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管:产品好是我们营销的基础。有道理吗?

近日,小米的一位高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说小米是一家营销公司,大家真的对小米有误解。 产品不好你营销再强 也卖不出去", "大家背后真的看的是我们技术的实力 ”。

但这位高管并没有否认小米营销,说“产品是根本,营销是放大器"。

这是继雷军再前几天的某论坛上呼吁“共同抵制水军、黑公关”后,第二位在公众面前露面的小米公司的高层。

但是,从10.13成都小米汽车事件后,大多数公众其实想听到或许是,小米高管对10.13小米汽车成都事件的回应和频发的小米汽车上绿化带,撞车等事故,和小米汽车是否存在严重缺陷的回应。

很遗憾,小米的态度是无可奉告。

当然,小米公司有他们的态度,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有自己的关切。我们不妨就小米这位高管的“产品和营销"的辩证关系,略做讨论。

一、转移问题焦点:用“营销能力”掩盖“产品缺陷”是对公众的不尊重

公众批评小米的营销,不是因为小米“太会讲故事”,而是因为故事越来越脱离产品的真实品质。从电动车频频爆出安全事故,到手机发布会上浮夸的对标言辞,再到各种“销量神话”的数据自说自话,公众质疑的是——营销是否在掩盖产品的短板。

然而小米高管却用一句“因为产品好,才有营销基础”来一言带过,试图用“营销的合理性”转移“产品本身质量争议”的核心问题。这种避重就轻的说辞,本质上是对消费者关切的无视,对产品责任的回避,是一种对批评声音的轻慢和不屑。

二、“挑衅式自信”掩盖不了“事实上的不自信”

真正有底气的企业,在面对公众质疑时,选择的是开放透明的沟通与改进,而不是把批评当成“证明自己优秀的佐证”。

小米高管的这番话,语气中带着一种“你们之所以骂我,是因为我太成功”的自恋逻辑,这不仅没有回应问题,反而像是在挑衅——仿佛消费者的愤怒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是出于嫉妒和误解。这种“自我加冕式的自信”,实际上正暴露出企业内心深处的虚弱和不安:因为他们无力正面回应问题,只能用“我们很好”的叙事来掩盖“我们确实出了问题”的现实。

三、从“营销理直气壮”到“营销至上”:价值观的扭曲

“产品好才有营销基础”这句话的危险在于,它默认了“营销先于产品”的逻辑:只要营销得当,就可以让问题变得不重要。它暗含着一种价值错位:营销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产品和用户,而是成为了主导公司叙事、操纵舆论的工具。

这种价值观一旦固化,就会导致企业走向“技术退居二线、噱头成为主角”的歧路。今天是“我们营销强是因为产品好”,明天就可能变成“产品好不好不重要,反正我们能讲出天花乱坠的故事”。这种对技术与品质的轻视,恰恰是公众最担忧、最反感的地方。

四、对公众批评的傲慢回应,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背离

企业面对公众的批评,不是“给点糖就能收买”的粉丝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监督者和共建者。任何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应当认真倾听、诚实回应、勇于改进。

小米高管的表态却显得居高临下、毫无歉意,甚至隐含着“你们越骂我,越说明我厉害”的逻辑。这种“逆向解释批评”的态度,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也是对企业公共形象和社会责任的背离。它把批评当成“勋章”,而不是“警钟”,这将让企业在自我陶醉中一步步远离真实的市场反馈。

自我麻醉的“营销狂欢”,或许是自我麻痹的陷阱

营销可以放大产品的光芒,但永远不能替代产品的价值。小米高管以“产品好才有营销基础”回应公众质疑,看似自信,实则心虚;看似高明,实则傲慢。它既未回应公众关切的核心问题,也未表现出对质量、责任和改进的诚意,反而暴露了企业在价值观上的迷失。

历史上无数企业都曾在“自我营销的幻觉”中沉沦——当批评不再被当作警醒,而被解释为“成功的象征”,这家企业离失去用户信任就不远了。

要想真正赢得公众的尊重,小米需要的不是“自我辩护式的营销逻辑”,而是诚实面对问题、踏实打磨产品、用事实重建信任。否则,再华丽的营销,也不过是掩盖裂缝的纸糊外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