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杨振宁先生,一位值得所有人敬仰的伟大科学家、伟大爱国者!
2025年10月18日,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于北京。享年103岁的杨振宁先生,这位与牛顿、爱因斯坦比肩的伟大物理学家,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长卷中镌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离去,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留下的科学遗产、精神财富和家国情怀,将如恒星般永远照耀后人前行的道路。
杨振宁先生,他不仅是一位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登峰造极的巨人,更是一位始终心系故土、以毕生之力推动中国科技崛起的赤子。他的伟大,既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揭示,也体现在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的贡献,既是全人类共享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一、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是与牛顿、爱因斯坦同列的理论物理巨擘
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科学地位,必须从两个划时代的理论突破说起: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大胆挑战当时物理学界普遍接受的“宇称守恒”定律,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并不守恒。这一理论在次年由吴健雄实验验证,并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首次登上诺奖领奖台,其意义早已超越奖项本身——它打破了西方科学界对“东方人缺乏原创能力”、“中国人基因不行是劣等民族”的畸形偏见,极大提振了全球华人的科学自信。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言:“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真正奠定他在物理学史上不朽地位的,却并非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而是他与罗伯特·米尔斯于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理论构建了一个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数学框架,成为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核心支柱。
今天,现代物理学公认的三大基础理论分别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换句话说,杨振宁的名字,已与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先驱——牛顿(经典力学奠基者)、爱因斯坦(相对论创立者)并列于同一座神殿之中。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绝对应该是可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因为基于其理论或受其理论影响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就至少有8位。换句话说,近代物理学的很多基础理论的发展,都是基于杨振宁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之所以能催生如此多的诺贝尔奖,并被公认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物理学基石,主要源于其两大核心贡献:
一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数学框架,使得统一描述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这三种基本自然力成为可能。我们今天认识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正是构建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之上。
二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持续催生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从理论框架的完善(如电弱统一、量子色动力学)、关键机制的提出(如希格斯机制、对称性破缺),到关键粒子的发现(如希格斯玻色子)和实验现象的验证(如中微子振荡),半个多世纪以来粒子物理学的许多核心进展,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一理论相关。
我们都知道,宇宙主要有四种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引力。物理学家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用一套统一的理论来解释这四种力。而杨振宁先生与米尔斯共同创立的“规范场论”(杨-米尔斯理论),正是实现这一梦想的核心框架。
可能还有人不理解这到底是什么理论,那么占豪这里简单转述一下。规范场论不仅提供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清单”,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支配这些粒子之间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强力、弱力、电磁力) 的统一数学框架和根本法则。说白了,该理论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粒子是以怎样的方式粘在一起的,这种把它们粘在一起、编制在一起的这个结构力量的规则到底就是规范场论的研究对象,而杨振宁给这个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也就是说它把这个大厦的地基、框架都建好了,其他人在他的大框架下去研究完善就可以了。这就是为什么规范场论被视为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并肩的物理学巅峰成就,它是我们理解宇宙构造的“圣杯”之一。
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很多科学应用都来自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但客观而言,该理论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但是,杨振宁的规范场论的研究其实才是刚刚开始,距离把这座大厦完全建好还远得很。所以,随着未来物理学的深入研究,未来人类所有的微观物理学的成果都将是在杨振宁的规范场论基础做出,因此杨振宁的历史地位还会继续提升。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曾评价:“如果没有杨-米尔斯理论,现代粒子物理将无从谈起。”另一位诺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则直言:“杨-米尔斯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深刻的发现之一,其影响将持续数百年。”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词,而是基于科学共同体对理论价值的客观衡量。杨振宁的理论不仅解释了自然界的基本力,更为后来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量子色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数学工具。可以说,没有杨-米尔斯理论,就没有对基本物质和未来宇宙的进一步深刻研究
真正的科学巨人,不是靠论文数量堆砌,而是靠思想深度改变人类认知边界。杨振宁正是这样的巨人。他用数学语言描绘了宇宙运行的底层逻辑,其理论之美、结构之精、预言之准,足以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相提并论。
占豪认为,杨振宁的规范场论从长远角度来看,会比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具发展空间,所以杨振宁的物理学地位未来是可以坐在历史前三的。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杨振宁的科学地位这么高,为啥以前都没怎么听说过他的理论?牛顿的经典力学是初中学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物理学本科学的,而杨振宁的规范场论是在物理学硕士专业才能接触到,真正能开始研究可能要到博士。牛顿力学我们初中就能学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本科就能清楚,但杨振宁的规范场论没有足够物理学基础,你根本看不懂。而且,规范场论的理论还是一个待进一步开发的大金矿,未来人类一定会在微观物理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而这一切都会与杨振宁密切相关。
