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际人才要精挑细选,不能什么阿猫阿狗都进来

  杨振宁先生逝世后,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视频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把中学生送到美国去读书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他认为美国社会是一个很放纵的社会,虽容易促进人个性的发展,但这种放纵往往走向极端。美国学校中吸毒的学生不在少数,年轻人若受这类同学的影响,很可能走向堕落,而这种堕落一旦发生便难以挽回——这是许多送孩子出国的中国父母未曾预料到的问题。

500

  杨振宁指导本科生。(图源:清华大学)

  杨振宁还指出,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出色的,适合大部分孩子成长成才。对于多半成绩在90分以下的学生而言,在中国接受教育比在美国更有益,能掌握更扎实的知识,养成更稳扎稳打的学习态度。他认为,一名较为优秀的学生,如果能在中国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再前往美国攻读研究生,这会是最接近成功的人生路径。

500

  2023年2月13日,海南琼中,在海南师大琼中湾岭实验学校,英语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图源:视觉中国)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杨振宁先生多次发表观点:当中国具备了科技发展所需的人才、训练、决心与财力后,必将在21世纪中叶前成为世界科技大国。笔者的观点与杨先生不谋而合,且背后的逻辑基本一致。

  过去几百年间,中国确实处于落后状态,主要原因是西方率先发展出工业文明,而工业文明相较于农业文明更为先进。在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提升军事实力方面,工业文明具有显著优势。

  西方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中国要学习工业文明,就必须向西方借鉴。在工业化早期,中国的创新能力自然不及西方,这就像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还没学会走呢,何谈奔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便西方自身的创新历程,也经历了漫长的学习阶段,没有谁能一蹴而就。英国崛起时,从荷兰汲取了诸多经验;德国崛起时,大量借鉴英法的成果,以至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经常骂德国人“窃取”技术;美国崛起时,全面学习英法德的先进成果,而当时许多欧洲国家还对美国实施技术封锁;日本崛起时,更是广泛吸纳欧美各国的经验。当一个国家的发展尚处于“小学阶段”,大规模创新便无从谈起。先向先进国家学习工业化经验,等基础扎实后再推进创新,这一过程符合客观规律。有些人持机械主义思维,无视这一规律,就认定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中国科技实力会永远落后。这种思维与逻辑显然存在问题。

500

  “叛徒斯莱特”在美国的纺织厂。《创新的黎明: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者、美国经济学作家查尔斯·莫里斯写道,“如果19世纪的美国发明了可窥视英国工厂的魔术望远镜,他们肯定会使用它”。他说的就是美国的“山寨史”,那时美国人特别热衷“山寨”英国纺织技术,而英国为了严密防范,则设下各种限制。

  杨振宁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中国与西方差距很大的年代,就断言中国有望在本世纪中叶前成为科技强国。如今,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一些成果彰显了国家的创新能力,人们说话也更有底气。但在当年中国还较为落后的时期,杨先生便能敢于提出这样的观点,足见其远见卓识,实属难能可贵。

500

  位于中国贵州的FAST望远镜鸟瞰。(图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不能仅凭局部表象就给这个国家下定论。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新需求会愈发强烈,笔者坚信中国人的创新才华定能充分迸发。

  从教育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基础教育仍需强调扎实的积累与学习,反对让孩子过早出国求学。这一观点与杨先生完全一致。中国古人传下的学习方法是有效的:学习本就是艰辛的过程,小时候下足“童子功”,通过反复诵读、多做练习来掌握基础知识,对后续发展大有裨益。教育应该循序渐进——高中阶段可初步培养创新意识;大学阶段需着力鼓励创新尝试;到了研究生与博士阶段,则要全力培育创新能力。

  有些人认为,美国自由主义理念下的教育——说白了就是"放养式"培养——才是正确的模式。笔者对此坚决反对。这种模式或许能让少数人脱颖而出,但大部分人最终可能会成为“废物”。笔者认为,美国的公立教育是彻底失败的:投入大量资金,却培养出一大批连药品说明书都读不懂的人,更无法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美国少数私立教育确实不错,与中国的重点中学类似,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明令禁止纹身、抽大麻等行为,学费贼贵,而且这类教育无法培养出大量产业工人。这也是美国制造业难以回归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今,美国只能依靠少数高端领域人才及引进国际人才,在高端产业寻求突破。

500

  (图源:纽约时报)

  展望未来,在人才竞争层面,中国实则比美国更具优势,核心就在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扎实根基。美国对国际人才的依赖度极高,但人才引进之路已显现诸多问题——人才来源便是首要难题。过去,美国从欧洲吸纳了大量人才,但如今欧洲面临严重的老龄化与人口萎缩问题,二战后老欧洲的优秀人才已被美国挖空了。真正的优质国际人才其实多在中国,而美国当下对中国人存在排斥心理,便将目光转向了印度。但印度自身正推进产业升级,同样急需本土人才;此外,印度人擅长制作PPT,实操能力却不如中国人,这对美国再工业化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实际上,美国从印度引进人才,很可能形成"双输"的局面。

  中国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如今不少人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实则这恰恰是中国教育的优势所在。让孩子在幼年时期通过反复诵读,将人类数千年积累的可靠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这种方式十分有益。基础扎实之后再谈创新,才具备可行性;脱离基础的所谓“创新”,很不靠谱。

  当然,中国并不排斥吸纳国际人才,但笔者认为,未来中国人才培养的核心思路应是“自主培育为主,引进吸收为辅”——引进人才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绝不能取代自主培养。引进国际人才必须精挑细选,不能什么阿猫阿狗都进来,更不能让外来人员冲击国内就业市场,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