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年轻人真的讨厌中文吗?

500

Tiktok上有人问新加坡女子:“为何新加坡年轻人讨厌说中文都不爱说中文呢?”没想到,她的回答得很直白:因为看不起中国,不喜欢中国文化,中文太难学。这是个偏激的年轻人,普通人一般只会回答后面那个原因。

其实,还有一个致命原因,导致他们从小都没动过学中文的念头,因为讲讲华语的情景。

在新加坡乌节路的星巴克里,一群华人大学生正在讨论期末考试安排。整个对话流畅的英语中,偶尔蹦出几个生硬的中文词汇,像是被迫插入的异物。这个场景每天都在新加坡上演着。

尽管华人占新加坡人口的74%,但走在街头,你很难听到流利的华语对话。根据新加坡统计局2023年的数据,15-24岁的华人中,只有27%能流利使用华语。更令人意外的是,71%的华人家庭主要使用英语交流。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将英语确立为行政和商业语言。这不仅仅是实用考虑,更是为了在多元种族社会中寻找共同语言。当时的决策者认为,英语既不偏向任何族群,又能连接国际市场。

于是英语成了"成功密码",在新加坡的投行、律所、科技公司,英语流利是基本门槛。一位在跨国公司工作的华人经理坦言:"我的同事都是英语交流,连内部邮件都是英文,中文完全用不上。"

教育系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倾向。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全部用英语授课,华文课程每周只有几节,而且内容相对简单。许多学生将华文视为"必须应付的考试科目",而非实用工具。

更微妙的是社会心理层面的变化,对许多新加坡年轻人来说,英语代表着现代、国际化和机遇,而华语则与传统、保守联系在一起。他们追美剧、听英文歌、刷Instagram,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英语文化包围。

一位19岁的大学生说:"我的朋友圈都在讨论Netflix的新剧,没人聊《甄嬛传》。我们的生活节奏和兴趣点,就是更接近西方文化。"

有趣的是,新加坡独有的"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反而成了年轻人的身份认同标志。这种混合了英语、马来语、华语、福建话的语言,承载着本土文化记忆,比标准华语更有亲切感。

政府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1979年启动的"讲华语运动"试图让华人"多讲华语,少说方言",但效果适得其反。方言没有被消灭,华语却没有真正在家庭中扎根。年轻人只单纯觉得华语这门外语陌生难学。

近年来,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增强,新加坡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激增。人力部的数据显示,掌握双语的员工平均薪资比单语者高15-20%。一些敏锐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华语的价值。

科技和娱乐内容也在改变年轻人的认知,《原神》等中国游戏在新加坡大受欢迎,抖音、小红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年轻人发现,华语内容也可以很有趣、很时尚。

一所中学的华文老师尝试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王者荣耀》学习古诗词,结果班级平均成绩提升了25%。这说明问题不在于华语本身,而在于教学方式和文化包装。

但现实依然严峻,对大多数新加坡年轻人而言,华语仍然是"考试科目"的“外语”而非生活语言。他们可能认识一些汉字,能进行简单对话,但读和写华文基本只停留在小学一年级水平,更很难用中文深入思考或表达复杂情感。

一位华文老师感慨:"学生们觉得华文很难,但其实是因为接触太少。他们每天8小时接触英语,每周只有2小时接触华文,怎么可能学好?"

关键在于如何让华语变得"有用又有趣",这需要教育创新、文化包装,更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当华语不再是"被迫学习的负担",而是"有价值的技能"时,年轻人的态度自然会改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