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因后果(之二)

原创:桅杆,原发于“走进历史的深处”微信公众号(2020年10月11日

前言:75年前的今天,志愿军30万将士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那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战略格局。数十万英雄儿女在异国的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挫强敌,一扫百年屈辱,为新中国打出了持久和平,为中华民族打出了生存空间。。那一代人,把几代人的苦都吃了,把几代人的血都流了。我们后人当永远铭记!今重发此文,谨以此文纪念那些最可爱的先辈们。

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

500

-----------------------------------

三、中国为什么要参战?

-----------------------------------

1、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反应:迅速、过度,政策明确

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美国即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谴责朝鲜侵略等3项决议,并明确要求各成员国须就朝鲜问题向联合国提供一切形式的援助。第二天,即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南朝鲜国作战。27日,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台湾港口,并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6月30日,杜鲁门下令美国陆军直接参战。7月7日,美国再次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又是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授权由美国组建“联合国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参加干涉朝鲜战争的各国部队,由美国指派指挥该部队的司令官,并授权该司令部使用联合国的旗帜。10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其起草的所谓"统一朝鲜"的决议,即“采取一切适当的步骤以保证全朝鲜情况的稳定”。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反应十分迅速、过度,政策也很明确:就是要运用一切手段,坚决保住南朝鲜,进而统一整个朝鲜半岛。

2、苏联对朝鲜战争的反应:匪夷所思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的反应令人匪夷所思。自1950年1月起,为了“抗议”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席位被台湾国民党政府继续占有,苏联代表开始缺席安理会会议。朝鲜战争在6月25日爆发后,苏联驻联合国大使立即向斯大林建议:苏联代表应立即返回安理会,以便行使否决权,反对联合国通过任何不利于朝鲜的决议。但这项建议被斯大林莫名其妙地拒绝了,从而使得上述由美国操纵的安理会各项决议得以顺利通过,为美国干涉朝鲜战争开了绿灯。苏联的政策或目的是什么,至今仍是个迷。这只能理解为:苏联既支持金日成发动战争,同时又默许美国干涉朝鲜战争,意欲北朝鲜在战争中失败。因为这样最符合苏联的战略利益,一方面可以把美国拖入战争,削弱美国国力,从而减轻苏联在欧洲与西方对峙的压力;另一方面,苏联可以名正言顺地在中国东北驻军,保住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同时将新中国长期置于苏联的“保护”之下。事后分析,斯大林设了一个精妙的大“局”,北朝鲜、美国和中国都在“局”中。

3、中国对朝鲜战争的反应:化被动为主动

中国是从新闻中得知朝鲜战争爆发的。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朝鲜战争的爆发又立即对中国造成了巨大伤害: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三天(6月27日),美国就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并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对台湾任何进攻。中国除了对美国的强盗逻辑表示抗议和谴责外,毫无办法。当时,中国处境极其被动:苏联一方面纵容北朝鲜发动战争,一方面又为美国干涉大开绿灯。在极其被动的局面中,中国为了防止战争失控而波及自身,并非一味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应对,加强东北边防并组建东北边防军,为朝鲜战争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了充分的准备,力图扭转这一困局,化被动为主动。

4、艰难的抉择:“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战局逆转:朝鲜战争开战之初,由于实力相差悬殊,北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三天(6月27日)即占领南朝鲜首都汉城,一个月时间(到7月底)即占领了南朝鲜90%以上土地和人口,把南朝鲜军队和美军逼到洛东江一线。但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战局发生逆转,朝鲜人民军的后路被切断,兵败如山倒。此后,朝鲜和苏联就通过中国外交渠道,试探中国出兵参战问题。如果说之前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到这个时候,中国参战问题就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了。

