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5·7空战”(印代号“辛杜尔行动”)复盘
印巴“5·7空战”(印代号“辛杜尔行动”)复盘
一、背景态势与作战准备
1. 印军行动背景
战略动机: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镇恐袭事件后,印度未充分调查即归咎巴基斯坦,意图以军事行动安抚国内舆论并威慑巴方。
兵力部署:
印军将全部36架“阵风”战机(第101、17中队)调至西部边境,强化对巴打击力量。
物资保障:4月下旬至5月上旬,C-17/伊尔-76运输机执行超500架次物资转运,向西部前线投送装备。
作战计划:采用“防区外打击”战术,规避巴防空火力圈,计划同步打击巴境内9个目标。
2. 巴军预警与准备
情报预判:巴方通过卫星及信号情报(SIGINT)捕捉印军调动,判定印方将发动突袭,全军进入最高戒备。
体系化防御部署:
预警体系:ZDK-03预警机(探测半径≥400公里)前出监控,Link-17数据链整合地面红旗-9P防空系统、歼-10CE战机及电子战单元。
电磁作战(EMO):预先侦测印军战机雷达频谱特征(“电子指纹”),建立目标数据库。
兵力配置:42架战机(含歼-10CE、枭龙、F-16)分北、中、南三区部署,实施“防御性制空作战”(DCA)。
二、空战全过程复盘
阶段1:印军突袭与巴方防御监控(00:00–00:30,当地时间)
00:10:印军12架战机(含苏-30MKI、幻影2000、阵风)越过印巴实际控制线(LoC),企图对巴境内目标发射防区外导弹。
00:12:巴军ZDK-03预警机探测到印军编队,启动全域监控,指挥歼-10CE编队保持雷达静默,仅通过数据链接收目标信息14。
00:30:印军空中兵力增至72架(含60架战机、12架支援机),在边境北、中段多高度层集结。
阶段2:巴方超视距反击(00:30–01:30)
交战规则升级:监测到印军发射导弹后,巴空军司令部命令转为“进攻性制空作战”(OCA),核心目标优先猎杀印军“阵风”。
杀伤链闭合:
目标识别:ZDK-03融合雷达数据与电子战信息,精确定位印军战机坐标,通过数据链分发给歼-10CE(每机接收3–4个目标参数)。
电磁压制:巴电子战部队对印军C4ISR系统实施强干扰,切断印军空地通信链路,致印飞行员陷入指挥混乱。
导弹攻击:
发射窗口:歼-10CE在150–160公里距离发射PL-15E空空导弹。
制导模式:导弹采用“双向数据链中继+主动雷达末制导”,中段由预警机引导,末段自主寻的。
突防优势:PL-15E具备频谱捷变能力,规避印军“阵风”的泰雷兹电子战系统告警,致其无法触发干扰。
战果确认:雷达数据显示7个空中目标消失(后修正为6架有人战机+1架无人机),指挥屏目标标识由红转闪烁。
三、技术制胜关键解析
1. 体系对抗碾压单机性能
2. 超视距空战(BVR)核心要素
先敌发现:预警机雷达探测距离优于战机机载雷达50%以上,实现“A射B导”。
先敌发射:PL-15E有效射程覆盖印军全部空空导弹,迫使印机未进入发射区即被锁定。
杀伤概率:巴军PL-15E命中率超80%,印军R-77因制导缺陷多次脱靶。
四、战果确认与后续修正
初始通报(5月10日):击落6架印机(3×阵风、1×苏-30MKI、1×米格-29、1×苍鹭无人机)。
修正战果(9月19日):
→ 阵风×4(编号BS001/BS021/BS022/BS027):3架空中解体,1架重伤迫降后焚毁。
→ 苏-30MKI×1、米格-29×1、幻影2000H×1、苍鹭无人机×1。
损失对比:巴军零损失,印军7架战机坠毁于印度境内(残骸分布经地理定位验证)。
五、现代空战核心启示
体系融合>装备堆砌:印军“万国牌”装备因数据链割裂无法协同,巴军“全华班”体系实现传感器-射手无缝链接。
超视距空战主导权:BVR能力依赖“预警探测+数据链+远程导弹”三位一体,PL-15E射程与抗干扰能力成决定性因素。
电磁权即制空权:巴军电磁静默结合定向干扰,使印军丧失战场感知能力。
案例应用建议:在争议边界冲突中,应优先构建以预警机为枢纽、隐身战机为矛头、数据链为神经的“杀伤网络”,强化PL-15级别导弹的装备率与饱和打击能力,同步发展定向能武器反制无人机集群。
————————————————————————
印巴“5·7空战”详细报告:
一、参战部队序列与部署定位
1. 印度空军作战序列
/
北部突击集群(斯利那加基地,34.00°N, 74.78°E)
→ 第17中队“金箭”(14架阵风):挂载SCALP-EG巡航导弹,任务纵深打击巴控克什米尔
