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宇通讯锚定卫星通信赛道,供应三大“星座”

《星岛》见习记者 屈慧 深圳报道

随着中国航天发射活动日益频繁,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中国版星链” 正从规划蓝图加速转化为现实图景。作为国产三大“星座”的供应商,通宇通讯正全面加码卫星通信业务,抢占万亿级卫星通信市场。

10 月 16 日下午,通宇通讯(002792.SZ)在深圳举办发布会,宣布从通信设备 “智造者” 向 “空天地” 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战略转型,并发布卫星通信产品 MacroWiFi。截至17日收盘,通宇通讯下跌1.53%,收报18.06元,总市值94.8亿元。

500

打通 “星 - 地 - 端” 链路

通宇通讯是一家成立 29 年的老牌通信基础设施厂商,总部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公司生产基站天线、射频器件、微波天线等产品,为移动通信运营商和各大设备集成商提供通信天线、射频器件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

“星链” 时代来临后,通宇通讯积极切入卫星通信领域。截至目前,公司卫星通信产品覆盖 “星 - 地 - 端” 三大应用场景,已形成包括地面站终端、卫星通信载荷及卫星通信终端应用三大类产品。

据《星岛》记者了解,通宇通讯的卫星总部已正式落地武汉。

通宇通讯卫星通信总工程师方烽明表示,作为最早进入卫星互联网供应链体系的民营企业之一,通宇通讯已实现星载相控阵天线在低轨卫星的小批量应用,卫星地面站终端保持稳定交付。

基于过去在地面通信网络的沉淀和卫星通信技术优势,通宇通讯研发推出了 MacroWiFi 产品。

MacroWiFi 负责人 Frank 在发布会上介绍称,MacroWiFi 通过独创技术,打通了卫星网络与地面通信的链路通道,单个设备可实现 1.5-2 公里网络覆盖,容纳 200 名以上用户同时使用,是目前全球领先的具备此项综合技术能力的商用产品。

MacroWiFi 今年已在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市场获得规模化订单。

500

切入三大 “星座” 供应链

《星岛》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通宇通讯目前已切入 “GW 星座”、“千帆星座”、“鸿鹄星座” 三大商用卫星互联网项目的供应链,为其提供卫星上的馈电载荷天线,以及地面站、相控阵终端等地面设施。

三大“星座”:“GW 星座”,由中国星网主导,申报数量达 1.3 万颗;“千帆星座”,由上海垣信主导,申报数量 1.5 万颗;“鸿鹄星座”,由蓝箭鸿擎主导,申报数量 1 万颗。

值得注意的是,通宇通讯在打入卫星通信供应链的同时,也在资本层面与一些核心企业达成了合作。

据通宇通讯过往披露,公司以 3000 万元参股了卫星核心零部件企业鸿擎科技;联合武汉洪山国资成立湖北中洪通宇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携手华真资本设立 5000 万元空天产业基金,首期 2000 万元已投向卫星通信核心企业上海京济通信。

10 月 10 日,通宇通讯还宣布出资 1 亿元参与设立一只专项基金,投向某低轨卫星互联网龙头企业。据《星岛》记者多方了解,该基金投向上海垣信(“千帆星座” 运营方)。据《界面》报道,上海垣信近日开启了新一轮融资,规模为 50 亿 - 60 亿元,投前估值达 400 多亿元人民币。

500

抢占万亿级卫星通信市场

通宇通讯董事会秘书黄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按照市场预测,卫星通信市场的规模可达到上万亿元。若加上地面应用端等,总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可以媲美甚至超过 5G 市场”。

黄华指出,低轨卫星轨道资源只能容纳近 10 万颗卫星,中美两国正在进行博弈,先到先得,“美国以星链为主,中国各大企业正在加速,比如‘千帆星座’就计划在明年完成 600 多颗卫星的覆盖。”

据《星岛》记者了解,当前中国大型星座互联网项目总体发射卫星数量还不足千颗,与国际巨头 SpaceX 旗下 “星链” 的 9922 颗(在轨 8600 颗)仍有较大差距。

随着火箭发射频次增加,中国商用卫星将持续放量被送上太空,“中国版星链” 也将加速布局完善。

通宇通讯董事长吴中林在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全球低轨卫星产业的蓬勃发展、 6G 技术将卫星通信列为核心内容,卫星通讯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500

除前述三大 “星座” 项目,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呈现多点开花的蓬勃景象:国电高科 “天启星座”、时空道宇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北京零重空间 “灵鹊星座”、长光卫星 “吉林一号星座” 等中小型低轨星座组网项目,正通过密集的卫星发射持续完善空间布局。

中国商用航天产业正步入发展快车道,向着更广阔的星辰大海稳步迈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