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的快手,又到“断舍离”时刻

AI视频赛道的战火再次点燃。
OpenAI推出Sora2后,Sora APP不再只是一款工具,更被解读为下一代AI社交网络的雏形,AI应用迎来新赛点。
大洋彼岸,Meta凭借AI短视频平台“Vibes”实现了用户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国内赛场同样硝烟弥漫,快手可灵2.5Turbo与阿里通义万相Wan2.5同日发布,开启国产AI视频“2.5时代”。
然而,市场对此似乎并不买单。10月以来,快手的市值下跌超过13%。这说明市场并不看好动荡的快手能赢下未来的AI视频与商业化之战。
尽管快手“可灵”已拥有超过2200万全球用户,但它的商业化成果并不能掩盖快手近期一系列人事变动带来的隐患。
近期,快手可灵AI技术负责人张迪转投B站,高级副总裁、本地生活业务负责人笑古退居二线,公司卡在国庆之前宣布了又一轮内部调整,让市场目光重新聚焦到商业化方面,认为公司在监管和增长压力下,开始战略重心的转移。
那么,这个被解读为“商业化大一统体系”的变动,能否让快手商业变现效率优化?承载着未来期望却挑战重重的AI业务,又能否成为一个足够坚实的新增长故事?
负重求变的快手
资本市场正在从AI的长期叙事中回过神来,重新审视快手的基本面。这家短视频巨头正面临着核心引擎失速的挑战,平台赖以生存的内容生态与商业模式,仿佛绑上了几根阻力带。
9月,平台因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等不良信息内容被网信办约谈,不久前还收到了8910万元的版权罚单。这种对灰色流量的依赖,本质是快手陷入了“要短期流量增长,还是长期健康但用户流失”的两难抉择。
问题在于,快手不惜牺牲“老铁文化”获得的流量,并没有带来多少商业回报,反倒是反噬来得很快。
增长乏力是快手眼下最直观的挑战。线上营销服务作为快手的收入基本盘,显露疲软,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仅8.0%,跌破双位数。这一切发生在平台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创下133.8分钟新高的背景下,高粘性并未有效转化为强劲的商业增长,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除了线上营销服务板块,电商这一第二曲线也迎来增长放缓和风险爆发的双重危机。
2025年第二季度,快手电商GMV为3589亿元,同比增速仅为17.6%。若将时间线拉长,疲态更为明显:其GMV增速已从2021年的78%逐年放缓至2024年的17%。电商增速的放缓,某种意义上是平台内容生态与商业模式的一种反馈。
快手起家的 “白牌商品扩张模式”风险正在集中爆发。平台上缺乏品牌背书、品控标准模糊的白牌商品长期占据销售主力,导致“低价引流-质量下降-投诉增多-再压价引流”的恶性循环。
9月,据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披露,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决定立案调查快手旗下全资子公司成都快购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快手小店”),指出直播电商行业存在“虚假营销、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

在几大核心收入来源陷入困境的时候,被视为新增长曲线的AI业务还没有成长起来。
2025年第二季度,可灵AI收入为2.5亿元,在快手当季350亿元的总营收中占比不足1%,反倒是同期研发开支高达34亿元。业绩会上,CFO金秉透露,可灵AI全年收入预计比今年初目标翻倍,但预计可灵AI相关的2025年Capex上的投入较年初预算也将翻倍。从绝对值来看,研发开支增长远超收入,快手需要持续为AI业务造血。
内容隐患与商业问题集中爆发,引发了快手对这一阶段发展的反思。业务多元化后,平台是否因为AI、电商、金融等分散了治理精力?被寄予厚望的新增长曲线可灵AI,商业化表现“远水难解近渴”,快手要如何保持增长势头?
快手开始重新分配精力和资源。
战略收缩:“中年人”寻找新节奏再出发
内容治理问题频发、电商信任建设艰难、AI商业化前路漫漫,增长压力之下,快手的内部组织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阵痛与重构。
首当其冲的是人事调整,继两年内数据平台负责人董西成、磁力引擎副总裁袁帅、安全合规线负责人余海波等离职后,“可灵AI”负责人张迪与本地生活掌舵者笑古在一个月内相继退场。