→ 第28中队“首射”(8架苏-30MKI):携带布拉莫斯反舰导弹改对地型,负责压制巴防空系统
/
中部掩护集群(阿达姆普尔基地,31.43°N, 75.63°E)
→ 第47中队“黑箭”(6架幻影2000H):提供电子干扰掩护
→ 第223中队“三角勇士”(4架米格-29UPG):制空护航
/
南部佯动集群(巴廷达基地,30.17°N, 74.58°E)
→ 第101中队“猎鹰”(12架LCA Tejas):低空突防吸引巴军注意力
/
2. 巴基斯坦空军防御体系
/
核心拦截力量(敏哈斯基地,32.97°N, 73.57°E)
→ 第15中队“眼镜蛇”(11架歼-10CE):挂载PL-15E导弹,部署于锡亚尔科特-拉合尔走廊
→ 第16中队“黑豹”(18架JF-17 Block III):携带PL-10E格斗弹,负责中低空补射
战场管理中枢
→ 第3预警机中队“天使”(ZDK-03,呼号“天空之眼”):巡航高度9000米,坐标32.5°N, 74.2°E
→ 地面防空节点:红旗-9B营(射程260km)部署于默里(31.50°N, 74.26°E),覆盖巴控区纵深
二、作战时间线与空间坐标还原
阶段1:印军突袭启动(00:00-00:30 IST)
/
00:10:印军北部集群14架阵风从斯利那加起飞,沿马纳瓦拉峡谷(34.12°N, 74.80°E)低空突进,高度<100米规避雷达
/
00:12:巴军ZDK-03在75km外捕捉印军热信号,航向角245°,速度0.9马赫
/
00:23:巴军歼-10CE编队升空,于锡亚尔科特西北25km(32.58°N, 74.45°E)建立拦截线,保持雷达静默
/
00:30:印军完成四路集结,72架战机分占高度层(苏-30MKI在15000m、阵风在8000m、LCA在50m)
/
阶段2:超视距猎杀(00:37-01:15 IST)
/
00:37:印军苏-30MKI在实控线印方侧20km(32.78°N, 74.85°E)发射布拉莫斯导弹,触发巴方交战规则升级
/
00:39:巴军歼-10CE编队接令开火:
→ 首轮齐射坐标:32.62°N, 74.52°E,高度17000m,速度1.5马赫
→ PL-15E锁定目标:阵风BS021(距离183km)、苏-30MKI SB102(距离162km)
/
00:44:导弹命中确认:
→ 阵风BS021坠毁于印方帕坦科特西南18km(32.18°N, 75.58°E),残骸含M88发动机碎片
→ 苏-30MKI SB102坠毁于斯利那加东南46km(33.85°N, 75.10°E),起落架未释放
/
00:51:印军米格-29UPG(呼号“旋风11”)企图超低空(<50m)规避,于查谟以北35km(32.93°N, 74.85°E)被PL-15E二次点火击落
/
三、技术制胜关键:杀伤链闭环验证
1. 传感器-射手协同机制
环节
巴军实施
印军缺陷
/
目标探测
ZDK-03雷达扫描周期<2秒,精度0.1°
“费尔康”预警机未前出,留驻昌迪加尔
/
数据融合
Link-17数据链传输延迟<50ms
法制/俄制数据链互斥,依赖语音通信
/
电磁压制
KG-600吊舱定向干扰阵风RBE-AA雷达
泰雷兹SPECTRA系统未识别频谱捷变
/
2. PL-15E导弹实战效能
/
动力特性:双脉冲固体发动机,二次点火距离80-100km,末端速度4马赫
/
抗干扰能力:跳频带宽±500MHz,成功穿透SPECTRA电子防护
/
毁伤数据:5次命中中4次导致空中解体(破片战斗部触发舱压骤变)
/
四、战损地理空间验证与战役级启示
1. 战果确认(基于残骸坐标与影像)
机型
坠毁坐标
证据链
来源
/
阵风BS021
32.18°N, 75.58°E
M88发动机序列号RF-48763确认
巴军发布会
/
苏-30MKI SB102
33.85°N, 75.10°E
垂尾残骸涂装匹配第28中队
卫星影像
/
苍鹭TP-07
31.75°N, 74.95°E
以色列制导部件ID捕获
电子战记录
/
2. 战役级启示
制空权新定理:预警机巡航位置需距前线≥80km,高度≥8000m,配合防空反导半径形成“安全球”
/
超视距交战准则:BVR开火阈值应设定为敌机距本土≥50km,确保残骸落于敌境
/
体系冗余设计:巴军以11架歼-10CE为核心投射42枚PL-15E,单机火力通道饱和覆盖
/
/
建议:在东南沿海方向复制“敏哈斯模式”,组建歼-20+空警-500+A射B导体系,搭配PL-17导弹形成400km拒止走廊。并加速部署反低轨卫星武器。
本报告可作为超视距空战想定作业的基准想定。