆当世名贤,何独公有庙象,愈远而愈企人之敬仰也哉?”说得没错,北宋王朝号称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朝廷里出名的政治家数不胜数,比如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人,无论从官位高低还是当时的影响力来看,都比包拯要大,那为什么偏偏是包拯,最后成了老百姓心中那个崇拜不已的“青天”偶像呢?“包青天”这个深入人心的符号,到底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它在历史长河中又经历了哪些演变和发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些话题。
一、历史上的包拯
咱们要想说清楚包拯形象的演变过程,就必须找到一个讨论的起点。这个起点,自然就是历史上包拯本人的真实样貌。毕竟,无论后世如何演绎包拯的形象,历史上那个实实在在的包拯,才是所有变化最初的源头。
根据史料记载,包拯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惠安县的县令,也在京城做过级别不高的官。包拯的父亲非常疼爱这个儿子,并且为他提供了优良的教育。所以,像后来小说里编造的,说包拯因为相貌丑陋而被父母嫌弃甚至虐待的情节,在真实历史上是完全没有的。同样的道理,从流传下来的包拯画像来看,他那黑色的面庞和额头上的月牙,很明显也是后代文人墨客们的艺术加工。

包公画像
包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27年考中了进士。但他考上之后,因为需要在家附近照顾年迈的父母,有将近十年的光景没有到外地去做官,这也为他赢得了“至孝”的好名声。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在父母先后去世并守孝期满之后,才正式踏上仕途。
这之后,包拯的官场生涯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担任过各种职务,从地方上的知县、知州、各地负责监察和财税的转运使,到朝廷里的监察御史、御史中丞、三司使等等。当然了,他整个仕途里最出名的一段经历,还要数从嘉佑元年(1056年)到嘉佑三年的这不到三年时间里,代理并执掌开封府的时期,也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里最熟悉的那个“开封府尹包大人”了。

金超群版的包青天是荧幕经典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看一下他的履历就会发现,从景祐四年(1037年)正式做官,到嘉佑七年(1062年)去世,在这长达二十五年的官场生涯里,他在开封府任职的时间实在算不上长。除了被派到外地任职的时间,包拯在中央朝廷担任的主要官职,其实是集中在御史(也就是负责监督百官的监察官员)、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以及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员这几个方面。而这些,才真正是历史上的包拯作为一名官员,其主要功绩所在的地方。反倒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那些断案故事,在他的实际政绩中,并不显得特别突出。
二、包拯形象由人到神的变化
后世我们所熟知的包拯形象,主要是在他历史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学作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再创作,才慢慢形成的。这其中,既有像文人笔记这种相对来说比较正式一些的书面文学,也有在街头巷尾的茶馆、戏园子里,以说书(话本)、唱戏(戏曲)等形式存在的口头文学。而要论传播的效果,那无疑是后者要强大得多。
从包拯还活着的那个北宋时代开始,他在民间的声望就已经逐步显现出被神化的趋势,而这个趋势,到了明朝的时候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
1、宋代文学作品中包拯的形象
实际上,当包拯还在世的时候,他在老百姓中间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宋史》里就有这样的记载:“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待制”是包拯曾经担任过的“龙图阁待制”这个官职的简称。在宋代的文学作品里面,包拯的形象已经有所体现。比如说,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记录过包拯审理案件的故事,南宋初年朱弁所著的《曲洧旧闻》里面,也记载过包拯弹劾国舅张尧佐的故事。这些文人笔记,大多是以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为蓝本,在里面加入了一定的文学性想象,这就让包拯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和丰满。但总体来说,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没有超出清官、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这样的范畴,相对而言还算是比较“正统”的。

影视剧中的包拯和宋仁宗
然而,在宋代那些茶馆酒楼的说书、唱戏里面,包拯的形象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神化的迹象。毕竟,这些说书和戏剧,它们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我们今天的影视剧一样,首要任务就是要吸引观众的眼球,所以在夸张和虚构方面就显得更大胆了。举个例子,在《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这篇话本故事里,就出现了包拯通过一个叫孙文的鬼魂连续三次现身、利用梦的启示以及破解“速报司”的一条谜语来破案的离奇情节,这就已经开始涉及到鬼神之类的超自然事件了。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能够反映出民间对于包公的崇拜,正在一步步升级。
2、元代包公形象的鬼神化
通常来说,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崇拜,其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往往源于一种现实中的缺失感。就好比一个人缺钱了就想发财,于是可能会去拜财神爷。而当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贪官污吏、压迫剥削、司法不公等等现象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去崇拜某一个清官的形象,希望他能够站出来为民做主,主持公道。毫无疑问,那个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元朝,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元朝贵族
在那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人们希望包拯包大人去惩治的,往往都是那些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和高官显贵,而真实历史上的包拯,显然是不具备这种通天的能力的。于是,在元代最为流行的元杂剧里面,我们就能看到,人们不断地将自己对于清官的所有美好期望,都投射到了包拯这个艺术形象身上。这就使得元杂剧里的包拯,不仅拥有了超乎常人的智慧,甚至还具备了能够沟通阴阳两界、操控鬼神的神奇本领。
有学者专门统计过,在现存的元杂剧剧本中(可以参考《全元曲》),以包拯为主角的剧目就有11篇之多。这其中,有5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述包拯如何运用非凡的智慧来断案的故事,比如像《智勘后庭花》、《智赚生金阁》等等。在这些杂剧里面,包拯通过破解字谜、设置精巧的圈套、制造矛盾冲突等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侦破案件,跟宋代的故事比起来,包拯的智谋水平可以说是有了非常大幅度的提升。

