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实体经济开始反超德国
陷于困境的德国制造业正在以每月-4%--5%的速度下滑,其背后的原因远不止是三倍于美国和中国能源价格,更是德国整体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的欠缺,尤其是5G通讯网络,被政治操弄无法依托全球一骑绝尘华为设备,实现对欧美整体赶超引领。所以德国实体经济的效率尤其劳动生产率,开始越来越落后于被人工智能加持的美国,更因工会干挠无法并驾齐驱义无反顾无裁员增效的大陆,对生产制造领域的全面数字驱动自动化和面向未来全机器人的黑灯工厂。
鉴于大陆相关统计数据难以企及,所以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做了一个劳动生产率调研,对西方核心制造业大国,尤其是德国和美国做了一个横向对比,引起了主要商业媒体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就在六年前,德国的生产力还远远领先于美国。当时,在2019年,德国雇员每小时创造的商品和服务价值接近68欧元。而在美国,按今天的价格计算,只有66欧元多一点。自那时以来,大西洋两岸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到 2023 年,美国每小时创造价值达到 83 欧元,领先优势达到 3 欧元。去年,这种差距再次扩大——德国每小时创造价值下降,而美国则继续强劲增长。
麦肯锡咨询公司最近在多项研究中,深入探讨了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生产力问题。最新的研究报告刚刚发布,其结论令人感到担忧:欧洲和美国在经济进步方面差距越来越大。在过去的 25 年里,美国与欧洲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之间的生产力差距,已达到 33 个百分点。麦肯锡高级合伙人、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露丝·霍伊斯(Ruth Heuss)表示:“德国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其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旺盛需求,现在却面临着落后于人的风险。”
这项研究表明,这几乎适用于整个经济领域: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美国几乎所有行业的生产力增长,都至少与德国一样快,大多数行业甚至明显更快。只有在贸易和运输领域,德国公司在该期间的生产力增长超过了美国公司;而在工业领域,美国公司则远远领先于德国公司。在硅谷科技巨头主导全球的 IT 行业,这种差距更为明显:欧洲公司落后于人,生产力几乎没有增长。美国占优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总体而言,美国公司投入了更多资金用于机器和软件,从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麦肯锡早先的一项研究已经发现了另一个结构性差异:创造性破坏。麦肯锡研究员扬·米施克(Jan Mischke)评论道:“我们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大公司无法保持生产力提高改进,它们可能会萎缩或破产。”在这方面,德国明显不如美国那么充满活力——这解释了其生产力落后的原因。米施克列举了零售业的一个例子:美国大型百货连锁店西尔斯破产后,其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亚马逊所取代;由于亚马逊的生产力是西尔斯的五倍,这体现在整个美国的生产率改进统计数据中。米施克说:“为此,需要这些创新且快速成长的企业,而它们在美国更容易发展。” 米施克认为,美国的重组速度也明显快于德国,这归因于“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监管”,该监管“有时会限制企业应对新动态的灵活性”。与美国相比,这使德国的生产力增长损失了一个百分点。
单个企业对这些结构性差异的影响有限。那么他们能做些什么呢?麦肯锡顾问霍伊斯认为,人工智能(AI)的应用显然具有最大的潜力。尽管目前人工智能能否真正提高生产力仍存在争议,但霍伊斯明确认为,欧洲企业必须在这个领域更加大胆。“特别是在将生成性人工智能应用于所有业务流程方面,美国公司明显领先于我们。”Heuss 认为,其他方面也必须改变“思维方式”,德国公司尤其追求完美。“我们有时会陷入产品规格的困境。”这位顾问以电动汽车为例:“电动汽车真的需要设计成能够应对芬兰冬季零下 40 摄氏度的极端情况吗?”尽管如此,在多次与公司董事会成员会面后,霍伊斯觉得生产力问题又回到了议程的首位。“大多数公司现在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霍伊斯说。
孟凡辰博士2025年10月20日星期一于上海酒店阅读经济周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