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小城为何能手握全国茯苓70%的加工集散交易量,打造百亿产业链?

在湖南靖州举办的2025第四届全国茯苓大会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应用大会刚刚落幕。双会合一的盛况不仅集中展示了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完成了一次国家标准的“靖州发声”。

近年来,茯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尴尬的是,茯苓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长期面临着“标准缺失”的境地,除几个地方有团体标准外,国家级标准长期缺位。各地茯苓质量参差不齐,个别产品茯苓多糖含量波动幅度甚至达到了20%-50%,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此次大会正式亮相由靖州牵头起草制定的全国首个“国字号”标准《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与此前《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靖州鲜茯苓标准规范》《湖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茯苓》等,共同构筑从菌种、鲜茯苓、中医药、食品等一整套标准体系,标志着我国茯苓产业正式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靖州,一个藏于怀化深山的偏远之地,为什么拥有如此强大的行业话语权?

科技“尖刀”一往无前,小城也能当“龙头”

靖州茯苓的这份底气,来自千年道地药材的积淀和科技创新的永不止步。

“我们靖州茯苓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仙草’。”谈起靖州茯苓,这里每一位从业者都能如数家珍,“相传神农氏最早在此地松林中发现茯苓,并将其载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历代医典奉茯苓为中医方剂‘常客’,有‘十方九苓’之说。”

《靖州直隶州志》也有记载,明代中期,靖州人便已发现大量野生松茯苓并将其入药。

500

但真正实现现代化繁育则始于上世纪70年代——靖州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机构,成功选育出首代茯苓纯菌丝种“5.78”,彻底结束了依赖野生菌种的历史。

从此科技这把“尖刀”,一路披荆斩棘。

“5.78”退化,靖州就新培育出增产30%的“湘靖28”菌种,迅速推广至全国;2013年,靖州茯苓菌种更是首开“太空育种”先河,其适应性延伸至非洲,实现了“中国技术,全球共享”。

面对资源约束与气候变化,靖州突破传统依赖松树主干的种植模式,创新开发针对根、干、枝的差异化方案,形成亮蔸栽培、松木边角料捆把式栽培、袋料栽培等6种栽培法,将松木的利用率从不足50%提升至98%。

技术不断发展,还让靖州茯苓得以突破传统“同质化、低附加值”产品困境。

在大会展示厅,以茯苓为原料的面膜、精华霜、茶饮、糕点、多糖口服液刷新着人们的认知,线下网红店紧跟潮流研制的养生奶茶、茯苓螺蛳粉、茯苓咖啡,吸引人们打卡驻足,山林“土疙瘩”告别了单一的饮片形态,实现了价值的几何级增长。

500

据了解,补天药业推出的“茯苓多糖口服液”月销售额破千万;“茯苓面膜”已成功登陆欧美药妆连锁。靖州开发的包含“国药准字”“GMP认证”“国食健字”在内的药品、食品、美容化妆品、功能保健品等各类茯苓产品多达320余种,其中不乏抗癌、心脑血管等领域的全国独家新药。

技术“尖刀”一往无前,靖州茯苓逐渐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靖州成为茯苓菌种发源地、首创地,茯苓种子标准制定地,建成了全国首个茯苓菌种供应和技术推广中心,拥有省级创新载体9个、省级研发中心1个,获得专利23项、国家科技重大1项、省级一等奖1项。

500

凭借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靖州吸引了国药、重药、上药、修正等知名药企来此建立标准化种植(溯源)基地,带动补天药业、智美健康、清靖生物等70余家中药企业、800多户加工户入驻茯苓科技产业园,培育了1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15家规上加工企业,构建了集菌种选育、种植、初级加工、精深加工、技术推广、大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条。

这个茯苓产业集群也获评为“湖南省中小工业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园区综合排名由2016年全省第134名跃升至2023年的第29名。

目前,靖州占据全国80%的菌种销售量、70%的茯苓加工和交易量,“十方九苓,七出靖州”是全国茯苓产业最真实的写照。截至2024年,靖州茯苓全产业链产值达81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00亿元。

靖州,用实力证明了偏远小城也能当“龙头”。无论是作为全国茯苓大会举办地,还是此次牵头制定国家标准,都是对靖州在业内地位的认可。

500

此次大会开幕式,茯苓菌种选育繁殖研发专家实验室在靖州揭牌落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药种业、湖南医药学院等科研院所、企业与靖州县达成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将进一步推动靖州茯苓从菌种研究到产品加工全链条发展。