元曲:《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关汉卿)
与此同时,对于元代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所面对的“敌对势力”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强大到人世间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将他们打倒,必须要借助鬼神的力量才行。所以在元杂剧里,我们就看到包拯已经拥有了和鬼神进行交流的能力。比如说,在郑廷玉创作的杂剧《包待制智勘后庭花》中,包拯就对着一个叫翠鸾的女子的冤魂说:“兀那鬼魂听者,你去到黄昏插状来,咱两个白日里难说话”,这说明包拯不仅能看见鬼魂,还能跟鬼魂对话。在另一部杂剧《神奴儿大闹开封府》里面,也有神奴儿的鬼魂亲自跑到开封府来向包拯喊冤告状的剧情。
3、明代包拯形象神化的巅峰
明代可以说是包拯民间形象被神化的最高峰。如果说在元代,包拯的“鬼神化”主要还只是体现在他和鬼神能够进行交流这个层面上,那么到了明代的小说和戏曲里面,包拯的形象简直就跟“齐天大圣”孙悟空差不多了,那真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举个例子,在明代的许多作品里,包拯都拥有了一件叫做“赴阴床”的法宝。包大人只要往这张床上一躺,就能够自由地穿梭于阴阳两界,下可以到地府,上可以通达天庭。比如在明代的公案小说《包公案》里就有这样几个小故事:一个说有个叫潘宾的清官被奸臣陷害死了,正好赶上包拯坐着“赴阴床”去阴间审案,于是这个清官就当面向包拯诉说了自己的冤情(《忠节隐匿》);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五个老鼠精能够变化人形,在民间作恶多端,包公就躺在“赴阴床”上一直飞到南天门,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玉皇大帝,并且从玉帝那里借来了一只“玉面猫”下凡降妖(《玉面猫》)。另外,我们估计,这个情节很可能跟后来清代小说《三侠五义》里那个著名的“五鼠闹东京”的故事,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陈晓版《五鼠闹东京》
再举个例子,在明代的公案小说当中,包拯除了会断案之外,还增加了降妖除魔的本领!比如在《百家公案》里就有这么一个段子:话说某个地方有条白蛇修炼成精,包拯就联系了当地的土地神,设计了一个圈套困住了蛇精,最后由包拯亲手一箭把蛇精给射死了!类似的故事还有诛杀害人的妖妇、用剑刺死狐狸精等等。在《为众伸冤刺狐狸》这个故事里,包公把狐狸精抓住之后,亲手将其千刀万剐,可以说是非常暴力了!

09版的《包青天》中也加入过一些神怪元素
明代的公案小说,把包拯的形象进一步地神化,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包拯的崇拜在不断加深,而另一方面,其实也表明了某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发展到了它的极致。人们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神通和特异功能附加在包拯的身上,期望着他能够斩断人世间所有不公平的事情,这无疑也使得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看看小说里那个能够上天入地的包公,再回头看看现实世界里依旧横行霸道的贪官污吏,这其中的失落感恐怕也是在所难免的吧。
三、包拯形象由神向人的回归
其实,明代的公案小说,和我们今天的网络小说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商业化的产物。咱们看网络小说,其实也能发现这么一个趋势:一开始大家看那种主角无敌、一路碾压的“爽文”觉得很过瘾,但是看得多了难免会觉得腻,总想看点新的套路和不一样的脑洞。明代的公案小说,已经把包拯写成了一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了,那到了清代如果还这么写,估计读者们也早就看腻了。所以,清代小说中的包拯形象,反而出现了一种从“神”回归到“人”的趋势。
说到清代小说里的包拯形象,可能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那部《三侠五义》了。这部小说,实际上也是近些年来改编的各种影视作品中,包拯形象最主要的来源。那么,我们在《三侠五义》里面看到的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似乎又重新回到了他本来那个清官、能吏的样子了吧?单从小说情节来看,在很多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包拯破案所依靠的,不再是那些上天入地的神通,而是他自己的智慧,以及像展昭、公孙策,甚至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这些身边人的帮助。

剧版的《包青天》更多的还是团队作战
甚至在《三侠五义》这部小说里,包拯有时候也会受到别人的蒙蔽。比如说,在书中的第七十二回到八十四回,围绕着新上任的杭州太守倪继祖的相关案件中,实际上包拯就没有能够识破“北侠”欧阳春等人设下的计谋。当然了,那个案件的最终结局还是皆大欢喜的。
文史君说
包拯形象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历史上那个敢于直言进谏、擅长审理案件的原型,到后来被逐步地神化,再到清代和近现代又逐渐回归到人性化的过程。而这整个变化的脉络,实际上从最开始,就是截取了包拯原型中的一个侧面,也就是他断案的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和演绎的。从民间老百姓的需求角度来说,朝堂之上的谏诤离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而身边的地方官是否清正廉洁,则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感受到,也是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一位在历史上政绩更为全面的贤臣包拯,最终是以一个“判官”的形象,长久地留存在民间记忆里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翟玉英:《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包公案》、《百家公案》、《三侠五义》等。
(作者:浩然文史·文史君)



浩然文史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