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与诺贝尔奖争议
昨天,杨振宁先生103岁高龄仙逝,老先生一生圆满,寿终正寝,算是喜丧。前段时间,日本科学家又拿了诺贝尔奖,网上有一些争论,有人发私信想让我写点东西,那就一起写几句。
杨老去世后,朋友圈中,看到这样一段信息:
杨先生千古。在高中时有幸得先生指点。在清华刚开始进实验室做科研时,刚满 20岁愣头愣脑地给先生发邮件问怎么才能得诺贝尔奖。这段文字振聋发聩,让我收益至今:
I don't think my own research has changed anyone's life except mine.Moreover, however, l think if you set out to do something like that, you are likely to end up very disappointed in your life. For me, research is a game I play with Nature. Every time, l am asking Nature a question. She must answer my questions, but often her answers are obscure, and to clarify her answers l must ask more questions. Occasionally one will learn something by doing this game which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original question you had wanted to have answered.These things are seldom very dramatic but subtle. You must have keen eyes and intuition to sense when there is something there that no one had anticipated.
网友简单翻译了杨老的英文回复,如下: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研究改变了除我以外任何人的人生。而若你以改变世界为目标开始科研,最终很可能会对人生深感失望。于我而言,科研是与自然对话的游戏。每次叩问,自然必予回应,但她的答案往往隐晦难解。为破译这些谜题,我必须持续追问。在这场对话中,偶尔会收获远超最初问题的意外之喜——这些发现通常并非石破天惊,而是如微光般幽微。唯有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直觉,才能捕捉到那些无人预见的悄然存在。
之前,网络上对诺贝尔奖的意义有很多讨论。如果这个世界上从未出现诺贝尔这个人,没有诺贝尔奖,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会因此放缓吗?
我不这么认为。伟大的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并不是为了诺贝尔奖或者其他什么奖,而是为了探寻自然的奥秘,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让人类进步的,并不是诺贝尔奖本身,而是那些科学家和科技成果。无论有没有诺贝尔奖,科学家都会研究,也会产生这些成果。从这一点看,诺贝尔奖确实没有实质性的加速人类的科技发展。
另外,最近二三十年,诺贝尔奖的获奖时间和成果产生时间的距离,越来越长。杨振宁和李政道1956年10月发表宇称不守恒论文,旋即于1957年1月被吴健雄等的实验证实,并于当年10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样的奇迹很难在今天出现。202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的科学成果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化学奖和生理与医学奖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成果。
今天的诺贝尔奖,得奖的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是三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日本科学家接连获得诺贝尔奖,说明日本在三十年前的科研水平,确实处于世界前列,确实远比中国要强。
今天的中国的科研水平如何?中国的科学家是否也会在二十三十年后接连获得诺奖?我不知道。但至少诺贝尔奖的多寡,无法代表今日中国的科研水平。更加即时,但不如诺奖权威的指标,比如自然指数,中国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也许,未来的诺贝尔奖成果,就已经在今天孕育了。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
未来中国是否能得很多诺贝尔奖,并不重要。中国的科技进步和获得多少诺奖也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中华民族能否重新崛起?能否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登上世界之巅?中国人民的人均生活水平能否超过发达国家?中国人民能否比发达国家的人民更加自由、更加平等、更加富足?
2007年,85岁杨振宁先生在《曙光集》的前言中写道: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八十五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2018年,96岁的杨振宁先生在《晨曦集》的前言中写道:
当时觉得改革开放30年,看见了曙光,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年,我自己看不到了。没想到以后10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今天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这本新书取名为《晨曦集》。而且,看样子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2021年,99岁的杨振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因为年纪太大,我曾在一本书的前言上说‘我看不到天大亮了’,但我想今天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说中国是世界领头的国家,这一点可能还没到,所以不敢讲‘天大亮了’,不过将来‘天大亮’是很清楚的。
2025年,杨先生去世,他的一生,经历了长夜,经历了曙光,经历了晨曦,也看到了天亮。在天大亮的前夕去世。今天的中国,也许还不能说“天大亮”了,但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了。我相信,我总有看到天大亮的这一天。
就用杨先生在曙光集中引用的,冯友兰在1946年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的一段结尾: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