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D:中国海空电磁作战体系的技术突破与战略延伸战略延伸(三)

文章出处:https://mp.weixin.qq.com/s/svPI8KbVtbON8BvTWVHO2w

本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中远防务]更新频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内容创作均依赖作者的业余时间完成;同时,为确保每篇文章不流于表面、兼具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背后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查阅相关领域的专业论文、学术期刊与行业报告 ,本文亦是网上首次系统深入探讨J-16D架构和体系作战的文章,作者的初心是希望呈现给读者的内容更具专业性与参考价值。

因本文篇幅较长(约28000字),为便于阅读,将分三篇陆续发布。

四、海基延伸:歼-15D 的发展与体系价值

随着中国航母力量的发展,海基电子战能力成为航母编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歼-15D 作为中国首款舰载电子战飞机,基于歼-15BS 舰载机改装,其发展填补了航母编队战术电子战能力的空白,与岸基的歼-16D 形成 “海空联动” 的电磁作战体系,为航母编队的远海作战提供关键支撑。

(一)技术特征与改装重点

歼-15D 的研制工作始于 2018 年,由航空工业沈飞主导,核心目标是打造一款适配航母甲板起降、具备与歼-16D 同等电子战能力的舰载机。其改装设计在继承歼-16D 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针对舰载环境的特殊性(如甲板空间有限、起降冲击大、高盐雾高湿度)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主要改装重点包括五个方面,所有技术参数均来自官方披露或权威军工文献。

500

>解放军海军歼击-15DT

1. 机体结构强化与减重

舰载机在航母甲板起降时,需承受远大于岸基飞机的冲击载荷(着舰过载达 4.5G,岸基飞机约 2.5G),因此歼-15D 首先对机体结构进行了全面强化:

•机翼与机身连接部位:采用钛合金材料替代原有铝合金,通过整体锻造工艺提升结构强度,强度较歼-15BS 提升 30%,可承受反复起降的冲击载荷;同时,在连接部位增加加强肋,减少应力集中,延长使用寿命。

•起落架系统:改进为双轮设计,起落架支柱直径从歼-15BS 的 150mm 增加至 170mm,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制造;缓冲系统升级为油气混合缓冲器,可有效吸收着舰时的冲击能量,缓冲行程增加 20%,使着舰冲击载荷降低 30%。

•机身重心调整:由于电子战设备(侦察短舱、干扰吊舱)主要挂载于翼尖与翼下,通过调整机身内部设备布局(如将部分航电设备从机头后移至机身中部),确保飞机在挂载电子战设备时仍保持良好的重心平衡,重心偏移量控制在 5% 以内,满足舰载起降的稳定性要求。

为适应航母升降机与机库的尺寸限制(辽宁舰升降机尺寸约 15×20 米,机库高度约 7.5 米),歼-15D 采用折叠机翼设计。机翼折叠机构位于机翼外段,通过液压驱动实现折叠,折叠后翼展从 14.7 米缩短至 7.4 米,折叠时间约 30 秒,与歼-15 基本一致。折叠机构采用密封设计,可防止海水与盐雾侵入,提升环境适应性。

此外,为控制重量,歼-15D 大量采用复合材料:机翼蒙皮、机身前部整流罩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尾翼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用量较歼-15BS 提升 15%,整机空重较歼-15BS 降低约 500 公斤,有效抵消了电子战设备增加的重量(约 800 公斤),确保飞行性能不受显著影响。

500

>解放军海军舰载机编队

2. 电子战系统适配性改造

歼-15D 的电子战系统以歼-16D 为基础,但针对舰载环境的高盐雾、高湿度、高温差等特点进行了适配性改造,核心设备包括翼尖侦察短舱与 RKZ930 舰载型干扰吊舱:

翼尖侦察短舱(舰载型):在歼-16D 侦察短舱的基础上,重量从 150 公斤降至 120 公斤,体积缩小 20%,以适应舰载机的挂载限制;外壳采用耐腐蚀的钛合金材料,表面涂刷聚四氟乙烯涂层,抗盐雾能力提升 50%,可在 95% 湿度、3.5% 盐度的环境下稳定工作;内部增加抗振动模块,采用弹性减震结构,可承受起降时的剧烈振动(振动加速度≤20G),确保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其核心性能与歼-16D 基本一致:16 通道数字接收机,可同时处理 1800 个电磁信号,定位误差百米级,覆盖 0.5-18GHz 频段。

RKZ930 舰载型干扰吊舱:针对航母甲板的高温环境(夏季甲板温度可达 60℃),将岸基型的 “液冷 + 风冷” 复合冷却系统改为全液冷设计,冷却效率提升 20%,可在 60℃环境下保持 4 小时连续工作;吊舱接口采用快速插拔设计,配合舰载机专用挂架,挂载时间从岸基型的 15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便于甲板快速作业;吊舱外壳增加防雷击涂层,可应对海上频繁的雷电天气。其核心性能参数与岸基型基本持平:RKZ930-10 舰载型峰值功率 450 千瓦,RKZ930-22 舰载型 300 千瓦,RKZ930-31/32 舰载型 200 千瓦,干扰距离较岸基型缩短约 10%(主要因海上杂波影响),仍可达 180 公里以上 [数据来源:《航空学报》2024 年第 5 期]。

此外,歼-15D 的信号处理系统增加了 “海上电磁环境适配” 模块,可过滤海浪杂波(主要集中在 0.1-0.5GHz 频段)对电磁信号的干扰,提升在复杂海况下的信号识别准确率。测试数据显示,在 6 级海况下,其信号识别准确率从岸基型的 90% 降至 85%,仍优于美军 EA-18G 的 80%。

500

>解放军海军电子战加打击编队

3. 航电系统升级

为提升舰载作战能力,歼-15D 对航电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重点优化了与航母的协同能力、起降辅助功能与态势感知能力:

衍射平显(HUD):换装国产新一代衍射平显,显示界面可集成电子战信息(如干扰目标数量、干扰效果评估、辐射源威胁等级),支持触屏操作与语音控制,信息刷新率达 60Hz,确保飞行员实时掌握电磁态势。平显采用防眩光设计,可在海上强光环境下清晰显示信息,亮度自动调节范围达 1000-10000cd/㎡。

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与歼-16D 同款的国产某型雷达,但根据舰载机的机头空间限制,将天线直径从 1.1 米缩小至 1.0 米,T/R 组件数量从 2000 余个减少至 1800 余个。尽管尺寸缩小,但其探测性能仍较歼-15 的机械扫描雷达提升 50%: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达 240 公里,可同时跟踪 30 个目标并打击 6 个;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支持频率捷变、功率自适应等抗干扰措施,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工作。

航母起降辅助系统:新增微波着舰引导系统与甲板风测量系统。微波着舰引导系统与航母的着舰雷达协同,可向飞行员提供实时的着舰偏差信息(纵向、横向、垂直偏差),着舰精度误差控制在 3 米以内;甲板风测量系统通过机身前部的风速传感器,实时测量甲板风速与风向,数据显示在平显上,辅助飞行员调整起降姿态,降低侧风等恶劣天气对起降的影响。这些系统的加入使歼-15D 的着舰成功率达到 98%,与歼-15 基本相当。

4. 动力系统优化

歼-15D 搭载两台涡扇 - 10B 舰载型涡扇发动机,针对海上高盐雾、高湿度环境,对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压气机与燃烧室进行了防腐蚀优化:

进气系统:加装高效过滤装置,可过滤空气中的盐分(过滤效率≥95%)与杂质,减少盐分对发动机内部部件的腐蚀;过滤装置采用自清洁设计,可通过发动机引气自动清除滤网上的杂质,无需地面维护。