管理层的大变动,说明快手战略重心正在转移。
赶在十一前公布的那轮调整中,几个变化尤为关键:本地生活事业部更名为“生活服务事业部”,并与线索广告业务整合,转由刘逍负责,向高级副总裁王剑伟汇报;与此同时,原负责人笑古转任公司业务顾问。
部门整合与人事更迭,实质上是一次战略收缩与资源重置。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本地生活业务,从一个直接向CEO程一笑汇报的一级部门,降格为商业化体系下的二级部门。
显然,快手正试图结束过去多条战线并行、资源分散的“大扩张”模式,转向由王剑伟统筹的“商业化大一统”格局。
王剑伟自2022年11月起接管商业化,2023年11月接手电商,如今生活服务也纳入其麾下,这意味着快手的电商、生活服务和广告中台三大核心商业场景已全部由其统领。
这种权力结构的集中,说明快手希望将有限的资源倾注到变现路径更短、回报更确定的领域,提升公司商业变现效率。
毫无疑问,快手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节点,组织与战略调整是为了寻找不确定性中的新节奏。
当互联网行业的流量红利见顶,一家平台公司应如何分配其有限的资源?快手的答案是,从追求规模的“增量驱动”,转向提升效率的“存量驱动”。
然而,战略的聚焦必然伴随着代价。
在增长天花板隐约可见的当下,快手选择了深耕存量,加速变现,这无疑是一种更为务实的商业逻辑,但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其战略想象空间的收窄。
比如在代表未来的创新阵线上,AI军备竞赛白热化,任何关键人才的流失都可能拖慢脚步,甚至导致方向上的摇摆。
核心技术领袖是AI这场马拉松竞赛的关键。国外的Meta,国内的阿里、腾讯都在砸钱抢AI人才,而可灵AI此前技术负责人张迪的离职,以及整个公司近两年来超过十位副总裁级别以上技术高管的变动,让人担忧技术路线的连贯性与战略定力会受到影响。这或许也是股价下跌的关键原因之一。
可以理解存量时代深耕存量,是一个成熟商业体的理性选择,但大量技术人才出走后,快手能否在聚焦当下的同时,依然保持AI产品迭代与商业化的节奏?这才是市场最关心的事情:想象力。
“断舍离”时刻,路在AI新生态
今年以来,关于AI视频的故事是快手再次被市场追捧的核心原因。
然而,随着全球AI视频新一轮混战开始,快手的技术与产品优势正在被迅速抹平。
在众多AI应用赛道中,AI视频的重要性在于它关乎未来社交、娱乐乃至信息获取方式的塑造,视频化是互联网内容的重要趋势。
因此,AI视频生成技术正迅速成为中美AI竞赛的一个关键赛场,OpenAI的Sora2、Meta的Vibes等产品都瞄准了未来的内容与社交生态,国内阿里云、字节跳动的即梦AI等对手也在快速跟进技术。
面对有限的资源和高度的竞争,快手必须进行艰难的“断舍离”。实现AI的价值并非要在一场纯粹的“技术军备竞赛”中击败所有对手,而是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将人才和资金集中投向能最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并反哺主业的AI应用上。
快手选择将AI技术与自身独特生态相结合,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快手高级副总裁王剑伟在2025年磁力大会上提出了“生成新商业”,反映了快手战略转向的目的:AI不应只是独立业务,更要成为重构商业基础设施的核心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拥有2200万用户的可灵AI,价值不仅在于用户规模,更在于能否成为激活快手整体生态的催化剂。
目前,AI与短视频平台核心业务的融合已在两个关键路径上展现出潜力。
在内容创作端,AI正成为净化生态、提升内容质量的工具。
除了可灵AI以外,AI现阶段对快手整体业务发挥了更大作用。比如,OneRec端到端生成式推荐大模型,已在部分短视频内容推荐、消费场景中使用。此外,快手的磁力开创平台上线了AIGC产品工具“Kwali”,提供智能化生产能力,让用户可以一键生成高质量脚本、制作数字人视频,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获得更高品质的投放素材。

这种能力不仅提升了创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为内容合规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通过AI辅助内容审核和质量提升,平台可以从源头减少低质、不良内容的产生。
在电商经营端,AI的价值体现在提升转化效率和降低运营门槛上。
比如,AIGC 内容生成方面,通过AI、智能裁剪、抠图等技术优化商品图,相关商品的成交转化效率提升超过 10%。数字人直播平台“女娲”让商家可以24小时不间断开播,实时解答用户提问,大幅提升了直播间的转化率。
AI对内容和商业生态赋能价值持续释放,快手正通过AI重构商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可灵AI之外的方式更快产生商业效益。
缩起来的拳头,必然是为了更好地打出去。从本质上看,快手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型。它不再仅仅依赖流量贩卖的简单逻辑,而是通过AI技术重塑内容创作、分发、交易的全链条,构建一个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智能商业系统。
在席卷全球的AI竞赛中,这场全方位重塑的成效,将决定快手是逐渐被抹平先发优势的“普通”科技公司,还是在科技革命浪潮里崛起成为新巨头。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