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找啊找啊找朋友……

01

日前,高志凯教授在社交平台上传了一段视频,标题叫《中国没朋友?这不是胡扯吗?高志凯阿联酋激辩印度学者》,把他在阿联酋能源论坛上和印度学者纳伦德拉教授辩论的内容公布出来了。

两人激辩的焦点是,“中国有没有朋友?”起因是纳伦德拉公然声称“中国在这个星球上一个朋友都没有。”

500

这里,首先要指出,纳伦德拉的态度是不友好的、挑衅性的、还带了一点英国式的傲慢——这恐怕和印度曾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有关——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但纳伦德拉提出的问题是尖锐的。

辩才无碍的高教授迅速反击,他用详实的数据指出,中国是全球15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如此广泛的经济合作网络,本身就证明了中国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

纳伦德拉不以为然。他认为生意伙伴并不一定是朋友,只是大家各有所需而已。

不得不承认,纳伦德拉教授的逻辑很难被驳倒。

以中印关系为例,截至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360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化学制品等,而中国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印度的医药产品、农产品。

然而,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尽管“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但印度似乎并不认为中国是朋友,很多中国人也不认为印度是朋友。

同样,尽管中美之间长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但美国早就不拿中国当朋友了,而是把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甚至要置之死地而后快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硬要说自己是美国的朋友,恐怕也有点一厢情愿吧?

500

也许意识到了自己的逻辑漏洞,高教授开辟了一个新的进攻方向。

他说:“如果印度不把中国当朋友,那就永远别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这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不过,它仍然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有许多朋友,纳伦德拉是错误的。”

仔细琢磨这句话,其含义似乎是一种威胁:中国并不在意有没有朋友,但谁惹了中国,谁就别想有好果子吃。

这番宣示,当然很爽的,但从逻辑上说,它反而证实了纳伦德拉的观点。

果然,从视频上看,纳伦德拉立刻兴奋起来,他开始尖叫并大摇其食指,“中国不会支持任何一个国家当常任理事国。”

02

不夸张的说,高志凯教授是当下国际舆论场中最出色的中国辨士,此前出场的那些教授、“主编”之流,给他提鞋都不配,他们那躲躲闪闪的眼神,堆满了讨好笑容的脸,简直令人望而生厌。

然而,即便是高教授,也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可见纳伦德拉的确说到了痛处。

纳伦德拉实际上是在说,在国际关系中,唯利是图,怕吃亏、怕沾包、道义放两边,利字摆中间,是不可能崛起为真正的大国的。

贸易伙伴可以是朋友,但并不是只有朋友才能做生意,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500

在我看来,朋友是建立在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之上的。

有了共同价值观,维护朋友就等于维护价值观,就能够超越单纯的利益关系,你这样对待朋友,朋友也这样对待你。

中国有个典故,叫“为朋友两肋插刀”。说的是隋朝捕快秦琼(秦叔宝),奉命缉拿绿林好汉时,为掩护朋友单雄信等人,故意带领官兵走向岔道。此举虽使他背负“私通响马”的罪名,却成功保全了友人。明代说书人将地理名称“两肋庄”与选择岔道的情节结合,通过口头传播形成了"两肋插刀"的意象。

无论是原意还是转意,都是为了朋友,自己可以蒙受损失。

为什么呢?为了一个“义”字,义薄云天,“义”就是他们的共同价值观。

在《水浒传》中,因为讲义气,不仅可以一掷千金而无吝色,甚至可以一许生死。

宋江无拳无勇,在108将中谁都打不过,且其貌不扬,但由于最讲义气,江湖人称“及时雨”,竟成了梁山好汉的首席大哥。

当然,时代在进步,今天单讲义气是不行了,不过基本道理没有变,即朋友必须有共同价值观。

在国际关系中,更是必须讲道义,否则就只有生意伙伴,而没有朋友。

500

在新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基础是什么呢?

“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是中国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价值观。

后来,情况变了。

总的来说,就是一心想和美西方做朋友,甚至couple,无奈实在找不到多少共同价值观,这朋友就做得不伦不类。

而对于南方的穷国,又有点瞧不上。

比如有一位南美国家总统,很想和我们做朋友,称中国为“大姐姐”,但一些主流精英总嫌弃人家,担心惹麻烦,所以这朋友也做得不尴不尬。

纳伦德拉的话,我听了也觉得相当刺耳,但同时有锥心之痛。

冷静下来想一想,在这方面,图逞口舌之快并无太大意义,反思才是最重要的。

反思,不是反思怪,而是总结经验教训。教员就说过,我们就是靠总结经验教训吃饭的。

500

最后,用一句古人(《战国策·楚策》)的话做结尾吧——

“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