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暴涨50%,被称为预制菜之王,萨莉亚为何广受赞誉?

导语:萨莉亚为什么能一直受到用户的认可?

500

王剑/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出品

2025年7月,日本平价西餐厅萨莉亚公布2025财年前三季度(2024年9月-2025年5月)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暴涨50%,达到77.84亿日元。其中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亚洲分部贡献了超过七成的营业利润。

被称为“预制菜之王”的萨莉亚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收获了中国网友“它不嫌我穷,我不嫌它预制”的赞誉。

并且,成立至今超过50年的萨莉亚提价的幅度一直都很小。

从1979年一份“玛格丽特披萨”只卖380日元,如今依然只卖4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2元),仅从购买力来看,甚至还降价了。

这么长时间,萨莉亚为什么能一直坚持低价路线?

要弄清其中奥妙,就得从萨莉亚这个平价西餐品牌创立说起。

1

极致性价比:通胀时代的“消费锚点”

1967年,25岁的正垣泰彦在日本千叶县船桥市开了一家名为“萨莉亚”的意大利风味小酒馆。

500

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个濒临破产的小店会在半个世纪后改写全球平价西餐的格局。

开业初期的萨莉亚主打传统现做西餐,由于定价偏高,鲜有客人光顾,甚至一度陷入经营危机。

为了活下去,正垣泰彦只能尝试降价促销。

随着价格一路从五折到三折,客流逐渐有了起色,可直到店内的意大利面价格降至约150-200日元(约合当时人民币10元)时,店内才真正迎来客流热潮,前来品尝的顾客络绎不绝。

这段时间,虽然盈利有限,可客流的变化还是让创始人正垣泰彦感慨,“便宜的价格才是王道。”

此时已经是70年代初,日本餐饮行业受国际餐饮影响,正悄悄开启标准化浪潮。

正垣泰彦在跟风学习过程中,慢慢发现传统现做模式的食材浪费、人力成本高、出品不稳定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低价策略的最大障碍。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传统现场制作模式,不仅人工成本占比高达30%,甚至不同厨师做出的同款菜品口味差异显著。

于是,为了实现“低价且稳定”的目标,正垣泰彦开始学习快餐行业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尝试将部分菜品的前期处理环节转移至中央厨房,门店仅进行简单加热和装盘,建立了萨莉亚预制化模式的雏形。

虽然这一时期的萨莉亚尚未形成完整的预制菜体系,却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办法。

比如在食材采购上,萨莉亚放弃了零散供应商,转而与大型农场和加工厂直接合作,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在门店运营上,正垣泰彦提出“工时生产效率”指标,要求员工每小时创造5000-6000日元利润,甚至制定了“用抹布在桌上左右来回擦4遍”的标准流程。

这些看似严苛的规定,实则是通过流程标准化减少冗余动作,从根源上压缩成本,也给后续萨莉亚预制菜模式的推行提供了底层逻辑支撑。

不过,在随后“遍地是黄金”的日本经济泡沫年代,萨莉亚的平价策略并未赢得市场认可,只是一些低收入阶层果腹的首选。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失落期”,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大幅提升,萨莉亚终于迎来黄金发展期。

此时的萨莉亚已建立起初步的中央厨房体系,将焗饭、意大利面等核心菜品转化为半成品,通过冷链配送至门店进行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的萨莉亚已展现出对“透明化厨房”的早期理解,为其后来化解预制菜争议留下关键伏笔。

不同于当时部分餐厅隐瞒半工业化生产的做法,萨莉亚一直主动在店内明确标注菜品制作流程,让消费者了解到“部分餐饮环节由中央厨房完成”,毫不遮掩预制菜的背景。

在当时,这种坦诚的态度虽未成为核心策略,却已初步建立起消费者信任,为品牌发展带来良好的口碑。

萨莉亚迅速扩大规模,门店数量迅速突破100家,为后续全球化扩张奠定了基础。

2

透明化预制:用坦诚消解信任危机

2003年,萨莉亚悄悄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黄浦区开出第一家门店。

初入中国时,萨莉亚其实面临着双重挑战:

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西餐认知有限,普遍将其视为“高端消费”;另一方面,必胜客等品牌已占据中高端市场,客单价普遍在80元以上,萨莉亚若延续日本的低价策略,就不得不首先解决“低价与品质认知”的矛盾。

于是,开业初期的萨莉亚尝试对标必胜客定价,将意面定为18元,虽然价格已经比必胜客低了三分之一,可并没有得到中国食客的认可。

面对经营压力,正垣泰彦亲赴中国调研后发现,中国人判断东西贵不贵,会拿常见的3-5元瓶装饮料当参考,而不是像日本人习惯用超市的100日元便当(大约5元人民币)。

这里得解释下背景,2000年初的中国市场“瓶装饮料”是覆盖最广、消费频次最高的民生品类之一。

无论是街边小卖部、超市货架,还是便利店,3-5元的瓶装饮料(如可乐、果汁、茶饮料)几乎是所有消费者都能接触到“标准化消费”——学生、上班族、家庭客群购买时无须犹豫,也成为大众心中“日常小额消费”的默认标准。