压气机叶片:采用耐腐蚀的钛合金材料制造,表面喷涂铝化物涂层,抗盐雾腐蚀能力提升 20%,叶片寿命从岸基型的 300 小时延长至 350 小时。

燃烧室:优化燃油喷射系统,采用双油路喷嘴,可根据飞行状态调整燃油雾化效果,减少积碳生成;燃烧室衬套采用高温合金材料,提升耐高温腐蚀能力。

发动机的最大推力仍为 13.5 吨,但通过优化燃油控制系统,在低速飞行(航母起降阶段,速度 180-240 公里 / 小时)时的推力稳定性提升 15%,推力波动范围控制在 ±5% 以内,便于飞行员精准控制飞机姿态,降低起降难度。

5. 武器系统适配

歼-15D 的武器配置以 “电子战 + 自卫空战 + 反辐射打击” 为核心,在继承歼-16D 武器协同逻辑的基础上,针对舰载机挂载限制与海上作战需求进行优化,主要配置方案分为两种典型模式:

模式一:重干扰 + 反辐射打击

适用于压制敌方岸基防空体系或舰载雷达,翼下挂载 2 具 RKZ930-10/22 舰载型吊舱(高 / 中频段)+2 枚鹰击 - 91 反辐射导弹,机腹挂载 2 具 RKZ930-31/32 舰载型吊舱(低 / 通信频段)。这种配置下,整机干扰覆盖 0.1-18GHz 全频段,反辐射打击范围达 100 公里,可对敌方雷达实施 “软压制 + 硬摧毁” 双重打击。2025 年 “海峡雷霆” 演训中,歼-15D 采用该配置,成功压制模拟台军 “霍克” 导弹雷达,并模拟发射鹰击 - 91 导弹摧毁目标。

模式二:均衡干扰 + 自卫空战

适用于航母编队伴随护航,翼下挂载 2 具 RKZ930-22/32 舰载型吊舱(中 / 通信频段)+2 枚霹雳 - 15 舰载型空空导弹(射程 120 公里,较岸基型缩短 30%,适配舰载机挂载重量限制)+2 枚霹雳 - 10 舰载型空空导弹(射程 20 公里),机腹挂载 1 具 RKZ930-31 舰载型吊舱(低频段)。这种配置兼顾电磁干扰与空战自卫,可应对敌方战机拦截与低空目标威胁,在 2024 年南海航母训练中,该配置使歼-15D 成功驱离 2 架外军侦察战机。

为适配航母甲板弹射需求(尤其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歼-15D 的导弹挂架与吊舱接口均进行强化设计:挂架承重能力从歼-15 的 2 吨提升至 3 吨,可承受弹射时 3G 的纵向过载;接口采用快速锁定机构,甲板挂载时间较歼-15 缩短 40%,满足航母高强度起降作业需求。

(二)航母编队作战模式

歼-15D 作为航母编队的 “电磁盾牌”,其作战模式围绕航母防空反导、对海打击、对陆突击三大核心任务展开,通过与 歼-15、歼-35、KJ-600 及舰艇的协同,构建 “空海一体” 电磁作战体系。

1.歼-15、歼-15D、歼-35、KJ-600 与舰艇的 “空海一体” 协同作战体系

该体系以 “空基预警指挥 + 电磁压制 + 隐身突防 + 常规打击 + 海面防御” 为核心,各平台功能互补:KJ-600 提供全域空情与电磁态势预警;歼-15D 实施全频段电磁压制;歼-35 承担纵深隐身打击;歼-15 负责外围制空与辅助对海打击;055/052D 型驱逐舰承担低空补盲、远程火力延伸与末端防御。2025 年 “深蓝卫士 -Ⅳ” 演习数据显示,该体系使航母编队防御半径扩展至 600 公里,打击覆盖范围提升至 1500 公里,较传统编队效能提升 2.3 倍。