试问,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我们普通人有资格评论吗?所以,占豪才说,杨振宁先生我们只能仰慕,根本没资格评论,人家为人类所做贡献的一根毫毛都是我们毕生追求所不达的。我们大多数人死后,很快就会被忘记,但杨振宁这个名字,只要人类不终结,他都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不了解他,除了说自己无知之外,就没有别的解释了。
二、杨振宁是一个从“科学报国”到“落叶归根”的中华赤子
杨振宁的爱国,不是口号式的激情,而是贯穿百年人生的理性选择与实际行动。他的爱国轨迹,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少年立志、中年搭桥、晚年归根。
(1)烽火中的启蒙:西南联大铸就“科学报国”信念
1922年出生于合肥的杨振宁,童年随父亲杨武之教授生活在清华园。其父是中国第一位留美数学博士,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人格塑造。杨武之特意请清华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为少年杨振宁讲授《孟子》,整整两个暑假,每天两小时,让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深深植入其血脉。这种人文底蕴,使杨振宁的科学追求始终带有强烈的家国意识。
1938年,16岁的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茅屋草舍、炮火连天的环境中,他以物理满分、微积分99分的成绩成为全校翘楚。朱自清、闻一多、吴大猷、王竹溪等大师的言传身教,让他明白:科学不仅是探索真理,更是救国图存的武器。“科学报国”的信念,从此成为他一生的精神坐标。
(2)破冰之旅:1971年首访新中国,架起中美科学交流桥梁
1971年,当中美关系仍处冰封之际,杨振宁冲破政治阻隔,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在那个出国华人以鄙视落后中国为风的时代,杨振宁的爱国情怀极其罕见,在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他会因为有人对中国不尊重而愤然立场。他用他的科学地位和实际行动,在国际科学界最大程度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地位与尊严。
杨振宁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不仅带回了国际科学前沿动态,更促成了大批华裔学者陆续访华,为中国科学界凿通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此后,他发起成立“全美华人协会”,推动中美民间交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亲自推荐超过1200名中国青年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中,不乏日后成为中国科技中坚的院士、教授。正如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周培源所言:“杨振宁是中美科学交流的开创者,仅此一项贡献,已足以载入史册。”今天中国能有如此科技成就,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杨振宁先生居功至伟!
(3)归根清华:捐薪筹建高等研究院,培育下一代科学栋梁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回到清华,出任高等研究中心(现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他不仅捐出个人工资,更四处奔走募集资金,亲力亲为延揽人才。他提出:“有了经费后,最重要的是找到几名杰出人才。”在他的感召下,“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密码学家王小云、凝聚态物理专家张守晟等顶尖学者纷纷加盟清华。
他坚持在百岁高龄仍授课答疑,办公室挂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的对联,身体力行诠释“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精神。他曾说:“使清华大学的理科重振辉煌,是我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这不是空话——今天的清华物理学科能跻身世界一流,杨振宁居功至伟。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他恢复中国国籍,定居清华“归根居”。从清华园出发,绕地球一圈,最终回到起点——他用生命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杨振宁先生在晚年重新恢复中国籍,这相当于在全人类面前树立了一面感召中华科学好男儿效忠祖国的大旗,这面大旗将会穿越历史,永远飘扬!
三、杨振宁先生那些鲜为人知却震撼人心的爱国瞬间
真正的爱国者,往往在细微处见真章。杨振宁的爱国,藏在无数看似平凡却令人动容的细节里:
为青年学者“开小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仁保回忆,2012年他研究“李杨零点”时,90岁的杨振宁竟多次邀请他到清华家中单独讲解,甚至共进晚餐深入讨论。一位诺奖得主,甘为后辈“补课”,只为点燃科研火种。
拒绝“特殊待遇”:晚年在清华,校方欲为其配备专车,他婉拒:“我走路还能锻炼身体。”生活简朴,却将百万美元奖金悉数捐给清华基金会。
临终前的欣慰:据夫人翁帆撰文,杨振宁离世前写下诗句:“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他欣慰的不是个人荣誉,而是“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类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杨振宁的精神是照亮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的灯塔
杨振宁留给中国的,不仅是几座实验室、几位院士、若干论文,更是一种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这种精神,正是当前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最需要的灵魂支柱。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创新是核心要义,传承是长远之基杨振宁完美诠释了这三点:
爱国:从1971年破冰访华到2017年恢复国籍,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绑定;
创新:敢于挑战宇称守恒、构建规范场论,展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传承:晚年扎根清华,甘为人梯,培养出姚期智等领军人才,确保中国科学后继有人。
更重要的是,他重塑了民族自信。1957年诺奖让世界看到“中国人行”,2015年放弃美籍让国人看到“赤子心真”。正如官方媒体对他:“他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人’的心理,这种文化自信的重建,其价值不亚于任何一项科学发现。”
杨振宁先生用103年的生命证明:真正的伟大,是科学成就与家国情怀的完美统一;真正的爱国,是把个人才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民族复兴的壮阔事业。
杨振宁先生,无愧于“伟大物理学家”之名,更无愧于“伟大爱国者”之誉。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人类科学殿堂的最高处,也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
多年来,为什么有人长期攻击和抹黑杨振宁先生?根本原因其实就只有一个:杨振宁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因其爱国,他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能量,这就必然会成为那些“西跪族”、“狗粮族”、1450和不明就里的糊涂虫长期攻击的对象。他们编造各种谣言,攻击他的私生活,行为极其龌龊和无知。杨振宁先生是国家英雄,他活着的时候高风亮节不追究这些宵小之辈,现在他走了,国家法律就可以可以直接制裁判刑了!
杨振宁先生与翁帆女士的爱情与婚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我们应向翁帆女士致以崇高敬意,正是因为他对这位伟大科学家晚年的精心照顾,才能让这位科学巨匠陪我们这么久,让他为祖国做了更多贡献。
向杨振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先生千古,风范长存!
来源|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