于是,萨莉亚再次降价——将意面直接降至9-12元,并配合8元无限续杯的饮料组合。

果然,这个价格调整之后迅速点燃市场,单店客流量几乎翻了一番。

事实上,在当时国内普遍对预制菜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萨莉亚已全面推广了预制菜,并将其成本优势精准转化为消费福利。

随着中国市场的业务不断拓展,萨莉亚还在广州建立了第一家中央厨房,以实现核心菜品的标准化生产。

不同于日本市场的半成品模式,中国市场的萨莉亚还进一步简化门店操作,打造出“无明火、无菜刀、无清洗池”的“无水厨房”,单店厨房面积仅20平方米,不足行业平均水平的1/3。

500

这种极致简化带来的是成本上的巨大优势:企业的人力成本仅为同行的1/3,因为无须专业厨师,兼职员工占比超60%;后厨操作流程标准化,新人经过100小时培训即可上岗,大幅降低了培训成本。

可以说,从供应链到门店运营的全链条效率提升,萨莉亚让低价策略具备了可持续性,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立足的关键。

而在供应链建设上,萨莉亚也延续了“全链条把控”的策略,将预制菜的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

比如为保证肉酱意面的核心口感,以及降低成本,萨莉亚直接与河南、山东的番茄种植基地合作,定制高酸度番茄品种,大幅降低了采购价;牛肉则从澳大利亚牧场直供,省去中间环节后,才使得14元的肉酱意面既能保证分量,又能实现盈利。

数据显示,2009-2024年,尽管经历多轮通胀,萨莉亚的原材料成本占比仅从35.5%微升至35.55%,始终远低于西餐行业45%-50%的平均水平。

通过这种“上游定制+中央预制+门店轻加工”的模式,萨莉亚建立起难以复制的成本壁垒,拦住了很多觊觎这个赛道的竞争对手。

此外,萨莉亚也开始有意识地传递“预制菜属性”,以透明化消解潜在争议。

诸如在菜单上,部分菜品都有标注“冷冻半成品”字样;门店宣传语明确提及“9分钟上齐15道菜”,间接告知消费者其高效出餐是源于预制模式。

虽然这时的中国预制菜行业尚处于萌芽期,消费者争议较少,可萨莉亚的坦诚还是为品牌积累了早期信任,相当于提前打了“预防针”。

更重要的是,萨莉亚还以自己平价却优质的服务体验证明,预制菜并非“品质低下”的代名词,只要能实现价格与价值的匹配,同样可以获得市场认可。这种价值匹配的认知构建,也成为萨莉亚在日后抵御舆论风险的重要基础。

3

全链效率革命:“抠”出来的惊人效益

2013年后,中国餐饮市场迎来连锁化浪潮,预制菜应用日益广泛,但伴随而来的是争议不断的信任危机。

这一时期,国内部分餐饮品牌为追求利润,使用廉价预制菜却伪装成“现炒现做”,被曝光后很快就引发舆论谴责,让品牌形象受损。

在此背景下,萨莉亚反而将预制菜从“成本工具”升级为“品牌符号”,从“被动告知”升级为“主动展示”,反而通过透明化战略构建起独特的竞争护城河。

具体来说,萨莉亚通过信息公开的全面化,将店内菜单统一标注“中央厨房制作”“冷冻半成品”等字样,甚至在官网公开其中央厨房的运作流程和冷链溯源体系,让消费者清晰地了解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

其次是场景展示更为直观,消费者通过透明后厨设计,能直接看到店内员工从冷冻库取半成品、扫码加热、装盘的完整流程,彻底消除了“被欺骗”的顾虑。

当其他品牌还在为预制菜遮遮掩掩时,萨莉亚索性“打明牌”的策略,非但没有影响其销量,反而更成为其“加分项”。

在中国市场,这种来自消费者的信任也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

2013-2020年间,中国区营收年均增长率2013年约16%,2020年达22%;随着规模效应显现,净利润率也从不足10%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13%,超过餐饮行业5%-10%平均水平。

凭借坦承且优质的服务,使得萨莉亚的低价策略不仅更具说服力,也逐渐形成了“透明赢得信任,低价巩固市场”的正向循环。

另一方面,萨莉亚能始终保持低价,真正的奥秘在于其精细化的成本控制。

不过,萨莉亚的成本控制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偷工减料”,而是贯穿全链条的“效率优化革命”。