朝鲜求援:9月底,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在三八线完成集结,随时准备向北进攻。10月3日,北朝鲜紧急派内务相朴一禹将金日成和朴宪永(副首相兼外务相)联名、正式请求中国出兵朝鲜的求援信送达北京,面交毛泽东主席。信中写到:“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机,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环境险恶: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异常险恶。国际上,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进行围堵;另一方面,新中国虽然属于东方阵营,与苏联刚刚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但苏联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并不看好,且由于在东北权益问题上的交锋,对新中国也很不信任。在国内,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台湾和西藏还没有解放,剿匪、土地改革、经济恢复等任务十分繁重,百废待兴,困难重重,新生政权并不稳定。此外,对中国而言,东南沿海是最主要的贸易通道,由于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大肆骚扰和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巡逻,这一贸易通道已被掐断;东北是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一旦美军打到鸭绿江边,东北就将处于美军的炮火威胁之下。中国这两大经济命脉已经或即将处于危险境地。

实力悬殊:如果中国参战,直接对手将是美国。当时,中美双方在经济、军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经济上,以1950年为例,美国的钢产量为8772万吨,而中国只有60万吨,美国是中国的140多倍;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为2800亿美元,中国仅为466亿元人民币,美国是中国的28倍。军事上,美军一个军拥有75毫米以上火炮1428门,汽车约7000辆,坦克430辆;而解放军一个军拥有75毫米以上火炮仅198门,汽车约120辆,没有坦克;当时美军在朝鲜还有1100架作战飞机和300艘舰艇。此外,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火工业体系,而中国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挟二战胜利之余威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上将,1950年10月15日在威克岛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商讨朝鲜战事时,信心满满地说:“中国绝对不会参战,即使他们真的参战,我完全有能力将朝鲜战场变成人类最大的屠戮场”。

艰难抉择:收到朝鲜的求援信后,中央高层多次研究出兵朝鲜问题。10月4日、5日,毛泽东连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会上两种意见分歧很大:一种意见是积极主张出兵,另一种意见是主张暂不出兵。中国当时内战尚未结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与美国的国力相差太大,反对出兵的理由主要是担心打不赢,担心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出兵朝鲜被认为是毛泽东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两次决策之一。经过反复讨论、反复权衡之后,中央政治局最终统一了意见,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10月8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命令》,将东北边防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待令出动。基于当时中美两国实力悬殊,中央虽然决定出兵参战,但本着“不扩大”原则,期望把战争控制在朝鲜半岛范围内,并由此确立了“以打促谈、最终通过谈判解决半岛问题”这一军事政治相结合的参战策略。之后,由于苏联在是否派空军支援的问题上出现反复,在出兵的时机上又几经反复。联合国军越过三八大规模向北进攻以后,朝鲜战场的形势急剧恶化,10月13日,中央决定立即出兵参战,并电告正在莫斯科交涉空军支援及军事装备的周恩来。电报的结语是: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参战原因:在实力悬殊、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中国最终决定出兵参战,据分析有以下因素和理由:首先,中国已经面临紧迫的战争形势,越过三八线的美军很快会到达鸭绿江边,美军空军的炸弹已经多次落到东北境内,中美必有一战。其次,既然必有一战,就面临战场和时机的选择问题,是在美军逼近中国边境时打、还是在远离中国边境的朝鲜半岛上打?相比而言,出兵朝鲜,在朝鲜半岛上打更为有利、更为主动。第三,从道义上讲,帮助北朝鲜是必要的,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北朝鲜给予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现在北朝鲜面临亡国危险并正式求援时,如果不给予帮助,在讲道义是站不住脚的,今后的中国将何以取信于世界?第四,在东方阵营和全世界立信立威,在东方阵营内,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是不是坚定盟友、敢不敢承担国际义务、能不能维护国家利益,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为了新中国自身的长远和战略利益,如果北朝鲜被占领,美军进至鸭绿江边并直接威胁东北,失去了战略缓冲、国力薄弱的中国将不得不请求苏军留驻东北,中朝边境将变成美苏直接对峙的前线,作为中国唯一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将永无宁日,中长铁路和旅顺口等权益也将无法收回。自17世纪沙俄时代开始,这个北方邻国从中国东北部夺走了大批领土,也一直觊觎东北,并为争夺这块黑土地不惜两次与日本开战。因此,出兵援朝不仅是抗美,也是为了在东北排除苏联势力。应当说,"抗美援朝"是手段,"保家卫国"才是目的。