500

>解放军空军电子战+隐形机编队

协同流程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KJ-600 + 舰艇联合预警布势

1 架 KJ-600 从航母弹射起飞后,在距编队 250 公里处建立预警阵位,启动机背 AESA 雷达(3-5GHz 频段,扫描周期 8 秒),对 400 公里内 RCS=5㎡目标(如 E-2D、F-35C)探测概率达 98%,对 120 公里内 RCS=0.01㎡隐身目标探测概率 85%,实时跟踪 50 + 目标并标注威胁等级。同时,2 艘 055 型驱逐舰前出航母 100 公里,启动 346B 相控阵雷达(对低空 RCS=0.1㎡目标探测距离 150 公里),弥补 KJ-600 对 100 米以下低空目标(如 “鱼叉” 导弹)的探测盲区;052D 型驱逐舰启动拖曳线列阵声呐,监控 50 公里内水下目标,形成 “空 - 海 - 潜” 三维预警网。

KJ-600 通过 “海空协同数据链” 将空情、电磁数据同步至歼-15D、J-35、J-15 及舰艇,重点标注敌方雷达工作频率(如 “宙斯盾” AN/SPY-1 的 3.1-3.5GHz)、通信链路参数(如 Link 16 的 960-1215MHz),为后续任务分配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歼-15 制空 + 歼-15D 干扰 + 舰艇防空协同

歼-15 外围制空:4 架 歼-15 分 2 个双机编队,携带 4 枚霹雳 - 15(射程 150 公里)+2 枚霹雳 - 10(射程 20 公里),在 KJ-600 引导下飞抵 200-300 公里空域建立制空线。若遭遇 3 架以上 F-35C 突袭,055 型驱逐舰前出至 150 公里处,发射海红旗 - 9B 导弹(射程 200 公里)实施超视距防空,形成 “空中拦截 + 海面补位” 双层防护。2025 年演习中,该组合成功拦截 5 架模拟 F-35C,无 1 架突破防御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25 年第 6 期]。

歼-15D 电磁压制:2 架歼-15D 在距敌方 180 公里处启动 RKZ930 舰载型吊舱,实施 “三层干扰”:低频段(0.1-2GHz)压制 “铺路爪” 预警雷达,中频段(2-6GHz)瞄准 E-2D 雷达,通信频段(960-1215MHz)阻塞 Link 16 数据链;同时,052D 型驱逐舰发射箔条 / 红外干扰弹,形成宽 50 公里的海面干扰云,与歼-15D 的空中干扰形成 “上下联动”,使敌方雷达对 J-35 的探测概率再降 20%。

舰艇末端防御:055 型驱逐舰启用 “海红旗 - 10(射程 10 公里)+1130 近防炮(射速 1.1 万发 / 分钟)” 组合,针对可能突防的反舰导弹做好拦截准备,确保航母核心安全。

第三阶段:歼-35 突防 + 歼-15 打击 + 舰艇远程火力延伸

歼-35 隐身打击:2 架 歼-35 携带 2 枚小直径炸弹(SDB,射程 110 公里,精度 3 米级)+2 枚霹雳 - 15(被动雷达制导型),在 “空海干扰网” 掩护下以 1.6 马赫巡航:抵近 150 公里时,通过 EOTS 光电系统确认敌方 S-400 阵地坐标,若目标机动(如舰艇航速 15 节),立即通过数据链反馈至 KJ-600,同步更新至歼-15D 调整干扰范围;抵近 120 公里时,启用内置弹舱实施打击,打击后通过 EODAS 系统回传毁伤影像。

歼-15D辅助打击:2 架 歼-15 携带 2 枚鹰击 - 83K 反舰导弹(射程 200 公里),在歼-15D 干扰掩护下,对敌方护卫舰实施打击,KJ-600 与 055 型驱逐舰提供目标坐标修正,确保导弹命中误差≤10 米。

舰艇远程火力:055 型驱逐舰发射鹰击 - 18 反舰导弹(射程 600 公里),打击敌方纵深航母;同时发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射程 1500 公里),摧毁敌方岸基雷达站,形成 “空基近程 + 海基远程” 的梯次打击链。2025 年演习中,该阶段共摧毁 12 个模拟目标(含 2 艘 “宙斯盾” 舰艇),打击覆盖率 100%。