为了尽可能降低租金,萨莉亚的门店通常会选商场角落或地下室,使得店铺租金占比仅13%,远低于行业25%的平均水平。

而在供应链端,通过“直采定制+中央预制”实现规模效应,原材料成本占比始终低于行业均值,萨莉亚还巧妙地将食材通用率提升至75%,如将番茄同时用于意面、披萨和汤品,大幅降低了库存成本和浪费率。

500

不过,萨莉亚最核心的成本控制,还是其以“工时生产效率”为核心指标的经营宗旨。

网络公开资料显示,萨莉亚在某档采访中透露,企业经过精细测算,量化出员工每一秒的时间价值为“1秒=0.22日元”,节省下的每一秒都能直接转化为利润。

为此,萨莉亚成立了工作科学化部门,研究如何排除一切废动作,将省下来的每一秒,都直接变成看得见的利润。

以沙拉酱为例——市面产品需先摇晃3秒再倒,萨莉亚却专门定制了免摇包装,打开就能倒出,直接把3秒省掉。

这意味着,如果上一盘沙拉需要花3秒摇晃沙拉酱,那上100道沙拉,就需要用时300秒钟,合计5分钟。在萨莉亚看来,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被用于完成其他服务,提升整体效率。

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萨莉亚就通过“严丝合缝”的小时工排班、以及“兼职为主+精准排班”的模式为核心考核指标,要求员工每小时创造相应的利润,避免任何工时浪费。

正是通过这种全维度的成本管控,萨莉亚才能在保持低价的同时实现利润稳定增长。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萨莉亚的预制菜模式与高度匹配的消费需求。

通过分析全球1500家门店的销售数据,萨莉亚发现中国消费者的核心需求集中在三类场景:学生党追求“低价饱腹”,上班族需要“快速便捷”,家庭客群看重“品质稳定”。

为此,萨莉亚针对性地优化预制菜品:为学生党保留14元意面、8元畅饮等经典组合;为上班族推出“红酒+焗饭”的30元小资套餐;为家庭客群设计标准化的披萨、蜗牛等菜品,减少点餐纠结。

这种“预制菜特性+场景需求”的适配,让消费者忽略了“是否现做”,转而关注“是否满足需求”,从而实现了产品与市场需求的深度绑定。

极致效率让萨莉亚守住了低价,而对“确定性”的坚守与情感共鸣,则让品牌在消费波动期站稳了脚跟。

4

稳健的经营模式:用确定性和情感共鸣穿越周期

2021年后,由于疫情反复导致线下门店经营困难,食材价格上涨挤压利润空间,中国餐饮市场遭遇多重挑战。

甚至,之前少有人提及的预制菜,也因“科技与狠活”等话题达到顶峰。

但萨莉亚却在这一时期实现爆发式增长。此前在2024财年,其净利润已录得58%的高增长,而中国业务的营业利润更是同比大增38%,标志着预制菜已彻底成为其最强劲的盈利引擎。

萨莉亚这一阶段的成功,源于其模式与经济周期下消费心理转变的精准契合。

在日本,萨利亚的价格定位是:只需1000日元(约人民币48元)就可以享用一桌子的意大利美食。

而在中国,萨莉亚的目标是希望每个中国家庭都能在百元内,就可以品味到价廉物美的西式餐饮。

500

因此,2024年以来,为迎合中国市场需求,萨莉亚的预制菜体系迎来全面升级,进一步强化成本优势。

比如,为应对食材价格上涨,萨莉亚投资了约3000万美元在广州建设新工厂(预计2026年1月投产),借此实现核心菜品100%本地化预制,从而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和关税支出。

同时,萨莉亚也在悄悄优化预制菜的产品结构,淘汰了部分口感受影响的品类,重点推广油炸类、焗烤类等标准化优势明显的菜品。

数据显示,由于价格和口味优势,萨莉亚的炸虾、鸡翅等预制菜品的复购率达4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如果再深究萨莉亚净利暴涨的核心原因,也是迎合了当代年轻人面临工作压力和生活不确定性,对“确定性”的迫切需求。

由于采取直营模式,无论消费者走进哪家门店,6元的冰激凌、8元的烤韭菜、9元的蘑菇汤、15元的意面、20元的披萨……都是熟悉的味道,统一的价格。

这种平价体验不仅让年轻人满足口腹之欲,也丝毫不必在价格面前感到压力。

正如网友所言:“去萨莉亚吃饭,不是炫耀美食,而是通胀浪潮中依然能实现西餐自由”。

某种角度来说,这种“低价+尊严”的消费体验,恰恰精准击中了经济下行背景中消费者的需求痛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萨莉亚的成功,还在于打破了人们印象中西餐的“阶级感”,将餐饮消费升华为了情感体验。