-----------------------------------------------------------

四、中国参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

1、中国参战的底线:美军越过三八线

中国在什么情况下会出兵参战?这在中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北朝鲜的求援信中,都说的很清楚:美军越过三八线。如果仅是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仍属朝鲜半岛的内战性质,中国就不会出兵参战;而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北进,性质就变了,中国出兵参战的所有因素和理由就全部具备了。美军在仁川登陆后,中国政府多次公开声明立场: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否则中国要管。但美军把中国政府的声明当作一种弱者的“虚张声势”。10月2日,麦克阿瑟下达了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北进作战的命令。同一天,周恩来总理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再次向美国传递强烈警告: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2、参战名义: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政府出兵参战的决策形成后,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曾多次研究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并初步拟定了“支援军”的名义。在征求党外人士意见时,黄炎培先生认为:“支援军”就是政府派出去的,容易让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对美国宣战,提议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示不是中国政府跟美国宣战,而是中国人民志愿支援北朝鲜。中央采纳了这一提议,在10月8日将入朝参战部队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支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联合国军后来才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是临时性质的志愿者队伍,而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志愿军的番号。实际上,当时美国的重心在欧洲,不希望把过多的军力陷在朝鲜半岛,在政策上也不希望朝鲜战争扩大化。因此,也就乐意承认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名称。对于“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到是“不谋而合”。

2、挂帅人选:替补出征

东北边防军序列所属部队,都是四野主力,精兵强将。由谁来统帅这支百战雄师?应当说,统帅志愿军最理想的,首选林彪,其次是粟裕。就大兵团作战而言,俩人是我军经验最丰富的优秀将领,不分仲伯。而首批入朝部队均来自林彪任司令员的第四野战军,是林总一手带出来的精锐之师;林彪又长期在东北地区指挥作战,气候地理条件与朝鲜相近。所以,林彪兼得天时、地利、人和。但由于身体原因,林彪根本无法入朝指挥作战,中央才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但粟裕在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病复发,身体虚弱,也无法承担入朝统帅之任。最终,历史选择了彭大将军。中央军委10月8日在《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命令》中,任命彭德怀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帅志愿军入朝参战。其实,抗美援朝战争这样的硬仗,确实也需要彭德怀这样的猛将去打。

3、参战前的形势:朝鲜人民军已经失去战斗力

越过三八线: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后路被切断,损失惨重,溃不成军。在三八线以南作战的有7万多人民军,美军仁川登陆后陆续撤回到三八线以北的不到3万人,很多部队建制已经不存在,并损失了所有坦克、大口径火炮等重装备。极为可惜的是,中国成建制移交给北朝鲜的3个多师也损失殆尽。10月7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由于朝鲜人民军已经无力抵抗,联合国军基本上是向北“行军”。10月19日,联合国军占领平壤;11月21日,美第7步兵师第17团占领鸭绿江南岸的惠山镇,南朝鲜首都师、第三师团部分部队也曾抵达鸭绿江边。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的参战部队,除了美国海、空军及其他16国军队外,已经投入地面作战的美军计有:美第1骑兵师、第2步兵师、第7步兵师、第24步兵师、第25步兵师、海军陆战1师共6个师及第187空降团,另有美第3步兵师正在运输途中,于11月到达朝鲜半岛。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师级单位是诸兵种合成编制,正常编制人数是17000人,在战时补充部分美国和南朝鲜步兵并配属其他国家(英、法、土尔其、南朝鲜等)军队,人数一般达到25000人左右,人数规模虽低于志愿军的军级编制(40000人左右),但美军一个师即配有4个重炮营(105毫米口径及以上)、2个坦克营(130多辆坦克)及3800多辆汽车,其机械化程度和火力强度要远远超过志愿军的军级单位(重炮很少、没有坦克、汽车120辆)。因此,在朝鲜战场,美军的师与志愿军的军是同级别的独立战斗编制,且理论上前者的战斗力要远远超过后者。