下一步,靖州当借助此次大会的契机,让“标准优势”变成“品牌优势”,助力靖州茯苓走向全国,链接全球。

标准引“苓”,从“靖州”走向“全球”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标准发布,靖州实现了从地方规范到全球准则的“三级跳”,有效拓宽了市场边界。

统一的国家标准,有助于跳出地域的局限性。此前因缺乏“国标”,各地标准不一,市场乱象频出。如今由靖州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出台,让质量评判有了统一标尺,靖州茯苓的品质优势也得以凸显。

500

靖州本就是全国最大的线上线下茯苓交易中心,链接全国大中型中药材交易市场20多个,拥有全国唯一的“茯苓价格指数”平台,每年有约4600万包茯苓菌种、10万吨鲜茯苓、6.2万吨干茯苓在此交易,日均交易量也多达200-400吨。“靖州标准”升级“国家标准”,茯苓产业又新添了一个强劲的引擎,进一步拓宽“靖州茯苓”品牌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在国际市场上,标准互认则成为叩开市场大门的钥匙。

曾几何时,青风藤被美国以含马兜铃酸为由列入贸易限制名录。中国专家团队花了5年时间联合国际专家攻关,证明其不含马兜铃酸,并制定了青风藤ISO标准。最终美国参照这个标准,取消了对青风藤的贸易限制。

“这是运用标准破除国际贸易壁垒的一个生动例证。”ISO/TC249/SCI主席桑珍在大会上分享道,“标准是跨越地域与文化的‘通用语言’”。

而茯苓这张“国际通行证”——《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也是由靖州牵头制定的,在大会现场首次以中英双语发布。这是湖南继青风藤之后,又一个“湘九味”“怀六味”中药材重点品种ISO标准,是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填补了湖南省道地药材国际标准制订领域的空白,也为茯苓出海提供了“规则保障”,助力靖州茯苓撬动全球市场。

如今,遵循国际标准的靖州茯苓远销欧美、日韩、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500

“靖州茯苓”的品牌价值也随之攀升。

作为全国茯苓产业的“风向标”,靖州茯苓本就头衔众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消费名品”。今年“靖州茯苓”又以313.86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2025《湖南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九,是十强中唯一的中药材品类。

不过,目前茯苓的“国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国际互认的标准也仅有作为中医药产品的1个,靖州想要实现“世界茯苓之都”的愿景,还需要继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构建覆盖种植、加工、贸易的全产业链标准集群,持续放大“靖州茯苓”品牌势能,方能筑牢“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的格局。

“茯”聚靖州,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当靖州茯苓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如何让这份百亿产业的“甜头”真正惠及百姓?

茯苓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特色农产业,而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民。

靖州的做法是,将道地药材的资源优势和靖州茯苓的产业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500

在靖州,茯苓产业直接带动了6万人余农户人均创收3万元以上,助力4100多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这背后是“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深度落地,将千家万户紧密联结在产业链上。以国苓科技为例,公司采用这种模式,在平茶乡、大堡子镇等2个乡镇设立帮扶车间,在团结村、高峰村等6个村建立合作社,创造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户均增收1.9万元以上。

从免费提供菌种、技术培训,到保价回收成品,企业为农户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彻底兜住了收益底线和品质标准。

500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国苓科技联合茯苓专业协会创建了“靖州茯苓工”特色劳务品牌,帮助5万余从业人员增产、增收。这一数据,在大会上更新到了全县30%人口。

同时,靖州还采取劳务合作、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入股分红等形式,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双赢。这种“靖州茯苓产业发展”模式还入选了国家发改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与产旅融合让生态价值进一步释放。

甘棠镇五里冲基地的“杨梅+茯苓”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双收”,松林下种茯苓每亩增收8000元;补天药业在马园万亩示范基地构建的“树上铁皮石斛、地表皇菊、地下茯苓”的立体种植体系,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更通过“中药材+林下经济+研学康养”的融合发展,构建起了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林下茯苓种植产值已突破15亿元。

500

随着“一园一平台两基地三区五中心”和“九大体系”建设推进,靖州茯苓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将进一步深化,这份百亿产业的“甜”,必将惠及更多百姓。

从“神农识药”的古老传说到“太空育种”的现代探索,从“深山瑰宝”到“世界名片”,靖州茯苓的蜕变之路,正是科技赋能、标准引领、产业富民的生动缩影。

站在“资源依赖”向“标准引领”的时代新起点,靖州正以此为核心引擎,助推怀化打造“中国南方中药谷”与“国际中药材集散中心”,让中医药在国际舞台释放更大的影响力。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