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还是应该加强,特别是塑造道德观成型的小学阶段,尤其重要

【本文来自《女儿五年级,有点冷同学借她衣服穿说收两元,这怎么教育俩孩子,要不要告诉班主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件事儿,具体的场景、细节还不是很清楚。比如:这件衣服是从身上脱下的还是额外带的?是脱衣服的本身不觉得冷正好匀给别人还是宁愿自己冷也要给别人(挣两块钱)?两个同学平时的关系怎么样?是否带有某种玩笑的口吻?班上的风气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两块钱而不是小孩喜欢的零食或小玩具?等等等等。也不好怪家长考虑不周(少穿衣服),因为小学生活中,孩子们的很多行为和语言随意性很大,跑热了,衣服擦搞破了,文具弄丢了,卷子作业本弄脏了都是寻常事儿。对这件事儿不来不打算说什么。主要是看了高赞的留言,都是要钱和给钱是理所当然的意思。所以说几句。

    毋庸讳言,每个人都有自利的基因,都有自私的时候。但关于助人为乐、摒弃自私自利、友爱互助、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道德教育,还是应该加强,特别是塑造道德观成型的小学阶段,尤其重要!

    1、因为大众不是圣人,甚至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某种程度的自私自利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还在于程度的大小。小学阶段受此家庭教育,把人与人的边界感用金钱划得非常分明,摒弃共享互助、助人为乐的理念,甚至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灌输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强调不能吃亏(我曾经有个同事就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对社会向善向上的氛围建设固然不好,对其孩子的个人长远也未必有利。

    2、“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比如:家长和孩子从小把清北作为高考目标而努力,大概率是考不上的,但考个不错的一本却是个大概率的事儿。比如“黄赌毒”,即使严刑峻法也仍然有无法清除的灰色地带,如果像有些人建议的那样,既然无法根除,索性公开合法化管理,还能抽税。可以想见,合法后的“黄赌毒”必然不会安然若素,而是向“重新定义灰色地带”“政治黑金”“索取垄断和权力”的范围蔓延。

    3、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如果神性代表着:“无私、利他、同情、理性、无上的道德感”等,兽性(无贬义)代表着“反映生存本能的自私自利、攻击性、恐惧、贪婪”,人性无疑是两者的结合。基因自带的本能是不需要额外教育的,就像自由落体;而后天道德教育的功能不是提升凡人成为神成为圣人,而是拉住凡人的自由坠落防止其成为兽,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说白了,你按道德高尚的人的目标教育,成年后他也多半是个为自己打算多,为他人考虑少的普通人。只能“得乎其中”。

    4、小学阶段,处于一个人观念的成型期,两块钱是小事儿,扭曲的观念生根是大事。当从道德的童话世界进入复杂的成人社会,每个人在遵行自私自利的本能行事儿时,但有时也能所奉献;干坏事时,能有一丝“暗室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畏惧;说明还有道德绳索的拉扯。社会还有光亮。

    5、当人人都认为要(2块钱)钱有理,人人又在抱怨世风不古时,社会风气必然螺旋向下。

    6、要是我是家长处理这件事,我不会让孩子给这两块钱,会让孩子给对方些小零食啊、小玩具啊,表示一种受助后的感激回馈之情,这样也比钱能拉近距离。两者不同,给钱是买断,给东西是心意,心意的商品价值可高可低,但是一种交往开始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向“共享互助”“帮助和感恩”方向上引导教育。

    7、一家之言,不喜吻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