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押注与宁德时代相反的技术路径,400亿市值的格林美任命19位副总经理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段楠楠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10月15日,为了推动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并减少资本开支,格林美决定对旗下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
过去几年,在新能源车持续爆发的背景下,格林美疯狂扩产三元前驱体材料产能,此外公司也在加大锂电池金属回收布局,公司产品出货量及营收快速上升。
但在磷酸铁锂电池挤压下,三元前驱材料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公司三元前驱体材料销量下滑。在此影响下,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经营利润表现并不理想。
在核心产品销量及价格双双下滑的背景下,格林美计划募资加大金属及锂电池回收产能布局。若能成功赴港上市,对于三元前驱材料收入下滑的格林美而言无疑是较大的利好。
1、核心产品收入下滑,利润增长靠金融工具投资
在“双碳”政策刺激下,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上升,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锂电池出货量也快速上升。
弗若斯特沙利文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锂电池出货量为262.7GWh,2024年上升至1386.1GWh,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1.6%。
锂电池最关键的零部件为正极材料,而根据金属元素不同,正极材料主要分为三元材料、钴酸锂及磷酸铁锂。
目前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企业,选择的便是磷酸铁锂电池。与宁德时代不同的是,格林美选择的三元材料。而三元材料镍、钴的占比要远高于锂占比。
由于自身钴、镍等原材料丰富,格林美发展之初便将三元材料定为发展方向。但由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将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主流电池,因此过去几年三元材料电池增速相较于磷酸铁锂增速极为缓慢。
弗若斯特沙利文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分别为1058.5千吨、1018.7千吨、1011.3千吨,出货量几乎没有增长。同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分别为1450千吨、1650千吨、2450千吨。
2025年上半年,三元材料电池装机量更是出现下滑。动力电池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三元电池装机量为55.5GWh,同比下降10.8%。而磷酸铁锂为244.0GWh,同比大增73.0%,进一步蚕食三元电池市占率。
在此影响下,格林美三元材料三元前驱体销量出现下滑。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三元前驱体销量为8.2万吨,2024年上半年则为10.17万吨。在此影响下,公司来源于三元前驱体收入也由2024年上半年的81.06亿元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67.96亿元。
由于销量下降,公司三元前驱体产能利用率出现下滑,2025年上半年该产品产能利用率为82.4%,2024年上半年则为106.8%。
产能利用率下滑带来的结果,便是该产品盈利能力减弱,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三元前驱体毛利率为14.14%,较2024年上半年的15.5%下降1.36%。在此影响下,公司整体毛利率也从2024年上半年的13.51%下降至12.48%。
因此,格林美实际经营利润并不理想。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实现营业收入175.6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13.91%。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与公允价值变动与投资收益有很大关系。
2024年上半年,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2.28亿元,2025年上半年则为-5969万元,较2024年上半年少亏超1.68亿元。
此外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涨,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投资收益高达1.66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超1.63亿元。这也意味着,仅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便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超3.3亿元。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此外,由于信用减值的冲回,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信用减值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7000万元。
仅此三项便为格林美带来近4亿元利润。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不足1亿元。
对此,「子弹财经」试图向格林美了解,2025年上半年,三元电池装车量同比下滑超10%,公司是否还坚信三元电池市场前景依旧广阔?
此外,公司三元前驱体销量下滑幅度远超行业下降幅度,是否意味着公司三元前驱体市场份额正在丢失?
