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发个暴论,现在99%的理工科高校老师都是人中龙凤
如项立刚之流,还有部分狂热粉丝,只关注那些取得耀眼成果的科学家,而常常忽略了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大部分默默工作的理工科教师。
稍微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贡献,就会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凭借其优秀的素质与扎实的工作,是中国的脊梁之一和人中龙凤。
1. 高学历与持续投入是普遍现象。 这个群体的起点,通常是长期、严格的学术训练。根据教育部数据,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理工科院系,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超过95%。他们通常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而且获得教职后,他们仍需不断学习,申请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指导研究生,这种自我驱动的科研状态是其工作的常态。
2. 承担繁重的教学与具体科研任务。他们的工作内容具体而繁重,远不止是上课。一位普通高校讲师或副教授,每年通常需要承担2到3门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指导多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及若干名硕士、博士研究生。除了基础理论研究,许多工科教师还需要承担“横向项目”,即与企业合作,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3. 科研经费与产出的主要贡献者。从国家科研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看,高校教师群体发挥着支柱作用。以2023年为例,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万亿元,其中高等学校执行了约12%的份额,总额超过3600亿元。这些经费中的大部分,正是由广大理工科教师及其团队具体负责使用和执行的。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报告,基金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占中国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很大比重。这些论文的创作者,主要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科研人员,其中主要是数量庞大的青年教师。
4. 在现实压力下依然保持理想。尽管面临现实压力,但这个群体仍显示出非凡的坚持。与同期毕业进入工业界或企业的同学相比,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并不具备优势,工作强度却丝毫不低。支撑他们留在这个岗位上的,往往是对科研本身的热爱、对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以及做出原创性发现的追求。这种相对单纯的理想主义,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有些老登老油条贬低广大科研工作者,请自己先照镜子看看,你配吗?你做了什么工作?你是什么学历?你是什么贡献?你有理想吗?
广大理工科教师并非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们是一群具备顶尖专业素养、承担着沉重教学科研任务、直接贡献于国家科技产出,同时在现实压力下依然保有初心的知识工作者。
认识并尊重他们的真实价值,给予他们更稳定的支持,实际上就是对国家未来科技竞争力的最重要投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