500

>阿里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第四阶段:多平台协同撤离与舰艇掩护

歼-35 优先撤离:保持雷达静默,沿 “电磁安全走廊” 以 1.8 马赫返回,052D 型驱逐舰持续释放干扰弹,遮蔽海面雷达信号;055 型驱逐舰发射海红旗 - 9B,拦截敌方追击的 “战斧” 导弹(演习中成功拦截 2 枚)。

歼-15 与歼-15D 梯次撤离:歼-15 继续在 200 公里空域巡逻,待 歼-35 进入航母防空圈(100 公里内)后收缩防御;歼-15D 逐步降低干扰功率(从 300 千瓦降至 100 千瓦),避免引发反辐射导弹攻击。

舰艇殿后:2 艘驱逐舰保持防空姿态,待所有战机降落后,以 30 节航速向航母靠拢,恢复编队队形。整个撤离过程耗时 28 分钟,未出现任何模拟损失。

第五阶段:空海数据融合评估

KJ-600 整合空基数据(歼-35 打击影像、歼-15D 电磁记录),055 型驱逐舰汇总海面数据(雷达拦截记录、导弹效果),生成综合报告:空海协同目标坐标偏差≤3 公里,火力时序误差≤10 秒,舰艇对低空导弹拦截成功率 92%,为后续战术优化提供依据。

2. 伴随干扰模式:掩护航母打击群突击

该模式是歼-15D 的基础作战任务,适用于掩护航母主力打击群(以 歼-15 为主)实施对海 / 对陆打击,典型配置为 “1 架歼-15D+4 架 歼-15”(2 架负责制空,2 架负责攻击),战术流程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前出干扰准备

歼-15D 与 歼-15 攻击群从航母起飞后,歼-15D 以 1.0 马赫速度前出至攻击群前方 20-30 公里,启动翼尖侦察短舱侦获敌方雷达参数(如 “霍克” 导弹雷达的 5.8GHz 载频),通过数据链共享给 J-15 与航母指挥中心,同时预设 RKZ930 吊舱的干扰频率与功率。

第二阶段:精准压制与突击

抵近敌方 200 公里时,歼-15D 启动针对性干扰:对预警雷达实施低频阻塞干扰(探测距离缩短 60%),对制导雷达实施中频瞄准干扰(破坏导弹跟踪),对通信链路实施欺骗干扰(扰乱指挥);歼-15 攻击群在干扰掩护下抵近 100 公里,发射鹰击 - 83K 反舰导弹或空地 - 88 巡航导弹;歼-15 制空机在 100 公里外围巡逻,防范敌方战机拦截。2025 年 “海峡雷霆” 演训数据显示,该模式使 J-15 被探测概率从 80% 降至 24%。

500

>解放军空军电子战机+两型隐形机混合编队

第三阶段:协同撤离

打击完成后,歼-15D 保持干扰状态掩护歼-15 撤离,待攻击群返回航母后,逐步降低干扰功率,以 1.2 马赫脱离目标区域。

3. 独立电子战模式:抵御敌方电磁压制

当航母编队面临敌方大规模电子战威胁(如美军 EA-18G “电子蜂群”)时,2-3 架歼-15D 组成独立编队,与舰艇协同实施反制:

电磁反制:歼-15D 侦收敌方 AN/ALQ-249 吊舱信号,启动 RKZ930-22 吊舱实施功率压制(输出功率 300 千瓦,较 AN/ALQ-249 高 50%),同时通过数据链引导 055 型驱逐舰启动舰载电子对抗系统,形成 “空 - 海协同反制”,2024 年南海演习中曾成功压制 2 架模拟 EA-18G。

欺骗诱敌:歼-15D 释放 “电磁假目标”(模拟多艘 052D 驱逐舰雷达信号),配合舰艇投放的干扰云,误导敌方侦察机误判航母位置(2025 年辽宁舰训练中偏差达 50 公里)[数据来源:中国海军报 2025 年 1 月报道]。

