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不够用了

500

一米多高的铜线圈在车间里缓缓移动,而在芯片内部,铜导线则细到仅有发丝的数万分之一。从宏观到微观,这种古老的金属已成为现代半导体产业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全球AI算力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在鲜少被关注的角落,金属铜正带动一场资源革命。7月,特朗普宣布考虑对进口铜征收50%关税,引发美国铜期货价格一度飙升近10%。同月,普华永道发布报告警告:到2035年,全球约32%的半导体生产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的铜供应中断而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比例是当前水平的四倍。

铜,作为能源转型中不可替代的核心金属,正在悄然逼近“系统性短缺”的边缘。它不是“可能”出问题,而是“极有可能”成为2030年代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约束。在AI芯片性能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支撑其制造的铜资源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供应危机。

500

来源:IEA《2025年关键矿产展望》

风电的输变电系统、光伏电站的汇流箱、全球电网的升级改造、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与布线,每一项绿色能源领域的核心应用,都离不开铜的支撑。可以说,铜正逐渐成为制约全球绿色能源转型速度的“共同瓶颈”。

01

铜的不可替代性

在半导体领域中,铜主要被用于制造互连线路,即芯片内部数十亿根微型导线。这些纳米级的铜线如同芯片的“血管系统”,负责连接各个晶体管,确保电子信号在芯片内部高效流通。

铜之所以难以被替代,源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相较于传统的铝导线,铜线具有更高的导电性、低电阻、低丝状息和可接受的失配效应。

500

在室温环境下,铜的电阻率约为1.72×10^-8Ω・m,远低于铝的 2.65×10^-8Ω・m,这意味着电子在铜导线中传输时的能量损耗更低。对于 7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而言,铜导线可使信号传输延迟降低 15%-20%,这对追求极致算力的 AI 芯片至关重要,毕竟在每秒数十亿次的运算中,微小的延迟积累也会显著影响整体性能。同时,铜的抗电迁移能力是铝的 5 倍以上,电迁移是电流通过金属导线时电子与金属原子碰撞导致的原子位移现象,长期会造成导线断裂或短路,铜的这一特性可将芯片使用寿命从铝互连时代的 3-5 年延长至 8-10 年。此外,铜的高熔点(1083℃)与良好热稳定性,使其在电流密度达到 1×10^6A/cm² 时仍能保持结构稳定,而铝导线在相同条件下仅需 3000 小时就可能出现丝状熔断,这对高功率芯片的长期稳定运行尤为关键。

铜在半导体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离不开“大马士革工艺”(Damascene Process)的技术突破。这一借鉴古代叙利亚大马士革钢刀锻造技术的工艺,彻底解决了铜难以通过传统光刻工艺成型的难题。其流程首先是在硅晶圆表面沉积二氧化硅(SiO₂)或低介电常数材料(Low-k),形成绝缘层以防止不同导线间的信号干扰;接着使用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在绝缘层上刻出用于容纳导线的沟槽与通孔,沟槽宽度根据制程节点不同,可从先进制程的 3 纳米到成熟制程的 100 纳米不等;随后通过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在沟槽底部与侧壁沉积一层厚度约 5-10 纳米的铜籽晶层,为后续铜填充提供附着基础;再将晶圆浸入硫酸铜电解液中,通过施加电流使铜离子在沟槽内沉积,直至完全填满沟槽,形成初步的铜导线结构;最后使用含有研磨颗粒的抛光液,通过化学腐蚀与机械研磨的协同作用,去除晶圆表面多余的铜层,使铜导线顶部与绝缘层表面齐平,最终形成嵌入式的铜互连结构。

除芯片内部的互连线路外,铜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芯片封装环节,直径25-50 微米的铜键合丝用于连接芯片裸片与引线框架,相较于传统的金丝,铜键合丝成本降低 60% 以上,且导电性更优,目前已占据全球键合丝市场 70% 的份额,成为中低端芯片封装的主流选择,即便在高端领域,也有部分厂商开始尝试铜键合丝替代金丝以控制成本。作为芯片与外部电路连接桥梁的引线框架,通常采用铜合金(如 Cu-Fe-P 合金)制造,其导热系数达 380W/(m・K),可快速将芯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结构,避免芯片因过热导致性能下降。而对于高功率芯片(如 AI GPU),其热设计功率(TDP)已突破 1000W,散热底座与热导管需采用高纯度无氧铜(纯度 99.995% 以上)制造,利用铜的高导热性实现高效热管理,确保芯片在满负荷运行时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

02

AI浪潮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挤压

进入2020 年代,全球铜需求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电力、建筑领域的需求保持稳步增长,而 AI 算力与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发展,正在形成对铜资源的 “双重挤压”,彻底改写铜的需求逻辑,使得铜从传统工业金属向 “科技 + 能源” 双驱动的战略金属转变。

