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女子申请育儿假遭拒,被领导讽刺去看精神科,日本网友都看傻了:公司没毛病!

这几年,全球都在流行一种叫“リボーンベビー(Reborn Baby)”的东西,翻译过来就是“重生婴儿”。别看名字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超仿真娃娃

但这个娃娃可不是普通玩具,它逼真到什么程度呢?血管、皱纹、头发根根分明,皮肤纹理细腻得和真人没两样,甚至上手触感也做得很到位。有人第一次看到,差点以为是真婴儿放在桌子上。

500

价格嘛,也挺魔幻:便宜的1万多日元就能抱回家,贵的能飙到十几万日元。要知道,有些娃娃艺术家甚至会手工一根根植发,整只娃娃像艺术品一样珍贵。

500

最早这些娃娃的主要用途,其实很正经——影视剧拍摄的道具。毕竟找个新生儿拍戏太难了,对宝宝也有风险。于是“重生婴儿”横空出世,导演再也不用担心小演员哭闹。

500

但问题来了:有些人,不仅仅把它当道具,而是当成“真孩子”养。


在日本、巴西,都有不少“娃娃妈妈”们,每天认真地给这些假娃娃洗头、换衣服,还会哄睡觉,甚至推着婴儿车出门遛娃。

当然了,路人看见婴儿车里是个假娃娃,表情大多是:???但这些“妈妈”完全不在乎,甚至还在社交平台上组团交流经验,分享“育儿”心得,氛围就跟真正的妈妈群差不多。

500

今年4月,巴西圣保罗还搞过一次线下聚会,几十个“娃娃妈妈”抱着娃娃合影,那画面你想象一下,气氛……说怪也怪,说温馨也温馨。


真正让人震惊的是,今年5月,巴西一位32岁的女子竟然为了照顾自己的重生婴儿,跑去公司申请育儿假。

结果可想而知:公司直接拒绝,甚至她的上司还当面建议她“去精神科看看”。

500

女子当然不干了,她说:“这是我女儿!你们不批准,就是对我母性的侮辱!” 然后一怒之下,还把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

不过戏剧性的是——她两天后就撤诉了。原因不明,可能自己冷静下来,或者被劝退了。总之,法院甚至没来得及开庭。

500


消息传到日本后,评论区简直炸开锅,网友们的反应可以总结成四个字:“太癫了!”

有人说:

“你用自己的带薪假陪娃娃,没人管。但育儿假?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毕竟娃娃不会哭、不会饿、不会生病啊……”

还有人语气比较温柔:

“我能理解,可能她经历过流产、失去孩子,用娃娃疗愈心灵,这没问题。但拿这个当理由休育儿假……确实有点离谱。”

500

也有网友调侃:

“那是不是以后爱猫爱狗的人,也能申请育儿假?毕竟他们也天天喊‘毛孩子’。”

更犀利的评论则直指社会风险:

“如果娃娃也能享受育儿假,是不是以后还能申请儿童津贴?那是不是和初音未来结婚,也能去登记?别闹了。”

一句话,日本网友虽然理解“治愈”心理,但对“福利制度被滥用”这件事,态度几乎一致——坚决不行。

500


其实重生娃娃的诞生,最初是挺暖心的。上世纪90年代,它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帮助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或者不能生育的人。抱在怀里时,那种治愈感和安慰,对他们来说有点像心理治疗。

后来,这类娃娃还被正式用于心理疗法,比如痴呆症患者的陪伴、老年人护理,甚至是流产后的情绪疗愈。

500

本意没毛病,甚至可以说很人性化。

但发展到今天,有人把它玩出了“无痛养娃”的思路:

喜欢小婴儿,却不想怀孕生子。

享受哄娃的甜蜜,但不想面对孩子长大后的教育、金钱、社会压力。

成本低,不哭不闹,还不会半夜叫你起床。

说白了,就是想体验当爸妈的甜,却完全不要苦。


但事情有时候会走向奇怪的方向。比如2022年,国外就有人直播“生下”重生娃娃,仪式感拉满,看的人目瞪口呆。

500

今年6月,巴西发生过一桩吓人的事:一名男子误把真婴儿当成假娃娃,竟然击打了孩子的头部。事后辩解说“我以为是Reborn Baby”。这下子,全社会都炸锅了。

还有一些人一开始以为养娃就像玩洋娃娃,后来才知道——真婴儿是地狱级副本:

睡觉不规律,晚上哭到天亮;

喂奶要随时待命;

洗澡穿衣全是战斗;

家务基本别想做。

跟“假娃娃”的安静可爱完全不是一个次元。

500


为了避免更多人钻空子,今年5月15日,巴西联邦下院干脆提出了一个法案:以后那些抱着假娃娃、想占老弱病残孕妇优先权的人,一律罚款。最高能罚到3万雷亚尔(折合约4万人民币)。

500

立法的态度很明确:你可以在家玩娃娃,但别拿它去占用社会公共资源。


说实话,重生娃娃这事,本身没毛病。有人觉得它治愈、有人当艺术收藏、有人单纯喜欢小婴儿的感觉——都挺好,个人选择,别人没权干涉。

500

但问题出在:一旦把这种虚拟的情感延伸到现实的制度福利,就会变味。

育儿假的存在,是因为孩子真实存在,家长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抚养。要是娃娃也算,那是不是以后宠物、甚至游戏里的虚拟孩子也能申请?这会彻底搅乱制度的初衷。

来源:日本这些事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