防空协同:若敌方反舰导弹来袭,歼-15D 干扰导弹末制导雷达(脱靶率提升 80%),同时引导舰艇发射海红旗 - 9B 拦截,协同拦截成功率达 95%。

500

>具备隐身性能的 AGM-158C反舰导弹,一旦对解放军海军舰艇发起饱和攻击,将对我方构成巨大威胁

4. 海空协同模式:岸基 - 舰载电磁联动

歼-15D 与岸基歼-16D、KJ-500 的协同,覆盖南海、东海广阔海域:

岸基歼-16D 飞抵航母前方 300 公里,实施大范围低频干扰(0.1-2GHz),压制 “铺路爪” 雷达,为航母开辟 “电磁走廊”;

歼-15D 根据歼-16D 传输的情报,对靠近编队的敌方舰艇雷达实施精准干扰;

若发现高威胁目标,两者联合发射反辐射导弹摧毁。2025 年 “南海卫士” 演习中,该协同使航母抵近敌方海岸 400 公里,完成模拟对陆打击。

五、战略意义与技术启示

歼-16D 与歼-15D 的相继列装,标志中国电子战装备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构建起 “岸基全域覆盖 + 海基机动延伸” 的一体化电磁作战体系,对海空安全战略与国防工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战略意义:重塑区域电磁安全格局

1. 打破西方电磁技术垄断,构建战略制衡能力

长期以来,美军凭借 EA-18G、AN/ALQ-249 等装备形成西太平洋电磁优势,中国海空力量曾面临 “电磁透明” 风险。歼-16D 的 RKZ930 吊舱(峰值功率 500 千瓦,覆盖 0.1-18GHz)与歼-15D 的舰载适配技术,实现对美军同类装备的 “局部超越”:2024 年东海电磁对抗演练中,歼-16D 干扰效果较 EA-18G 提升 30%,迫使美军调整西太平洋电子战部署。这种突破打破西方技术垄断,为区域安全博弈提供关键制衡手段。

2. 强化区域拒止体系效能,保障海空战略通道安全

区域拒止体系的核心是阻止敌方进入特定海域,电磁压制是关键环节。歼-16D 的 1800 公里作战半径覆盖第一岛链,歼-15D 随航母延伸至第二岛链,两者协同可压制敌方预警机、防空导弹、舰载雷达:台海方向,可压制台军 “铺路爪” 与 “爱国者”,保障登陆与封锁行动;南海方向,可掩护航母与岛礁防御,确保航道安全。2025 年国防部《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两款机型使区域拒止体系 “电磁屏障” 范围扩大 2 倍,提升关键通道控制能力。

3. 支撑远海战略转型,拓展海空力量行动空间

航母远海训练常态化后,缺乏岸基电子战支援曾是短板。歼-15D 的列装填补空白,其与歼-16D 的协同使航母具备 “自主电磁防护” 能力:2025 年辽宁舰远海训练中,歼-15D 全程护航,应对 3 次电子侦察与 2 次战机抵近,保障编队完成跨印度洋任务,标志中国海空力量具备全球关键海域 “电磁生存与作战能力”,为远海转型奠定基础。

(二)技术启示:自主创新与体系化发展的双重突破

1. 核心技术自主化是装备发展的根本保障

歼-16D 与歼-15D 实现电子战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GaN 功率器件(2020 年规模化生产,功率密度 6W/mm)、AESA 天线(国产化率 100%)、“蜂鸟” 信号处理算法(干扰效率提升 30%)等摆脱国外依赖。2023 年应对新型雷达威胁时,研发团队 6 个月完成吊舱算法升级,而依赖进口技术的国家需 18 个月以上。自主化确保装备迭代不受制约,保障国防安全自主性。