公司利润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投资收益和坏账的冲回,实际毛利率正在下滑,公司有无其他策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截至发稿,未获得格林美回应。
2、电池回收产能严重过剩,公司仍募资扩产
除积极发展三元材料外,格林美还在积极布局锂电池回收及扩大旗下镍资源产量。2017年,在原先从事报废汽车回收的基础上,格林美新增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凭借此前在钨回收积累的技术优势,格林美在锂电池回收上优势较为明显。截至2025年6月30日,锂回收率>96.5%,镍钴回收率>99.5%,石墨回收率>95%,而行业平局锂回收仅为90%左右。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率的上升,动力电池退役量也在日渐增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约20万吨,2023年已增至51万吨,而2025年预计突破80万吨。
这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下,格林美也在加大动力电池回收工厂建设。截至2025年6月30日,格林美在国内建成6个动力电池回收厂,并在韩国、印尼、南非设立动力电池回收工厂。
(图 / 格林美官网)
在大规模铺设工厂的背景下,格林美金属资源也名列前茅。2024年公司镍回收量为2.03万吨,是国内最大的镍金属回收公司,钴和钨回收量分别为1.01万吨、0.65万吨。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回收规模合计为2.24万吨,同比增长37%。
此前,格林美曾表示,到2026年公司动力电池回收规模达30万吨。为此,格林美也在持续扩大废弃电池处理能力。此次IPO,格林美便计划募资提升锂电池回收处理产能,预计能处理10万吨废弃电池。
但与电池产能一样,目前电池回收也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研究机构EVTank与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实际回收的三元锂电池及废料为24.9万吨,磷酸铁锂电池废料为36.3万吨。
但全国156家白名单企业已建成的拆解名义产能高达379.3万吨/年。这也意味着,行业名义产能利用率仅为16.4%。目前,各大企业仍在扩大电池回收产能。如宁德时代便表示,计划未来将回收产能提升至100万吨。
这也意味着,有限的市场空间将被众多竞争对手所瓜分,格林美想要在2026年达成回收30万吨的目标并不容易。
作为重资产行业,电池回收工厂建设投资巨大。按照行业的常规工厂投资标准,一个10万吨电池规模的拆解厂投资金额约为10亿元。
而为了提升回收能力,近几年格林美也在疯狂融资。
Wind数据显示,近五年,公司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借款高达196.52亿元。在此影响下,公司资产负债率也从2022年底的52.7%上升至2025年6月30日的66.01%。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在行业极度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格林美仍斥巨资扩张电池回收产能,是否正确还需要时间验证。
对此,「子弹财经」试图向格林美了解,目前电池回收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极低,在此背景下,公司电池回收盈利能力如何?
在宁德时代等大型企业加大电池回收产能建设的背景下,公司又该如何开拓市场,避免被宁德时代等大型厂商挤压?截至发稿,未获得格林美回应。
3、一次会议23名管理人员变动,400亿市值公司任命19位副总经理
与其他电池厂商相比,庞大的管理团队是格林美的特色之一。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有1位总经理、7位高级副总经理以及11位副总经理。作为对比全球最大的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仅2位副总经理。
公司如此庞大的管理团队源于今年3月份的一次调整,3月20日,格林美公布董事会决议,一次性任命了23位管理人员。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其中公司创始人、实控人许开华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将此前11位副总经理的7人晋升为高级副总经理。此外,又新聘任8位副总经理。此外还聘任财务总监、内审负责人、证券事务代表。
如此大规模的高管变动,在A股历史上极为罕见,而市值仅400多亿元的格林美也成为A股历史上副总经理最多的企业之一。
从聘任的高级副总经理及副总经理来看,有不少人员负责格林美海外业务。如高级副总经理蒋淼还兼任日韩与欧美电池原料市场部总监。
高级副总经理彭亚光还兼任公司印尼青美邦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而副总经理王毅、许定邦、许鹏云3名副总经理直接负责格林美印尼业务。
从此次人员组成来看,也反映出格林美重点加码海外业务的决心。如在印尼,格林美已经建成共15万金吨/年镍资源产能,此外还在印尼总投资21.49亿元建设5万吨三元前驱材料。在韩国、南非等地格林美也有电池回收工厂。
在海外不断拓产的背景下,格林美海外营收占比从2021年24.82%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1.50%。此次IPO,格林美仍计划扩大全球销售及营销网络。任命海外业务的负责人为公司高级副总经理、副总经理也反应出格林美全球化的野心。
但即便如此,是否需要任命如此多的副总经理值得商榷。从组织架构来看,目前格林美不少高级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兼任的是公司部门总监及二级子公司负责人。
如副总经理宋巍是公司战略采购控制调度中心主任,华文超则是创新驱动管理中心主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部总监。而王毅、许定邦只是兼任格林美旗下公司的副总经理。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在其他公司,上述人员兼任的职位,只是大型公司的中层,但在格林美却大规模兼任公司高管。
对此,「子弹财经」试图向格林美了解,此次提拔的众多高管实际兼任的职位只是部门负责人及旗下公司高管,在其他公司只是中层,为何在公司会被提拔成公司高管?
全球最大的锂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仅有2位副总经理,而公司高级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却多达19位,为何公司要设置如此多的副总经理,是否会影响公司决策效率?
新晋升的高级副总经理与此次相比薪酬是否会有明显提升,高管过多是否会导致管理层薪酬明显上涨,从而导致管理费用大幅上升?截至发稿,未获得格林美回应。
对于格林美而言,其重金布局的三元前驱材料在磷酸铁锂的挤压下,销售出现下滑。重点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电池回收业务也面临惨烈的行业产能过剩冲击。在此背景下,公司大规模任命海外业务负责人担任公司高管,希望进一步提升海外收入。
在此背景下,格林美赴港IPO,希望募资拓宽海外销售和营销网络。但在公司核心产品三元前驱体销售下滑的情形下,格林美能否成功上市,「子弹财经」将持续保持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格林美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