传统西餐门店常以“高端装修”“高价定位”营造距离感,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可萨莉亚的门店装修虽保留西餐风格,却没有设置消费门槛,无论是月薪3000的打工人,还是带着孩子的家庭,都能轻松走进门店。

社交平台上,有很多网友分享过与萨莉亚相关的故事:有人提到“学生时代和同学凑钱吃萨莉亚,是周末最开心的事”;有人感慨“现在带孩子来吃,发现自己小时候爱吃的蜗牛,孩子也很喜欢”。

这种跨越年龄、场景的情感联结,让萨莉亚从“餐厅”升级为了“情感符号”,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的认同感,带来强大的品牌黏性。

因此,萨莉亚靠预制菜实现净利暴涨却无人责骂的现象,实际就是一场“诚信对赌”的胜利,其成功是成本效率、透明经营、需求适配与情感联结共同作用的结果。

5

挑战与启示:萨莉亚模式的边界与未来

甚至,当市场上关于预制菜的争议不断时,萨莉亚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推出“预制菜零售”业务,将炸虾、蜗牛等经典预制菜品作为商品出售,让消费者在家中就能还原餐厅味道。

这种做法看似“自曝其短”,实则强化了消费者对其预制模式的认知和接受度,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信任基础,也为品牌扩张打下基础。

截至目前,萨莉亚已在中国大陆拥有约500家门店,其中在广东拥有222家门店,数量仅次于日本,并制定了将中国门店规模扩大至1000家的长期目标。

500

不难看出,萨莉亚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在成本控制、透明经营、需求适配三大维度持续深耕的必然结果。

当行业都在产品口味、营销手段上内卷时,萨莉亚选择在运营效率上做到极致。它牺牲了菜品的灵活性和顶级美味,却换来了无与伦比的成本控制和规模化能力。而这种将内部效率转化为外部优势的能力,不仅为餐饮行业提供了预制菜标准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也给中国餐饮带来启发。

毕竟,在餐饮内卷的存量竞争中,真正的盈利密码从来不是“赚得多”,而是“少浪费”。当每一分成本都被用到极致,利润自然会水到渠成。

而在信息日益透明的时代,“坦诚”也能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菜单标注、透明后厨、流程公开、零售赋能”四步走策略,不仅化解了预制菜争议,更建立了深厚的消费者信任。

正如行业专家所言:“萨莉亚的最大资产不是预制菜技术,而是消费者的信任账户”。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萨莉亚凭借预制菜模式实现利润暴涨,但未来在中国市场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便是萨莉亚核心成本优势正被削弱,由于国内商业地产租金目前正在调整,如果所在购物中心上调扣点,其租金占比可能从当前的13%升至15%左右,可能会侵蚀掉部分利润。

其次,由于萨莉亚主要经营堂食,外卖业务占比仅6%,远低于行业28%的平均水平,难以契合年轻客群“外卖化”需求趋势,对其长期依赖堂食高翻台率的运营逻辑构成了不小冲击。

此外,随着米村拌饭、必胜客Wow店等中外品牌纷纷入局,其主打的30-40元价格带已变得异常拥挤,昔日的“品类红利”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比行业同类品牌的健康化尝试,萨莉亚高调宣传的预制菜模式也不断面临着高盐、高脂等质疑。

因此,萨莉亚下一步是如何把“成本优势”升级为“健康效率”,否则再雄厚的信任账户也会被透支。

但不管怎么说,瑕不掩瑜。

在餐饮行业从“效率战”转向“诚信战”的今天,萨莉亚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说明: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只要价格对得起钱包,坦诚对得起智商,效率对得起时间,消费者就会排队买单,替你说出那句“我不嫌它预制”。

而这,或许就是萨莉亚带给同行最珍贵的启示。

外文参考:

1、Saizeriya Co., Ltd. (2024).Consolidated financial results for the fiscal year ended May 2024[PDF].Saizeriya Investor Relations. https://www.saizeriya.co.jp/eng/ir/

2、Teikoku Databank, Ltd.(2023). Japan family restaurant industry analysis report 2023. Tokyo: TeikokuDatabank.

3、Tanaka, H. (2020). Supplychain management and central kitchen model in the food service industry:Lessons from Saizeriya. Japanese Management Studies, 15(2), 88-105.

中文参考:

1、红餐网:不再“洋气”的西式快餐,还能抓住国人的心吗?

2、红餐网:人均消费仅30多,却年入100亿元,萨莉亚意式餐厅凭啥?

3、槽值:“预制菜之王”萨莉亚,怎么就没人骂?

4、华人研究室:全是预制菜的“穷鬼”西餐厅,为什么没人骂?

5、新食材:“什么都没有”的萨莉亚,凭啥净利暴涨50%,大赚77亿日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