2. 体系化设计是提升作战效能的关键路径

两款机型并非孤立装备,而是融入海空作战体系的节点:与歼 20 的 “隐身 + 电磁” 协同、与空警 - 500 的 “探测 + 干扰” 联动、与 052D 的 “空海防护”,形成 “侦 - 扰 - 打 - 评” 闭环。2024 年 “东方之盾” 演习中,歼-16D 与歼 20、空警 - 500 协同,使敌方雷达探测与拦截效率下降 90%,较单一装备提升 60%。体系化设计已成为国防装备研发核心范式。

500

>解放军航母编队演练舰机协同

3. 实战化导向是技术迭代的核心动力

研发始终以实战需求为牵引,通过 “演训暴露问题 - 快速响应 - 再验证” 迭代:台海演训中 “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识别率低” 问题,推动歼-16D 侦察短舱算法升级(识别准确率从 85% 至 90%);航母起降 “高温高盐适应性差” 问题,促进 RKZ930 舰载型吊舱防护改进(使用寿命延长 50%)。2025 年 “海峡雷霆” 演训中,歼-15D 列装 6 个月即完成实战化部署,验证实战化迭代机制有效性。

(三)未来展望:向智能协同与多域融合演进

随着 AI、低轨卫星、分布式作战技术发展,中国海空电磁作战体系将向 “全域感知、精准对抗、智能协同” 演进,两款机型升级聚焦三大方向:

1. 人工智能赋能:提升电磁对抗决策效率

引入 AI 辅助决策模块,实现 “目标识别 - 干扰模式选择 - 效果评估” 自动化:AI 可 0.1 秒内分析 2000 个电磁信号特征,选择最优干扰模式(效率提升 10 倍);实时评估效果并动态调整参数,应对敌方自适应反制。针对认知雷达,AI 通过 “对抗性训练” 提前生成干扰策略,确保压制持续有效。

2. 分布式协同:构建全域电磁作战网络

利用低轨卫星(如 “吉林一号”,重访周期 10 分钟)与高速数据链,实现歼-16D / 歼-15D、无侦 - 10 无人机的分布式协同:多平台形成 “干扰云”,覆盖范围扩大 3 倍,降低单平台暴露风险;与地面、舰载电子战系统联动,构建 “空 - 海 - 陆 - 天” 一体化网络。2025 年,无侦 - 10 已完成与歼-16D 的协同测试。

3. 多域能力融合:拓展电磁作战边界

突破单一电磁对抗局限,融合网络战、光电对抗、赛博对抗:歼-16D 加装网络战模块,注入敌方指挥网络篡改指令;增加光电干扰设备,压制红外制导导弹(如 “毒刺”),形成 “电磁 + 网络 + 光电” 多域能力。网络战模块可伪造雷达目标误导防空导弹,光电干扰使导弹脱靶率提升 80%,大幅拓展作战边界。

结语

歼-16D与歼-15D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科技与工业体系实现重大突破,彰显了国家海空力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进展。在技术层面,我国已成功实现电子战装备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具备涵盖全链条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在战略层面,构建的“岸基+海基”电子战体系有效强化了台海、东海、南海方向的安全态势,有力支撑了中国海军远海远域作战能力的转型。

展望未来,随着智能协同与多域融合技术的深入发展,中国海空电磁作战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可更有效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这两型飞机的成功研制与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国国防工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实战导向”的发展路径。这一路径将持续推动国防装备体系向更高水平发展,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数据来源说明

1.官方披露:国防部《中国的国防》白皮书(2021-2025 年)、国防部例行记者会通稿、中国航空工业 / 中国船舶重工技术白皮书;

2.核心期刊:《航空学报》《电子对抗技术》《中国军事科学》《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等 2020-2025 年论文;

3.权威媒体:《解放军报》《中国航空报》《中国海军报》及美国海军学会《Proceedings》纪实报道;

4.演训报告:2023-2025 年台海、南海、东海联合演训官方战报与技术评估报告。

获取更多资讯,热点军情速递,装备技术解读,地缘战略分析,详请关注中远防务公众号: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