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旅行者:不看关系看能力?不压榨?一个留美博士眼中的美国学术界
在我读博以及毕业以后工作的这些年,常常会与国内外的人士进行交流。许多国内人士听说我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都会感慨两句,大抵是“国内学术界太黑暗了,都是关系,不像国外,只看水平”“国内的导师都是压榨学生,让学生生不如死,国外就没有这种现象”,等等。其实也不奇怪,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那么往往会美化自己没有走过的道路,然后恨不得把大腿拍断,说:“当时我要是那样子就好了!”或者“都怪我生错了地方”等等。那么,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国学术界,真的如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吗?作为一个在美国取得学位的博士,导师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我就从我的角度来谈谈对于美国学术界的看法。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首先,在美国科学界并非只讲实力不讲关系,反而对于关系的追求,远超想象。申请美国大学或者研究生院,在学术界找博后或者教职,都必须提交至少三封推荐信。而推荐信,就是对关系最好的诠释。如果你能找到著名科学家来给你美言几句,那么即使你的硬指标并不足够硬,录取委员会的人也会对你另眼相看。如果目标学校有话语权的老师和你的推荐人有良好的关系,那么私下操作一下,录用是非常容易的。
数学家约翰·纳什在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时,他的老师给他写的推荐信,信中提到他是一个数学天才
或许入学对于关系的看重程度还没有那么高,那么在学术界找到一份工作,对于关系的要求,就近乎严苛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行走江湖,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名号。你得让圈内人士都认识你,这样以后申请各类基金成功率才会高,在找工作时学校才会觉得聘用你是合算的。而让大家都认识你的最好方法,一个是增加曝光度,一个是获得大佬的赏识,还有一个是进行广泛的科研合作。如何增加曝光度呢?那就得去各种场合交际和应酬。我自己在读博期间就多次跟着导师参与这样的活动,每到一处,导师都会先把我介绍给在场的各位圈内人士,然后我再自己介绍自己做了什么工作,然后大家一起聊天,吃饭,有时候还要喝两口酒,来增进感情。如何获得大佬赏识呢?那就更得依靠人脉了。我的导师是院士,她能接触到很多的大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索恩(Kip Thorne),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等大佬,都是她的朋友,而我也因此获得了和斯蒂芬·温伯格一起进餐交谈的机会。
斯蒂芬·温伯格,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弱电统一理论的提出者之一。他的工作迈出了寻找粒子物理大统一理论的第一步
广泛的科研合作,相信读过硕士博士的人都不陌生。一项研究,可能做的时候只有那么两三个人在干活;在讨论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导师介绍进来的人参与进来,给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到了成果出来需要发表的时候,这些间接参与者也会被列入到作者列表。现在大家都知道为啥很多文章作者列表那么长的原因了吧!当然,话也说回来,实力肯定是关系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实力,那么就算再怎么会搞关系,也是没办法混下去的,这一点不管在哪里,也都是一样的。
其次,导师压榨学生的现象,不管在哪里都存在。这一点上,看的不是国家,学校,学科,而是导师。在我读博时候,同一个办公室的一个同学,他的导师就非常压榨。压榨到什么程度呢?首先,每天他的导师会来办公室三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过来检查学生在不在认真干活。而且不仅仅工作日是这样,周末也是如此,只不过周末的检查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来完成的。其次,超长的工作时间。有一回我把东西忘在了办公室,就回办公室拿东西,结果赫然发现那位同学居然还在办公室工作。我看了一眼时间,当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而我还记得早晨九点,我到办公室的时候,他就已经到了。也就是说,他那一天至少在办公室待了14个小时。
我有另外一位同学,他在博士第一年就进入一个导师课题组开始做科研,结果一年以后就拿了硕士学位退学了。我很惊讶,一直在寻找他退学的原因。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和他同一个实验室的同学的作息,才恍然大悟。这位同学,每天八点到实验室,晚上十点才会离开,同样也是干满14个小时。他们在实验室,做的是体力劳动,比我们在办公室写写算算,敲敲键盘,还要累上好几倍。这样每天干14小时,难怪那位同学会受不了退学,但是同实验室的另一位,却这样坚持到了毕业。
那么,既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美国科学界还是能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呢?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一个字:钱。如果再详细一点说,那就是美国吃到了科学的红利以后,愿意对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持续不断地投入。二战之前,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欧洲。就物理来说,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两大基础科学发现都是在欧洲完成的。在那时候,很多美国学生要学习自然科学,目标都是前往欧洲的名校。
然而,随着二战爆发,欧洲陷入战火之中,大批欧洲科学家为了躲避战火来到了美国,其中就有20世纪最知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具有非常强的示范作用,很好地体现出了美国重视科学,重视科学家。在这批科学家的带动和倡议下,美国的科研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美国实施了秘密的曼哈顿计划,在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带领下开发出了原子弹,成为了战争结束的决定性因素。这波人才红利,最终转化为了技术红利,乃至于结束了战争,让美国政府意识到科学的重大意义。
1945年,奥本海默和美国军方代表在首次核试验后视察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核试验场地。可以看到用钢筋搭成的架起核武器的塔已经只剩下一个残破的基座了,可见原子弹的巨大威力。美国政府因此意识到了科学的力量
战后,美国总统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给当时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写了一篇题为《科学,无尽的前沿》(英文: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的报告。
万尼亚·布什所作的《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封面
在报告中,布什提议由政府提供科研经费,资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并且直接导致了后来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英文: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的成立。这种政府直接出资,由科研单位申请基金的模式,在当时实属首创。在此模式的激励下,美国各个部门都对于科学研究给予非常大的支持,例如美国能源部(英文:Department of Energy,简称DoE)有大量的经费给予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几大高能物理研究的重镇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等都是能源部资助的。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其命名是为了纪念发明了回旋加速器的欧内斯特·劳伦斯
而美国的很多富豪为了青史留名,也愿意对科研慷慨解囊。例如“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办了洛克菲勒大学;数学家,对冲基金大鳄詹姆斯·西蒙斯创办了支持科学研究的西蒙斯基金会,并成立了熨斗研究所。在如此海量的资源投入下,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资源投入,让很多科学家可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科研社区的不断成长和成熟,自然而然也会吸引到外国的科研人员。即使分蛋糕时没有那么公平,但因为蛋糕足够的大,每个参与者基本都能分到一些,所以“内卷”也就没有那么严重。很多冷门领域因此可以分到足够的资源,支撑起它们的发展和成长。科研是烧钱的游戏,没有钱就玩不下去。而美国,在钱这件事上拥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他们拥有秘密武器-美元。在美元的滋养下,美国的学术界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备的体系,支撑起他们对全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但是现在到未来,美国的财政也吃紧了,特朗普把大刀砍向科研投入。建立起一项制度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而毁掉它就容易多了。没有了财力的支持,美国的科研就会一直吃老本,乃至于最后慢慢地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