以英伟达H100芯片为例,其内部铜线连接长度已超过2公里,单颗芯片铜消耗量相当于传统电子设备的百倍。更颠覆性的是,英伟达GB200芯片已全面采用铜缆替代光模块,“铜进光退”成为行业新趋势。

GB200 NVL72在一个机架中配置了72个GPU,使用5000根NVLink铜缆进行交换机和GPU之间的连接,单台服务器中铜缆总长度接近2英里。使用铜而不是光学器件,可以为每个服务器机架节省20千瓦的电力。

据测算,一个10MW的中型AI数据中心仅电力线缆的铜消耗量就达上百吨,相当于数百辆新能源汽车的用量。

新能源汽车是推高铜需求的另一重要因素。从混合电动汽车到纯电动汽车,每一款车型的铜用量都在不断增加。

据行业估算,混合电动汽车的铜用量约为40公斤至60公斤,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约为60公斤,而纯电动汽车的铜用量高达80公斤至83公斤。大型车辆如纯电动大巴的铜用量更是高达224至369公斤。

500

制表:半导体产业纵横

03

最大威胁,是什么?

与需求爆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铜供应体系正面临“扩产难、运输险、气候扰” 的多重困境,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并非短期现象,而是由产业规律、地理格局与环境变化共同决定的长期挑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铜与锂、钴等“新兴金属” 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全球市场体系已高度成熟,这意味着新产能的释放需要更长的周期。从产业规律来看,一个大型铜矿从规划、勘探到正式投产,通常需要 15 年以上的时间,整个过程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勘探阶段需 2-3 年,可行性研究阶段需 3-4 年,矿山建设阶段需 5-6 年,投产与达产阶段需 2-3 年,矿山投产后需逐步提升产能,通常需要 2-3 年才能达到设计产能的 80% 以上。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的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处于建设阶段的大型铜矿仅有 12 个,预计到 2030 年新增产能约 300 万吨,而同期全球铜需求的增量预计达 800 万吨,新增产能仅能满足 37.5% 的需求增量。这意味着如果当前不加速铜矿勘探与建设,到 2030 年代,全球铜市场将面临每年 500 万吨以上的供需缺口,相当于 2025 年全球铜总产量的 20%,缺口规模将随着需求增长进一步扩大。

全球铜产业链还存在显著的“地理错位” 现象,上游矿产资源高度集中于南美地区,而中游冶炼加工能力则向中国高度集聚,这种上下游的空间割裂,使得全球铜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变得异常脆弱,。

从资源分布来看,南美地区是全球铜资源的“核心产区”。智利的铜储量约为 2.9 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 23.8%,其 Escondida 铜矿、Collahuasi 铜矿是全球产量前两位的铜矿,2025 年智利铜产量预计达 580 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 23.2%;秘鲁的铜储量约为 1.2 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 9.8%,2025 年铜产量预计达 240 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 9.6%;此外,墨西哥、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铜储量合计占全球总储量的 10% 以上。也就是说,南美地区的铜储量与产量均占全球的 40% 以上。

而从冶炼加工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铜加工的“中心”。2024年中国精炼铜消费量为1595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58%,同比增速-1.1%。2025年预计中国精炼铜需求量将增长至1537万吨左右。

此外,气候变化正成为威胁全球铜供应的“头号风险”,其核心影响在于,铜矿开采与冶炼是典型的 “水资源密集型” 产业,而全球主要产铜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一矛盾在南美核心产铜区尤为突出。

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全球17 个主要产铜国中,有 12 个将在 2035 年面临 “严重干旱风险”,其中包括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等核心产铜国。以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为例,该地区是全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不足 10 毫米,但却集中了智利 70% 的铜矿资源,包括 Escondida、El Teniente 等世界级铜矿。这些铜矿的生产高度依赖地下水与淡化海水,Escondida 铜矿每天的耗水量达 16 万立方米,其中 80% 来自地下水;而淡化海水的成本高达每立方米 2 美元,是地下水成本的 5 倍,高成本已对部分中小铜矿的盈利能力构成压力。

地缘政治因素同样在加剧铜供应风险。7 月,特朗普宣布考虑对进口铜征收 50% 关税,这一税率远超市场预期,直接引发全球铜贸易格局的动荡。国投期货有色金属首席分析师肖静表示,美国对铜产品加征关税,本质上是希望通过拉高进口铜价格,吸引资金重新启动该国铜矿开采及冶炼产能,降低对进口铜的依赖,保证铜产业链自给率。但美国建立铜产业链自给的难度较大,铜矿开采不是一个快速实现的过程,美国本土已探明的大型铜矿储量有限,且开采成本较高,即便政策推动,短期内也难以形成有效产能。

从全球范围来看,部分国家开始通过资源国有化、出口限制等政策控制本土铜资源,这使得全球铜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在需求持续增长而供应约束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铜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核心战略资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