4、中国参战:以打促谈,边打边谈

初战获胜: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38、39、40、42军同一天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等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地区。首批入朝部队共4个军以及特种兵部队近30万人。随即,第50、66军于10月底也开进朝鲜北部。当时的战场态势是:由于北朝鲜人民军已经失去抵抗,35万联合国军齐头并进,少数前锋部队直插鸭绿江边;相对于联合国军,首批入朝的志愿军在人数上也不占优势,更别说火力和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了。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遭遇一支营级规模的南朝鲜先头部队,随即发起攻击并予以全歼。志愿军其他部队也随即向当面之敌发起攻击,初战获胜。为此,中央决定将1950年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五次战役:志愿军10月25日发起的突然行动,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联合国军很快被驱逐至清川江以南。此为第一次战役,历时10天,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志愿军敢不敢打、能不能胜的问题得到检验,增强了部队与美军作战的信心。随后,志愿军有计划地后撤并隐蔽诱敌,同时紧急增调第9兵团入朝。待联合国军被诱至预定战场,于1950年11月25日突然发起大规模的反击作战。此为第二次战役,历时约一个月,志愿军收复平壤,进至三八线,取得了重大战果,扭转了朝鲜战局。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对三八线阵地上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占领南朝鲜首都汉城,并前进至三七线附近。此为第三次战役,历时约一周时间,摆脱了三八线的约束,粉碎了美国在联合国玩弄的停战阴谋以争取时间再次北犯的企图,进一步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经过连续三次战役,志愿军第一、二批入朝部队已经十分疲劳,人员和物资装备都亟待补充,因此在第三次战役后转入休整。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乘志愿军休整之机发动全线反攻。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入战斗状态,运动防御,边打边撤。此为第四次战役,历时近三个月,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联合国军第一次主动向志愿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志愿军在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兵员未及补充、物资供应不足的困难形势下,奋勇作战,最终将联合国军阻止在三八线南北地区,为后续部队入朝争取了时间。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再次从三八线发动全线进攻,向南推进了70--80公里至汉江南岸,于5月21日结束攻势转入休整。但摸清了志愿军“礼拜攻势”规律的联合国军于次日(5月22日)即在大批飞机的掩护下,以坦克集群为先锋,向开始休整的志愿军发动全线反扑。志愿军猝不及防,在意外出现的严重局面下,志愿军英勇作战,层层阻击,交替掩护后撤,至6月10日,终于将联合国军的攻势扼制在三八线南北地区,第五次战役结束。至此,历时7个多月、历经5次战役的运动战阶段结束,双方转入阵地战。

停战谈判:结过7个多月的较量,双方基本上摸清对方的底牌,意识到“谁也不能吃掉谁”。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志愿军开始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作战形式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攻防战。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建议朝鲜交战双方谈判停火与休战。25日,中国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美国以总统杜鲁门发表政策演说的形式,几乎同时表态支持马立克的建议。30日,联合国军总司李奇微正式提出双方举行停战谈判。7月1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合发表声明,赞成与李奇徵进行停战谈判的提议。1951年7月10日,双方首次会议在开城来凤庄举行,历时2年的朝鲜停战谈判拉开序幕。

以打促谈:停战谈判过程中,朝中方面提出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美方却以海空军优势要在地面上得到“补偿”为借口,要求中朝军队自当时战线后撤38~68公里作为停战的军事分界线。由于分歧无法弥合,首次谈判在8月上旬破裂,双方再次开打。随后,联合国军连续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企图从战场上得到在谈判桌上想要的东西。朝中方面坚持“以打促谈”的方针,坚决粉碎了美军的两次攻势,使战线始终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经过2个多月的激战,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有限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1951年10月25日,双方在板门店恢复停战谈判,但仍然是边打边谈,打打谈谈,持续了1年又9个月。期间,先后经历了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等大规模阵地攻防作战。尤其是联合国军在上甘岭的失败和惨重损失,使美国意识到战争再打下去毫无希望。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双方首席谈判代表、中朝联军的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的哈里逊美军中将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及临时补充协议,并于当天晚上10时生效。随后,停战协定呈送双方最高指挥官,即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美军上将分别签署。有意思的是:停战协定本应由四方签署,作为参战一方的南朝鲜却拒绝签字,叫嚣要继续“单独北进”。但在《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没有签字的南朝鲜在履行停战协定上却非常认真。

(未完待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