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在「金砖」: 铁腕扫毒如何困扰巴西?

巴西毒品问题由来已久,也是当地其他暴力罪行和社会问题的其中一个源头。布鲁斯金学会一篇文章指出,毒品得以为祸巴西,是因为当地与可卡因三大产地(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均有接壤,令巴西在成为毒品流向欧洲、最后到达中西非的中转站的同时,也被拉动了极大的“内需”。

最近十年,巴西的吸毒人数更是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在2011年,全国近三成人口曾以不同方式使用可卡因。

500

●巴西圣保罗州警察 来源:维基百科

这一切在黑帮毒贩眼中,就成了庞大“市场”,需要大举招兵买马、购入枪械以保护业务,当地治安因此出现进一步恶化。相对地,今年头三个月,巴西里约热内卢警察杀人数字是自1998年有纪录以来创新高,达到434人,比去年同期的368人增加了18%,一大部分是军警扫毒时造成。

铁腕扫毒以致造成人命伤亡的情况自然不是巴西独有。在菲律宾,杜特尔特的“毒品战争”,造成的死亡数字已累积到五千人。然而巴西作为新兴大国、金砖国家成员,其发展潜力与菲律宾相比始终被看高一线,因此执行铁腕政策所承受的压力和成本都比菲律宾大。

此前几任巴西政府也并未对毒品问题置之不理,但由于全国欠缺统一政策方针,扫毒政策成效十分有限。前总统罗赛夫视毒品问题为卫生议题,曾拨款二十亿美金要求相关部门跟进;地区政府则倾向以强硬手段打击毒品活动,但这些手段都未能真正奏效。

500

● 位于圣保罗市中心的三不管地带Cracolândia 来源:维基百科

2017年,圣保罗州政府曾出动900名武装警察对一处名为Cracolândia的三不管地带进行清场和突击搜查,并拘捕多名毒贩。然而六个月后,瘾君子在原本的不远处重新聚集,Cracolândia死灰复燃。巴西最高法院法官、里约大学法律系教授路易斯·罗伯托·巴罗索直言,之前所有政策都已经失败,推行合法化是余下唯一可行的方法。

军人出身的现任巴西总统博尔索纳罗虽然深明毒品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危害,但并不认同毒品合法化。自竞选时期起,博尔索纳罗就将加强包括贩毒在内犯罪的打击力度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虽然国际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在选前已经警告,一旦博尔索纳罗当选,巴西的人权状况可能发生恶化,但他的强硬言辞在国内却得到不少支持,并成功当选。

500

● 2019年1月1日,博尔索纳罗(中)正式就任巴西总统。来源:维基百科

人权观察的警告也最终成真:今年2月,巴西政府正式通过一项法案,列明假如在自卫情况下杀人,法官有权免去犯人的牢狱之苦——但对于何种情况算是自卫杀人却没有清晰界定。将此法案联同严厉打击犯罪的国策一起理解,就可视之为间接授予军警使用更大武力对付毒犯和其他罪犯。

如果铁腕政策真的奏效,成果自然会为各方所乐见。问题是,巴西的尝试本身的成本极大,尤其是巴西的毒品大本营恰与它实体经济的两大重点城市——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互相重叠。

圣保罗和里约是巴西国内发展得较完善的城市,因此是外国直接投资在该国的两大热门地,当地政府报告指出,在2015年,除了通讯业、能源业等业务分散的行业之外,外资在两地合共的投资率占全国超过一半(圣保罗占39%,里约占13%)。随着里约州州长威尔逊·维采尔表明对罪恶“零容忍”,不难预见打击犯罪的力度以及反扑都会增加。当企业所憧憬的和平稳定营商环境受到威胁,外资会否愿意冒险留在圣保罗和里约,甚至巴西本身,就大有疑问。巴西近年已经历经济衰退,此一忧虑一旦成真,铁腕政策恐怕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即使在国际层面,铁腕政策也不利巴西的形象。一方面,由于巴西加大力度扫毒,令境内毒贩转移阵地至邻国,特别是巴拉圭,毒品问题已提升至区域层面,假如巴西无视巴拉圭方面的微词,只会予人“自扫门前雪”之感,不利建立区域大国的名声。

另一方面,巴西近年参与国际事务,都以“改善全球治理机制”为号召,在国内执意推行漠视人权的政策,就是在自打嘴巴、削弱自身的公信力。无论是推动“南南合作”,还是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巴西都需要区内、区外的支持,而铁腕管治只会带来反效果。

毒品问题无疑拖慢了巴西的国家发展进程,但采取铁腕手段毕竟风险极高,如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只会得不偿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